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四度-原文
君臣易位谓之逆,贤不肖并立谓之乱,动静不时谓之逆,生杀不当谓之暴。
逆则失本,乱则失职,逆则失天,暴则失人。
失本则损,失职则侵,失天则饥,失人则疾。
周迁动作,天为之稽。
天道不远,入与处,出与反。
君臣当位谓之静,贤不肖当位谓之正,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诛禁时当谓之武。
静则安,正则治,文则明,武则强。
安则得本,治则得人,明则得天,强则威行。
参于天地,合于民心。
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
审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国。
顺治其内,逆用于外,功成而伤。
逆治其内,顺用于外,功成而亡。
内外皆逆,是谓重殃,身危为戮,国危破亡。
内外皆顺,功成而不废,后不逢殃。
声华实寡者,庸也。
顺者,动也。
正者,事之根也。
执道循理,必从本始,顺为经纪。
禁伐当罪,必中天理。
背约则窘,达刑则伤。
背逆合当,为若有事,虽无成功,亦无天殃。
毋止生以死,毋御死以生,毋为虚声。
声溢于实,是谓灭名。
极阳以杀,极阴以生,是谓逆阴阳之命。
极阳杀于外,极阴生于内。
已逆阴阳,又逆其位,大则国亡,小则身受其殃。
故因阳伐死,因阴建生。
当者有数,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
逆顺同道而异理,审知逆顺,是谓道纪。
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治。
规之内曰圆,矩之内曰方,悬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
尺寸之度曰大小短长,权衡之称曰轻重不爽,斗石之量曰少多有数,绳墨之立曰曲直有度。
八度者,用之稽也。
日月星辰之期,四时之度,动静之立,外内之处,天之稽也。
高下不蔽其形,美恶不匿其情,地之稽也。
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处,任能毋过其所长,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
美恶有名,逆顺有形,情伪有实,王公执之以为天下正。
因天时,伐天悔,谓之武。
武刃而以文随其后,则有成功矣,用二文一武者王。
其主道,离人理,处狂惑之位处而不悟,身必有戮。
柔弱者无罪而几,不及而趯,是谓柔弱。
刚正而强者临罪而不究。
名功相抱,是故长久。
名功不相抱,名进实退,是谓失道,其卒必有身咎。
黄金珠玉藏积,怨之本也。
女乐玩好燔材,乱之基也。
守怨之本,养乱之基,虽有圣人,不能为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四度-译文
君臣地位颠倒叫做悖逆,贤良与不肖者并列叫做混乱,行动静止不合时宜叫做悖逆,生杀予夺不恰当叫做暴虐。悖逆就会失去根本,混乱就会失去职责,悖逆就会失去天理,暴虐就会失去人心。失去根本就会受损,失去职责就会受侵,失去天理就会饥荒,失去人心就会疾病。
周朝的迁徙和行动,都是由天来考核的。天道并不遥远,无论在内还是在外,无论出还是返。
君臣各在其位叫做安静,贤良与不肖者各在其位叫做正直,行动静止与天地相应叫做文采,诛杀禁制适时叫做武德。安静就会安宁,正直就会治理,文采就会明亮,武德就会强大。安宁就会得到根本,治理就会得到人心,明亮就会得到天理,强大就会威行四方。与天地相应,符合民心。文采与武德并立,这叫做上同。
明白这四个度数,可以安定天下,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顺应内政,逆用于外交,功成之后会有伤害。逆用于内政,顺应用于外交,功成之后会灭亡。内外都逆,这叫做重灾,身陷危境会被杀,国家危亡。
声音华丽而实际内容匮乏叫做平庸。顺应是行动的根源。正直是事情的根本。遵循道义和道理,必须从根本开始,顺应是纲纪。禁止和惩罚应当罪有应得,必须符合天理。违背诺言就会陷入困境,触犯刑法就会受伤。违背悖逆合乎应当,好像有事发生,虽然没有成功,也不会有天的灾祸。
不要因为死亡而停止生命,不要因为生命而抗拒死亡,不要做出虚假的声音。声音超过了实际,这叫做名声的毁灭。极端的阳刚用来杀戮,极端的阴柔用来生育,这叫做逆阴阳的命理。极端的阳刚在外杀戮,极端的阴柔在内生育。已经逆阴阳,又逆其位置,大的可能导致国家灭亡,小的可能导致个人遭受灾祸。因此,应该顺应阳刚来杀戮死亡,顺应阴柔来建立生命。
应当有的数量,达到极限就会反向,盛极必衰:这是天地之道,也是人之理。逆与顺的道路相同但道理不同,明白逆与顺,这就是道纪。用强大压制弱小,哪个国家不能征服;用尊贵压制卑贱,哪个人不被得到;用贤能压制不肖,哪个事情不能治理。
规矩之内叫做圆,规矩之内叫做方,悬挂之下叫做正,水面之上叫做平;尺寸的度量叫做大小长短,权衡的称量叫做轻重不差,斗石的数量叫做多少有数,绳墨的立定叫做曲直有度。这八个度数,是用来考核的。日月星辰的周期,四时的度量,行动的准则,内外的地方,这是天的考核。高下不遮蔽其形,美恶不隐藏其情,这是地的考核。君臣不失其位,士人不在其处,任用能力不要超过其所长,去除私心而立公道,这是人的考核。美恶有名,逆顺有形,情伪有实,王公掌握这些作为天下的准则。
顺应天时,攻击天的悔恨,这叫做武。用武力之后,再用文德跟随,就会有成功,使用二文一武的人可以称王。遵循的主道背离了人的道理,处于狂妄迷惑的位置而不觉悟,身体必然会有灾祸。柔弱者无罪却几乎触犯,不及而冒进,这叫做柔弱。刚正而强者面对罪责而不追究。名声和功绩相互关联,因此能够长久。名声和功绩不相关联,名声进步而实际退步,这叫做失道,最终必然会有个人的过错。
黄金珠玉积累,是怨恨的根源。女乐玩好耗费资材,是混乱的基础。守护怨恨的根源,培养混乱的基础,即使有圣人,也不能为其出谋划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四度-注解
君臣易位:指君主与臣子的地位颠倒,违背了传统的君臣等级制度。
贤不肖并立:指贤能者与不肖之徒并列,没有区分,违背了选拔人才的道德标准。
动静不时:指行动与静止不合时宜,违背了自然规律和时机。
生杀不当:指生与死的处理不当,违背了仁政和道德。
失本:指失去了根本,比喻失去了根本原则。
失职:指失去了职责,比喻没有尽到职责。
失天:指失去了天意,比喻违背了天命。
失人:指失去了人心,比喻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周迁动作:指周代的迁徙与动作,这里可能指的是周代的迁徙政策。
天为之稽:指天意作为检验的标准。
君臣当位:指君主和臣子各在其位,符合君臣之道。
贤不肖当位:指贤能者与不肖之徒各在其位,符合选拔人才的道德标准。
动静参于天地:指行动与静止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合。
诛禁时当:指执行诛罚与禁令要适时。
文武并立:指文治与武功并重。
上同:指符合上天的意志和民众的心意。
四度:指四种度量标准,可能指的是道德、法律、礼仪和智慧。
顺治其内,逆用于外:指在国内实行顺治政策,在国外使用逆治手段。
声华实寡:指名声和华丽的外表多于实际内容。
顺者,动也:指顺应自然和人心。
正者,事之根也:指正直是事情的根本。
执道循理:指坚持道德原则,遵循自然规律。
禁伐当罪:指对犯罪行为进行禁止和惩罚。
背约则窘:指违背承诺会陷入困境。
达刑则伤:指执行刑罚会伤害人民。
背逆合当:指违背逆理的行为。
极阳以杀,极阴以生:指极端的阳性能导致杀戮,极端的阴性能导致生机。
八度:指八个度量标准,可能指的是道德、法律、礼仪、智慧、力量、财富、名誉和地位。
日月星辰之期:指日月星辰的运行周期。
四时之度:指四季的变化规律。
外内之处:指外部与内部的位置。
天之稽:指天意作为检验的标准。
地之稽:指地意作为检验的标准。
人之稽:指人的道德标准作为检验的标准。
王公执之以为天下正:指王公贵族应该遵循这些标准来治理天下。
因天时,伐天悔:指根据天时来行动,克服天意的不顺。
武刃而以文随其后:指使用武力后紧接着使用文治。
柔弱者无罪而几:指柔弱的人无罪却可能遭受危险。
刚正而强者临罪而不究:指刚正坚强的人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追究。
名功相抱:指名声和功绩相互依存。
失道:指失去了正确的道路。
黄金珠玉藏积:指积累大量的黄金和珠宝。
女乐玩好燔材:指沉迷于女乐和奢侈品。
守怨之本,养乱之基:指保持怨恨的根源,培养混乱的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四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四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全文以君臣关系、道德规范、天地法则为主题,阐述了逆与顺、乱与治、文与武等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治国理政之道。
首先,文章从君臣关系入手,指出君臣易位、贤不肖并立、动静不时、生杀不当都是逆的行为,会导致失去根本、失去职责、失去天命和失去民心。这些逆行都会带来损失、侵犯、饥荒和疾病。
接着,文章提出周迁动作是天为之稽,意味着天的运行规律是治国理政的准则。天道的近在咫尺,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在君臣当位、贤不肖当位的情况下,动静参于天地,则称之为文,诛禁时当则称之为武。静则安,正则治,文则明,武则强。这样的治国理念强调内外和谐,文武并用。
文章进一步指出,审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安一国。四度即顺治其内,逆用于外,内外皆逆或内外皆顺。这里强调了内外治理的重要性,以及逆顺之道的运用。
声华实寡者,庸也。顺者,动也。正者,事之根也。这里提出了顺、正、动的概念,强调行事要从根本出发,顺应规律。
在道德规范方面,文章指出背约则窘,达刑则伤。背逆合当,为若有事,虽无成功,亦无天殃。这里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文章还提到了阴阳之命,指出极阳以杀,极阴以生,是逆阴阳之命。这里体现了道家对阴阳平衡的重视。
最后,文章以规、矩、悬、水、尺寸、权衡、斗石、绳墨等八度为例,说明了天地之道和人之理,强调了八度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整段古文通过阐述君臣关系、道德规范、天地法则等,揭示了治国理政的道理,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