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道法

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道法-原文

道生法。

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

〔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虚无形,其裻(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

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

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伓〕(倍)。

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

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

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

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

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

至正者静,至静者圣。

无私者知(智),至知(智)者为天下稽。

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考)验。

事如直(植)木,多如仓粟。

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

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

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

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

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已)。

轻重不称,是谓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

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輮(柔)刚。

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

贵贱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方)。

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

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

变恒过度,以奇相御。

正奇有位,而名〔形〕弗去。

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

逆顺死生,物自为名。

名形已定,物自为正。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

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弥无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道法-译文

道是生成法则的根源。法则,是用得失来作为标准,用来明确是非曲直的东西。因此,掌握道的人,会制定法则而不敢违犯,法则一旦确立就不敢废除。

因此,能够自我约束并以此为标准,然后就能理解天下的事理而不感到困惑。

虚无无形,其深奥幽暗,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万物产生后,会有害处,称为欲望和不知足。万物必然运动,运动也会有危害,称为不合时宜,称为时机错误。事情发生也有危害,称为违背常理,称为不适宜,不知道如何运用。

事情必然会有言语表达,言语表达也会有危害,称为不信,称为不知畏人,称为自欺,称为虚夸,把不足当作有余。

所以,从幽暗之中产生的事物,有的导致死亡,有的导致生存;有的导致失败,有的导致成功。祸福的道路相同,没有人知道它们从哪里产生。了解事物的道路,只有虚无和存在;虚无和存在,连极细微的事物也能成就;一旦有了形和名,黑白之分就明确了。

因此,掌握道的人观察天下,没有偏执,没有固定,没有作为,没有私心。所以,天下有事情发生,没有不自然形成形和名的。

形和名一旦确立,声名也就建立,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逃避或隐藏。

公正的人明智,最明智的人有功。最正直的人宁静,最宁静的人是圣人。无私的人智慧,最智慧的人是天下人的楷模。用权衡来衡量,参照天时,天下有事情,必然会有相应的考验。

事情就像直立的树木,数量就像仓库里的粮食。斗石已经准备好,尺寸已经陈列,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逃避它的检验。

所以说:度量标准一旦具备,就可以治理和制定规则了。断绝后又重新连接,失去后又重新存在,谁知道其中的奥秘。死亡后又复活,把祸患当作福祉,谁知道它的极限。返回去探究无形的东西,因此知道祸福产生的根源。

应对变化的方法,是平衡而停止。

轻重不平衡,这就是失去了道。

天地有恒常的规律,万民有恒常的事务,贵贱有恒常的位置,畜养臣民有恒常的法则,使民众有恒常的度量。

天地的恒常规律,包括四季、昼夜、生长、死亡、柔韧和刚强。

万民的恒常事务,男子从事农业,女子从事手工。

贵贱的恒常位置,贤能和不肖的人不相混淆。

畜养臣民的恒常法则,任用能力的人而不超过他们的长处。

使民众的恒常度量,去除私心而确立公义。

改变恒常过度,用奇特的方法来应对。

正和奇都有其位置,而形和名不会消失。

所有的事情,无论大小,事物自然有自己的处所。

逆和顺,死和生,事物自然有自己的名称。

名称和形态一旦确定,事物自然有自己的正道。

因此,只有掌握道的人能够明白天地的反向,通达君臣之间的平衡,密察万物的始终,而不成为主导者。因此,能够达到最素朴最精微,浩瀚无形,然后才能成为天下的准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道法-注解

道:指宇宙的根本原理和法则,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生,道是永恒不变、普遍存在的。

法:法在这里指的是法律、规范或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引得失以绳:用得失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

曲直:指是非、对错。

执道者:指坚持道的人,即遵循宇宙法则的人。

裻(寂)冥冥:形容极为寂静、深邃的状态。

欲:指贪欲,对物质或欲望的追求。

不知足:指永远不能满足,总是想要更多。

不时:指不合时宜,不合适的时间。

倍(伓):指错误,偏离正道。

逆:指违背,不顺。

不称:指不合适,不相符合。

不信:指不相信,怀疑。

不知畏人:指不敬畏他人。

自诬:指自己欺骗自己。

虚夸:指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同出冥冥:指从同一个根源产生。

死生:指生死,生命的终结和开始。

败成:指失败和成功。

称以权衡:用秤来衡量。

参以天当:参照天时来决定。

巧(考)验:检验,验证。

直(植)木:直立的树木,比喻事物的本质。

仓粟:仓库中的粮食,比喻事物的数量。

斗石:量器,比喻度量的标准。

尺寸:长度单位,比喻度量的具体数值。

神:指神妙、神秘的力量。

度:指度量,标准。

恒常:永恒不变,固定不变。

恒事:固定不变的事务。

恒位:固定不变的地位。

恒道:固定不变的原则或方法。

恒度:固定不变的行为准则。

輮(柔)刚:柔弱和刚强,指事物的两种状态。

放(方):放任,不加约束。

畜臣:统治者对待臣民的态度。

使民:统治者对待民众的态度。

素至精:极其纯粹和精微。

悎(浩)弥无形:浩瀚无边,无形可察。

反索之无形:从无形中寻找答案。

应化之道:适应变化的方法。

平衡而止(已):保持平衡,不再改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道法-评注

‘道生法’这句话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即宇宙万物皆由道所生。这里的‘法’并非指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指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和法则。‘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说明这些法则能够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得失,辨明是非曲直。

‘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表明遵循道的人会依据这些法则行事,既不会随意违背,也不会轻易废除。这体现了道家对于自然法则的尊重和敬畏。

‘虚无形,其裻(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中的‘虚无形’指的是道本身是无形无象的,但它却是万物生成的根源。这里的‘裻’通‘寂’,强调道的寂静和深远。

‘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指出欲望和不知足是导致事物发展的障碍。道家认为,只有摒弃这些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伓〕(倍)’中的‘动’指的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不时’和‘时而倍’则指这些变化不符合自然规律,会导致灾害。

‘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说明了言语的滥用和错误认知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指出事物的发展结果多种多样,既有死亡也有新生,既有失败也有成功。

‘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表达了祸福相依的哲学观点,认为祸福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

‘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强调了道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即道是无形无象的,但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形成黑白分明的界限。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说明遵循道的人不会固执己见,不会局限于某一处,不会刻意作为,也不会有私心。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指出在遵循道的前提下,天下的事物都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形态和名称。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智),至知(智)者为天下稽’强调了公正、明察、至正、至静、无私和智慧的重要性。

‘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考)验’说明了在遵循道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权衡和参照天象来检验事物的真伪。

‘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指出一旦度量标准确立,就可以进行治理和制定规则。

‘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映了道家对于事物变化无常的深刻认识。

‘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强调了通过观察无形的事物来认识祸福的根源。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已)’说明了应对变化的方法是保持平衡。

‘轻重不称,是谓失道’指出失去平衡就是偏离了道的原则。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强调了天地、人民、社会等级、臣民和治理都有其恒定的规律。

‘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指出在遵循恒定规律的同时,也要能够适应变化,以奇特的手段来应对。

‘正奇有位,而名〔形〕弗去’说明了正和奇都有其存在的位置,名称和形态不会消失。

‘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强调了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名称。

‘名形已定,物自为正’指出一旦名称和形态确定,事物就会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发展。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说明了只有遵循道的人才能深刻理解天地的变化,通达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细致观察万物的始终,而不去主导它们。

‘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弥无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指出只有达到至简至纯、浩瀚无形的境界,才能成为天下的楷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道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