作者: 黄庭经的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成书时间可能较早,属于道家修炼术与内丹学的核心经典之一。黄庭经对修行者如何达到“无为”的理想状态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黄庭经》是道家内丹术经典之一,书中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行、养生和精神修炼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强调内气的调节和身体的自然调和,提倡通过调节呼吸、控制气血、冥想等方式来达到修炼长生的目标。书中的“黄庭”象征着人体的内在世界,传达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旨在帮助修行者通过调整身体与精神的关系,进而达到身心和谐、气血畅通的理想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庭经-内景-五行-原文
五行相推反归一,
三五合气九九节。
可用隐地回八术,
伏牛幽阙罗品列。
三明出华生死际,
洞房灵象斗日月。
父曰泥丸母雌一,
二光焕照入子室。
能存玄真万事毕,
一身精神不可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庭经-内景-五行-译文
五行相互推移,最终又回归到最初的一,三和五合在一起形成了九,九个九就是八十一,这是自然的规律。可以用隐秘的方法来逆转这种规律,就像在牛的幽深洞穴中罗列各种物品。三明出现于华丽的生死边界,洞房中的灵象与日月争辉。父亲说是泥丸(指头部)和雌一(指女性),二者的光芒照耀进入子室(指女性体内)。能够保持玄妙的真气,那么万事就可以完成,一个人的精神和力量是不可丢失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庭经-内景-五行-注解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分类方法,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基础,相互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推反归一:指五行之间相互推移,最终又回归到最初的状态,形成循环。
三五合气:三指三才,即天、地、人;五指五行;合气指三者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九九节:九九节指九九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
隐地回八术:隐地回八术可能是指一种古代的神秘术数,具体含义不详。
伏牛幽阙:伏牛可能指隐居的牛,幽阙可能指隐秘的洞穴或地方。
罗品列:罗指排列,品列可能指按照品级或类别排列。
三明:三明可能指三种智慧或三种明白,具体含义不详。
华生死际:华指光华,生死际指生死之间的界限。
洞房:指新婚夫妇的卧室,也比喻隐秘的地方。
灵象:指神秘的形象或象征。
斗日月:斗指北斗星,日月指太阳和月亮,可能指天象或时间的流逝。
泥丸:泥丸可能指头部的一个部位,或指头部的一种状态。
雌一:雌一可能是指某种特殊的数字或状态,具体含义不详。
二光:二光可能指两种光芒或两种智慧。
子室:子室可能指子女的房间,或指内部的核心部分。
玄真:玄真可能指深奥的真理或神秘的状态。
万事毕:万事毕指所有事情都完成了。
一身精神:一身精神可能指一个人的全部精神力量。
不可失:不可失指不能失去,非常重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庭经-内景-五行-评注
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
此句表达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循环往复,最终回归于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宇宙观。‘三五合气’中的‘三’指天、地、人,‘五’指五行,合气则是指这五行相互配合,形成和谐。‘九九节’则可能是指九九重阳节,象征着生命的圆满和成熟。整体而言,这句话强调了宇宙间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
可用隐地回八术,伏牛幽阙罗品列。
‘隐地回八术’可能指的是一种隐秘的道教法术,‘隐地’可能指隐秘之地,‘回八术’则是指一种能够回转八方的法术。‘伏牛幽阙’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神秘而深邃的地方,‘罗品列’可能是指排列或罗列各种物品或功法。这句话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主义色彩,强调了修炼者对于超自然能力的追求。
三明出华生死际,洞房灵象斗日月。
‘三明’可能指的是三明教,或是指修炼者的三种智慧。‘出华’可能是指超脱尘世的境界,‘生死际’则是指生死之间的边缘。‘洞房灵象’可能是指修炼者达到的一种灵性的境界,‘斗日月’则象征着修炼者的力量与日月相匹敌。这句话描绘了修炼者追求的至高境界,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理解。
父曰泥丸母雌一,二光焕照入子室。
这句话中‘父’和‘母’可能是指修炼者内在的两种力量,‘泥丸’和‘雌一’则可能是指修炼者内在的某些修炼阶段或状态。‘二光焕照’可能是指修炼者内在的光明力量,‘入子室’则是指这种光明力量进入修炼者的内在世界。这句话强调了修炼者内在修炼的深层次意义。
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
‘能存玄真’意味着能够保持内在的玄妙真实,‘万事毕’则是指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完成。‘一身精神’可能是指修炼者的精神力量,‘不可失’则强调了这种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这句话强调了修炼者对于内在精神力量的重视,以及这种力量对于完成所有事情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