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约-原文
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
四时有度,天地之理也;
日月星辰有数,天地之纪也。
三时成功,一时刑杀,天地之道也;
四时而定,不爽不忒,常有法式,天地之理也;
一立一废,一生一杀,四时代正,终而复始,人事之理也。
逆顺是守,功溢于天,故有死刑。
功不及天,退而无名;
功合于天,名乃大成。
人事之理也。
顺则生,理则成,逆则死,失则无名。
背天之道,国乃无主。
无主之国,逆顺相攻。
伐本隳功,乱生国亡。
为若得天、亡地、更君;
不循天常,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
养死伐生,命曰逆成。
不有人戮,必有天刑。
逆节始生,慎毋戡正,彼且自抵其刑。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
形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
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
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无遗策。
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谓有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约-译文
从文治开始到武功结束,这是天地运行的原则;四季有规律地更替,这是天地运行的道理;日月星辰有固定的数量,这是天地运行的法则。
三个季节是成功的时候,一个季节是惩罚和杀戮的时候,这是天地运行的原则;四季有固定的顺序,不会错乱,始终有规律,这是天地运行的道理;有建立就有废弃,有生就有死,四季交替调整,结束后又重新开始,这是人世间的事理。
顺从就会生存,遵循道理就会成功,逆反就会死亡,失去道义就会没有名声。违背天道的国家,就会没有主人。没有主人的国家,逆反和顺从的力量会相互攻击。摧毁根基,废弃成就,混乱就会产生,国家就会灭亡。不如顺应天道,放弃土地,更换君主;不遵循天常,不节制民力,周旋迁移却没有成就。滋养死亡,打击生命,这就是所谓的逆势成就。不是被人杀死,必然会有天罚。逆反的苗头刚开始,就千万不要强行纠正,因为它会自己遭遇应有的惩罚。
因此,掌握道的人观察天下时,必须仔细观察事情从哪里开始,审慎地确定事物的形态和名称。形态和名称确定后,逆反和顺从各有位置,生死有明确的界限,存亡兴衰有确定的地方,然后参照天地永恒的道理,才能确定祸福、生死、存亡、兴衰所在。所以,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失去道理,讨论天下没有遗留的策略。因此,能够设立天子,安置三公,使天下人归化,这就是所谓的有道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约-注解
文:指文治,即以文化、教化来治理国家的方法。
武:指武功,即以武力、军事来治理国家的方法。
天地之道:指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认为天地间的一切现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日月星辰:指太阳、月亮和星星,古代认为它们运行有规律,影响自然和人事。
数:指规律、法则。
纪:指记录、标记,这里指天体运行的规律。
三时:指春、夏、秋三个季节。
刑杀:指刑罚和杀戮,这里指惩罚。
法式:指规则、模式。
一立一废: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兴起也有衰败。
一生一杀:指生物的生长和死亡。
四时代正:指四季的更替是正常有序的。
终而复始: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回到起点,形成循环。
人事之理: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逆顺:指事物发展的两种相反趋势,即顺向和逆向。
守:指坚守、维护。
功溢于天:指功绩显赫,超出常人所能。
死刑:指极刑,即死刑。
退而无名:指功绩不足以显赫,无法留下名声。
名乃大成:指名声极大,成就非凡。
顺则生,理则成,逆则死,失则无名:指顺从规律就能生存发展,逆反规律就会灭亡,失去名声。
背天之道:指违背自然的规律。
无主之国:指没有君主的国家,即国家处于混乱状态。
逆顺相攻:指逆反和顺从的力量相互对抗。
伐本隳功:指破坏根基,毁掉功绩。
乱生国亡:指国家因混乱而灭亡。
得天、亡地、更君:指得到天命、失去地命、更换君主。
不循天常,不节民力:指不遵循自然规律,不节制民力。
周迁而无功:指周而复始地迁移,但没有任何成就。
养死伐生:指扶持死亡的事物,打击生命的事物。
逆成:指逆反而成就。
人戮:指人的杀戮。
天刑:指天罚,即自然界的惩罚。
逆节:指违背常规的行为。
戡正:指纠正、整治。
执道:指掌握正确的道义、规律。
审观:指仔细观察。
形名:指事物的形态和名称。
恒道:指永恒不变的规律。
万举不失理: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遵循道理,不会出错。
无遗策:指没有留下任何失败的策略。
立天子:指建立君主。
置三公:指设立三公,即古代的宰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有道:指国家治理有方,有正确的道义和规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约-评注
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四时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辰有数,天地之纪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文’与‘武’分别代表了文治与武功,体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两种方式。‘天地之道’与‘天地之理’、‘天地之纪’则强调了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的重要性,为后文阐述人事与天道的关联奠定了基础。
三时成功,一时刑杀,天地之道也;四时而定,不爽不忒,常有法式,天地之理也;一立一废,一生一杀,四时代正,终而复始,人事之理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天地间的事物发展规律。‘三时成功’与‘一时刑杀’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即成功与失败、兴衰更替的循环。‘四时有度’与‘四时而定’则强调了时间规律和季节变化的重要性。‘一立一废’与‘一生一杀’则是人事发展的写照,表明人事同样遵循着兴衰更替的规律。
逆顺是守,功溢于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无名;功合于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
此句从人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功过与赏罚的关系。‘逆顺是守’意味着遵循天道,顺应自然规律。‘功溢于天’与‘功不及天’则是对功绩的衡量,功绩卓越者受到天命之赏,而功绩不足者则被天命所罚。‘功合于天’则是指功绩与天道相合,成就非凡。
顺则生,理则成,逆则死,失则无名。背天之道,国乃无主。无主之国,逆顺相攻。伐本隳功,乱生国亡。
此句强调了顺应天道的重要性。‘顺则生’与‘逆则死’体现了人事发展的必然性,违背天道则会导致国家的衰败。‘背天之道’与‘无主之国’则是对国家治理的警示,指出背离天道会导致国家动荡。
为若得天、亡地、更君;不循天常,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养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节始生,慎毋戡正,彼且自抵其刑。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逆道与顺道的结果。‘得天’与‘亡地’、‘更君’分别代表了国家的兴衰与更替。‘不循天常’与‘不节民力’则是对国家治理的批评,指出不遵循天道和过度消耗民力会导致国家的衰败。‘逆成’与‘天刑’则是对逆道者的警示,指出违背天道必将受到天罚。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
此句强调了观察事物发展的方法论。‘执道者’指的是能够遵循天道的人,他们能够审慎观察事物的起源、形态和名称。通过观察,他们能够确定事物的逆顺、生死、存亡、兴衰,并将其与天地之间的恒道相结合,从而预知祸福。
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无遗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谓有道。
此句总结了遵循天道的重要性。‘万举不失理’与‘论天下无遗策’表明遵循天道能够使国家治理无懈可击。‘立天子’与‘置三公’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国家能够实现和谐与繁荣,这正是‘有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