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

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原文

人主者,天地之稽也,号令之所出也,司民之命也。

不天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

不处外内之位,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于内而举窘于外。

八正皆失,与天地离。

天天则得其神,重地则得其根。

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

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则事得于内而举得于外。

八正不失,则与天地总矣。

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极,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

蚑行喙息,扇斐耎动,无不宁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

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

月信生信死,进退有长,数之稽也。

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

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壹阴壹阳,壹短壹长。

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

天建八正以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顺正者,天之稽也;有常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此之谓七法。

七法各当其名,谓之物。

物各合于道者,谓之理。

理之所在,谓之顺。

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

失理之所在,谓之逆。

逆顺各有命也,则存亡兴坏可知也。

强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静。

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

至神之极,见知不惑。

帝王者,执此道也。

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尽施于四极之中,执六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以为万事稽,察逆顺以观于霸王危亡之理,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于名实相应,尽知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

六柄: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动,四曰专,五曰变,六曰化。

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专则不失是非之分,变则伐死养生,化则能明德除害。

六柄备则王矣。

三名:一曰正名立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乱,三曰无名而强主灭:三名察则事有应矣。

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之宜,则天地之道逆矣。

臣不亲其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则内理逆矣。

逆之所在,谓之死国,死国伐之。

反此之谓顺,顺之所在,谓之生国,生国养之。

逆顺有理,则情伪密矣。

实者示人虚,不足者示人有余。

以其有事,起之则天下听;以其无事,安之则天下静。

名实相应则定,名实不相应则争。

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之定也。

三名察则尽知情伪而不惑矣。

有国将昌,当罪先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译文

君主是天地之间的准则,是号令的发出者,是掌管民众命运的官员。如果不敬重天,就会失去其神秘的力量;如果不重视地,就会失去其根基;如果不顺应四时的规律,民众就会生病。如果不处理好内外职位,不顺应动静的变化,那么内部的事务就会陷入困境,外部的事务也会举步维艰。如果八项准则都失去了,就会与天地分离。敬重天就能得到其神秘的力量,重视地就能得到其根基。顺应四时的规律,民众就不会生病。处理好内外职位,顺应动静的变化,那么内部的事务就能得到妥善处理,外部的事务也能得到成功。如果八项准则不失,就能与天地合一。

天掌握着统一的原则,明确三个要素,确定两个对立面,建立八个准则,执行七个法则,然后普及到四方,这样四方的民众都会服从命令。无论是爬行的昆虫还是用嘴呼吸的动物,无论是扇动的翅膀还是柔软的摇动,它们的心都能得到安宁,它们的本性也能得到安定,所以它们不会失去常态,这是因为天的统一性。天掌握统一的原则来明确三个要素,太阳出来又进去,南北有极点,这是度的准则。月亮生又死,前进和后退有长短,这是数的准则。星辰有固定的数目,但不会失去它们的运行,这是信的准则。天明确三个要素来确定两个对立面,那么就有昼夜、阴阳、长短的区分。天确定两个对立面来建立八个准则,那么四时有规律,动静有标准,内外有定位。

天建立八个准则来执行七个法则:明确的是天的道路;适度的是天的度量;可信的是天的期限;极点后反转的是天的本性;必然的是天的命运;顺应正道的是天的准则;有常的是天赋予万物的生命:这就是所说的七个法则。七个法则都符合其名称,称之为物。物都符合道的,称之为理。理所在之处,称之为顺。物有不符合道的,称之为失理。失理所在之处,称之为逆。逆顺各有命运,那么存亡兴衰就可以知道了。

力量产生威严,威严产生仁慈,仁慈产生正义,正义产生宁静。宁静则平静,平静则安宁,安宁则素朴,素朴则精微,精微则神妙。达到神妙的极致,就能明察秋毫而不迷惑。帝王掌握这个道,因此守护天地的极限,与天一同显现,将这一切施于四方,掌握六柄来统治天下,审慎地考虑三方面来作为万事的准则,观察逆顺来理解霸主的危险和国家的灭亡,知道虚实动静的原因,达到名实相符,完全了解真实和虚假而不迷惑,然后帝王之道就完善了。

六柄:一是观察,二是讨论,三是行动,四是专注,五是变化,六是教化。观察就能知道生死存亡的国家,讨论就能知道存亡兴衰的原因,行动就能打破强大兴起弱小,专注就不会失去是非的判断,变化就能消除死亡和养生,教化就能阐明德行和消除弊端。六柄完备就能称王。三方面:一是正名立而偃息,二是倚名法而混乱,三是无名而强主灭亡:三方面考察就能使事情有回应。

动静不合时宜,种植树木不顺应地理的适宜性,那么天地之道就违背了。臣子不亲近君主,民众不亲近上级,各个族群不亲近他们的职责,那么内部秩序就违背了。违背之处,称之为死国,死国就要攻打。反之,称之为生国,生国就要养育。逆顺有理,那么真实和虚假就紧密相连。真实的人表现出虚假,不足的人表现出有余。因为有事情,起来行动天下就会听从;因为无事,安定下来天下就会平静。名实相符就稳定,名实不符就争斗。名是命名的,物是正名的,事情是确定的。三方面考察就能完全了解真实和虚假而不迷惑。国家将要昌盛,就要先惩罚那些先灭亡的罪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注解

人主者:指国家的统治者,即君主。

天地之稽:稽,考察、衡量之意。天地之稽即指天地之间的规律和准则。

号令之所出也:号令,指君主发布的命令。此句意指君主是发布命令的源头。

司民之命也:司,掌管之意。此句意指君主掌管着民众的命运。

不天天则失其神:天天,即天的规律。此句意指如果君主不遵循天的规律,就会失去其神圣的地位。

不重地则失其根:重地,即重视土地、重视农业。此句意指如果君主不重视土地,就会失去国家的根基。

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四时之度,即四季的规律。此句意指如果君主不顺应四季的规律,民众就会遭受疾苦。

八正:指八个正确的原则或方法。

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这是对天行之道的一种描述,意指天有统一的法则,明确三件事,确定两件事,建立八个正确的原则,执行七个方法。

七法:指天行七法,即明、适、信、极反、必、顺正、有常。

六柄:指君主掌握的六种权力或手段。

三名:指三种重要的原则或标准。

动静不时:指行动不合时宜。

种树失地之宜:指种植树木不顺应土地的适宜条件。

内理逆:指国内秩序混乱。

死国:指国家处于灭亡的边缘。

生国:指国家处于繁荣昌盛的状态。

名实相应:指名义和实际相符。

实者示人虚,不足者示人有余:指表面看起来充实的事物实际上可能空虚,而表面看起来不足的事物实际上可能充裕。

有事,起之则天下听;以其无事,安之则天下静:指君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动,能够使天下听从;在无事的时期,能够使天下安定。

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之定也:指事物的名称由其自身决定,事物的本质由其自身决定,事物的确定性由其自身决定。

三名察则尽知情伪而不惑矣:指通过观察三种原则,可以完全了解事物的真相而不被迷惑。

有国将昌,当罪先亡:指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处理罪行,就能繁荣昌盛;反之,如果放纵罪行,就会先于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四经》中的《经法·人主》,是道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帝王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法。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人主者,天地之稽也,号令之所出也,司民之命也。

此句强调了君主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君主是天地规律的遵循者,是号令的发出者,是民众命运的掌管者。

不天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

这里指出,君主如果不顺应天时,就会失去神明;不尊重地德,就会失去根基;不顺应四时的规律,民众就会疾苦。

不处外内之位,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于内而举窘于外。

此句说明,君主如果不处理好内外关系,不顺应动静变化,就会导致内部事务困境,外部行动受阻。

八正皆失,与天地离。

这里的‘八正’指的是天地的八种规律,如果君主失去这些规律,就会与天地相背离。

天天则得其神,重地则得其根。

这句话强调君主应顺应天时,尊重地德,从而获得神明和根基。

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

说明君主顺应四时规律,民众就不会疾苦。

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则事得于内而举得于外。

指出君主处理好内外关系,顺应动静变化,就能使内部事务顺利,外部行动得力。

八正不失,则与天地总矣。

如果君主能够保持八正不失,就能与天地相统一。

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极,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

此句阐述了天道的运作方式,认为天以一统之,明三才之用,定阴阳之位,建立八正之道,实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方,使四方无不服从。

蚑行喙息,扇斐耎动,无不宁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

此句说明,天地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保持其常态,这是天的一。

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

这里解释了天的一如何体现在三才之中,太阳的运行有信,南北有极,这些都是度量的准则。

月信生信死,进退有长,数之稽也。

月亮的生与死也有规律,进退有长,这是数度的准则。

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

星星的运行也有数,不会失去其轨迹,这是信度的准则。

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壹阴壹阳,壹短壹长。

天通过明三才来定阴阳,使得一明一暗,一阴一阳,一短一长。

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

天通过定阴阳来建立八正之道,使得四时有度,动静有立,内外有序。

天建八正以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顺正者,天之稽也;有常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此之谓七法。

这里详细阐述了七法的内容,包括明、适、信、极、必、顺、常,这些都是天道的体现。

七法各当其名,谓之物。

如果七法都能按照其本义去实行,那么就可以称之为物。

物各合于道者,谓之理。

物如果符合道,那么就可以称之为理。

理之所在,谓之顺。

理的存在就是顺应。

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

物如果不符合道,那么就是失理。

失理之所在,谓之逆。

失理的地方就是逆。

逆顺各有命也,则存亡兴坏可知也。

逆与顺各有其命运,那么国家的存亡兴衰就可以预知了。

强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静。

这里描述了强、威、惠、正、静的关系,认为强大的力量产生威严,威严产生恩惠,恩惠产生正义,正义产生平静。

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

平静导致平和,平和导致安宁,安宁导致质朴,质朴导致精微,精微导致神明。

至神之极,见知不惑。

达到神明的极致,就能洞察一切而不迷惑。

帝王者,执此道也。

帝王应该遵循这样的道理。

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尽施于四极之中,执六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以为万事稽,察逆顺以观于霸王危亡之理,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于名实相应,尽知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

这里详细说明了帝王如何实践其道,包括守天地之极,施政于四方,掌握六柄,审三名,察逆顺,知虚实动静,最终达到名实相应的境界。

六柄: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动,四曰专,五曰变,六曰化。

六柄分别是观察、议论、行动、专一、变化、教化。

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专则不失是非之分,变则伐死养生,化则能明德除害。

通过六柄,帝王可以了解国家的生死存亡,判断事物的兴衰,破除强权,扶持弱小,坚持正义,变革旧习,教化民众。

六柄备则王矣。

如果六柄都具备,那么就可以称王。

三名:一曰正名立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乱,三曰无名而强主灭:三名察则事有应矣。

三名指的是正名、倚名、无名,通过察看这三名,就可以应对各种事务。

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之宜,则天地之道逆矣。

如果动与静不合时宜,种植树木不适宜土地,那么就是违背了天地之道。

臣不亲其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则内理逆矣。

如果臣子不亲近君主,百姓不亲近上级,各个族群不亲近其事务,那么就是内部秩序的混乱。

逆之所在,谓之死国,死国伐之。

混乱的地方就是亡国,亡国就要被讨伐。

反此之谓顺,顺之所在,谓之生国,生国养之。

相反,秩序井然的地方就是生国,生国就要被养护。

逆顺有理,则情伪密矣。

如果逆与顺都有其道理,那么就可以洞察真情伪善。

实者示人虚,不足者示人有余。

真实的事物表现出虚假,不足的事物表现出富足。

以其有事,起之则天下听;以其无事,安之则天下静。

根据实际情况,如果需要行动,就行动起来,使天下人听从;如果不需要行动,就保持安宁,使天下人平静。

名实相应则定,名实不相应则争。

如果名义和实际相符,那么国家就会稳定;如果名义和实际不相符,那么就会发生争斗。

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之定也。

名义是自定的,事物是自正的,事情是自定的。

三名察则尽知情伪而不惑矣。

通过察看三名,就可以完全了解真情伪善而不迷惑。

有国将昌,当罪先亡。

如果一个国家将要昌盛,那么首先应该惩罚那些罪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