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国次-原文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
夺而无予,国不遂亡。
不尽天极,衰者复昌。
诛禁不当,反受其殃。
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谓天功。
天地无私,四时不息。
天地立,圣人故载。
过极失当,天将降殃。
人强胜天,慎避勿当。
天反胜人,因与俱行。
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谓重逆以荒,国危破亡。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
天地之道,不过三功。
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
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
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
阳窃者疾,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谓五逆。
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地之纲,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
是谓过极失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国次-译文
如果国家失去了它的次序,那么国家就会受到大的灾难。
如果夺取而不给予,国家就不会走向灭亡。
如果不尽其天命,衰弱的国家还能复兴。
如果惩罚不当,反而会受到自己的伤害。
如果禁止和惩罚是罪有应得,那么国家必然空虚,但如果兼并而不擅权,这就叫做天功。
天地无私,四季不停地运转。
天地既立,圣人因此而有其位置。
如果过度失当,天将会降下灾祸。
人如果过于强大而胜过天,就要谨慎避免不当的行为。
如果天胜过人,就要顺应天意而行动。
先屈后伸,必须尽其天命,而不擅自改变天功。
兼并他人的国家,修筑其城墙,居住其宫殿,听其钟鼓声,利用其财富,娶其子女,这就是重逆而荒废,国家就会危险和灭亡。
所以只有圣人能够尽其天命,能够运用天命。
天地之道,不过三种功业。
功业完成而不停止,自身就会危险并遭受灾祸。
因此圣人的征伐,兼并他人的国家,摧毁其城墙,焚烧其钟鼓,分散其财富,驱散其子女,分割其土地,来封赏贤者。这就叫做天功。功业完成而不废弃,后代就不会遭遇灾祸。
不要阳奉阴违,不要暗中窃取,不要土地荒废,不要固执己见,不要结党营私。阳奉阴违的人,天会夺去他的光辉;暗中窃取的人,土地会荒芜;土地荒废的人,天会降下兵灾;固执己见的人,会被流放到四方;结党营私的人,内外会相互攻击。阳奉阴违的人会生病,暗中窃取的人会挨饿;土地荒废的人会失去土地,固执己见的人会失去民心,结党营私的人会混乱,这叫做五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五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都发生,就会扰乱天地的常道,违背地面的纲纪,变化无常,擅权变更,心中想要这样做,身体就会危险并遭受灾祸。这就叫做过度失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国次-注解
社稷: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国家的祭祀对象的称呼,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后来常用来代指国家。
匡:匡,意为纠正、挽救,这里指国家的大事、根本问题。
夺而无予:夺,指夺取;予,指给予。这里指夺取而不给予,比喻国家行为的不公。
国不遂亡:遂,意为顺利、必然。这里指国家不会顺利地灭亡。
不尽天极:尽,意为达到极点;天极,指天道的极限。这里指不达到天道的极限。
衰者复昌:衰者,指衰败的事物;昌,指兴盛。这里指衰败的事物可以重新兴盛。
诛禁不当:诛禁,指惩罚和禁止;不当,指不合适。这里指惩罚和禁止不合适。
反受其殃:反,意为反而;殃,指灾祸。这里指反而会受到灾祸。
禁伐当罪当亡:禁伐,指禁止伐木;当罪当亡,指应该受到惩罚而灭亡。
必虚其国:虚,意为使国家空虚。这里指国家必定会变得空虚。
兼之而勿擅:兼,意为兼并;擅,意为专断。这里指兼并而不专断。
天功:天功,指天赐的功业。
天地无私:天地,指自然界;无私,指无私心。这里指自然界没有私心。
四时不息: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息,指不停息。这里指四季更替不停息。
圣人故载:圣人,指道德高尚的人;载,指承载。这里指圣人承载着天地之道。
过极失当:过极,指过分;失当,指不恰当。
人强胜天:人强,指人的力量;胜天,指胜过天。这里指人的力量胜过天。
慎避勿当:慎,意为谨慎;避,指避开。这里指谨慎地避开不恰当的行为。
因与俱行:因,意为顺应;俱行,指一起行动。这里指顺应天意一起行动。
先屈后伸:先屈后伸,指先弯曲然后伸展,比喻先退让然后进取。
兼人之国:兼,意为兼并;人之国,指别人的国家。
修其国郭:修,意为修建;国郭,指城墙和国都。
处其廊庙:处,意为居住;廊庙,指宫殿。
听其钟鼓:听,意为欣赏;钟鼓,指宫廷中的乐器。
利其资财:利,意为利用;资财,指财富。
妻其子女:妻,指娶;子女,指别人的子女。
重逆以荒:重逆,指严重的叛逆;荒,指荒废。
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指自然界的规律。
三功:三功,指天地之间的三种功业。
功成而不止:功成,指功业完成;不止,指不止步。
身危有殃:身危,指自身处于危险之中;有殃,指有灾祸。
圣人之伐:圣人,指道德高尚的人;伐,指征伐。
堕其城郭:堕,意为摧毁;城郭,指城墙和国都。
焚其钟鼓:焚,意为焚烧;钟鼓,指宫廷中的乐器。
布其资财:布,意为分发;资财,指财富。
散其子女:散,意为分散;子女,指别人的子女。
裂其地土:裂,意为分割;地土,指土地。
以封贤者:以,意为用;封,指封赏;贤者,指有德行的人。
毋阳窃:毋,意为不要;阳窃,指暗中夺取。
毋阴窃:阴窃,指公开夺取。
毋土敝:土敝,指土地荒废。
毋故执:故执,指固执己见。
毋党别:党别,指结党营私。
阳窃者天夺其光:阳窃者,指暗中夺取的人;天夺其光,指天夺去其光辉。
阴窃者土地荒:阴窃者,指公开夺取的人;土地荒,指土地荒废。
土敝者天加之以兵:土敝者,指土地荒废的人;天加之以兵,指天降兵灾。
人执者流之四方:人执者,指固执己见的人;流之四方,指流散到四方。
党别者外内相攻:党别者,指结党营私的人;外内相攻,指内外相互攻击。
阳窃者疾:阳窃者,指暗中夺取的人;疾,指疾病。
阴窃者饥:阴窃者,指公开夺取的人;饥,指饥饿。
土敝者亡地:土敝者,指土地荒废的人;亡地,指失去土地。
人执者失民:人执者,指固执己见的人;失民,指失去民心。
党别者乱:党别者,指结党营私的人;乱,指混乱。
五逆:五逆,指五种叛逆的行为。
乱天之经:乱天之经,指扰乱天道的规律。
逆地之纲:逆地之纲,指违反大地的法则。
变故乱常:变故,指变化无常;乱常,指扰乱常规。
擅制更爽:擅制,指专断的统治;更爽,指更加糟糕。
心欲是行:心欲,指内心的欲望;是行,指行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国次-评注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不遂亡。
此句强调了国家治理的次序性。‘国失其次’意指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和规律,导致社稷(国家)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夺而无予’则说明国家在征收赋税时只取不给予,这样的行为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两句反映了古人对国家治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即国家必须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律,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殃。
‘不尽天极’指的是不遵循天命,不顺应自然规律。这里强调,如果国家不遵循天命,即使处于衰落之中,也有可能重新振兴。而‘诛禁不当’则是指国家在执行法律和禁令时,如果不适当,反而会招致祸害。这两句反映了古人对天命和法律的尊重,以及对国家治理中平衡原则的重视。
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谓天功。
此句提出了禁伐和天功的关系。‘禁伐当罪当亡’意味着对于犯罪者应当禁止其伐木,否则国家将面临空虚和衰败。‘兼之而勿擅’则是指国家在执行禁伐政策时,不应专权独断,而应顺应天命。这里的‘天功’指的是顺应天命而取得的国家治理成果。
天地无私,四时不息。
这句话强调了天地无私和四季更替的规律。天地无私意味着自然界没有偏私,四季更替则反映了自然界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两句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人类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的提醒。
天地立,圣人故载。
‘天地立’指的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和规律。‘圣人故载’则是指圣人能够理解和顺应这些秩序和规律。这句话强调了圣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即圣人能够通过理解天地之道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过极失当,天将降殃。
此句指出,如果国家在治理过程中过度和失当,将会招致天灾。这里的‘过极失当’是对国家治理中过度行为的警示,提醒国家在治理过程中要遵循适度原则。
人强胜天,慎避勿当。
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人力与天力的关系的认识。‘人强胜天’意味着人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胜过天力,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过度依赖人力而忽视天力。
天反胜人,因与俱行。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天力与人力之间的关系。‘天反胜人’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天力可以胜过人力,因此人们应当顺应天力,与之同行。
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这句话强调了在逆境中保持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先屈后伸’意味着在逆境中先要屈服,等待时机,最终才能获得成功。‘必尽天极’则是指要充分发挥天命的作用,而‘毋擅天功’则是指不要专权独断,要顺应天命。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谓重逆以荒,国危破亡。
此句描述了兼并他国后的一系列行为,包括修建城墙、居住宫殿、享受音乐、利用财富、娶妻生子等。然而,这些行为被视为‘重逆以荒’,即严重的逆天行为,会导致国家的危险和灭亡。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圣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尽天极’指的是充分发挥天命的作用,‘用天当’则是指能够正确运用天命来治理国家。
天地之道,不过三功。
此句指出天地之道只有三种功绩,即顺应天地之道所取得的成就。这里的‘三功’是对天地之道成就的概括。
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这句话警示人们,即使取得了成就,也不能停止前进,否则将会面临危险和灾祸。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
此句描述了圣人在国家治理中的行为,包括兼并他国、摧毁其城郭、焚烧其钟鼓、分配其财富、分散其子女、分割其土地等。这些行为被视为‘天功’,即顺应天命所取得的成就。
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这句话强调了在取得成就后,要继续努力,以免后续遭遇灾祸。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
这五句是对国家治理中应避免的行为的警示。‘阳窃’指的是窃取光明,‘阴窃’指的是窃取土地,‘土敝’指的是土地荒芜,‘故执’指的是固执己见,‘党别’指的是党派之争。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
这五句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行为的后果。‘阳窃’会导致天命夺去光明,‘阴窃’会导致土地荒芜,‘土敝’会导致天命加兵,‘故执’会导致人们流离失所,‘党别’会导致国家内外交困。
阳窃者疾,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谓五逆。
这五句将上述行为的后果归纳为‘五逆’,即五种逆天行为。‘阳窃’导致疾病,‘阴窃’导致饥饿,‘土敝’导致失去土地,‘故执’导致失去民众,‘党别’导致国家混乱。
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地之纲,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五逆行为的严重性。‘五逆’会导致天地的秩序混乱,正常的变故无法正常运行,擅权独断会导致混乱,心欲行私会导致危险和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