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顺道-原文
黄帝问力黑曰:大庭氏之有天下也,不辨阴阳,不数日月,不志四时,而天开以时,地成以财。其为之若何?
力黑曰: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静,柔节先定。
委燮恭俭,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
体正信以仁,慈惠以爱人,端正勇,弗敢以先人。
中情不流,执一毋求。
刑于女节,所生乃柔。
故安静正德,好德不争。
立于不敢,行于不能。
战示不敢,明示不能。
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
若此者其民劳不僈,饥不怠,死不怨。
不旷其众,不为兵邾,不为乱首,不为怨媒,不阴谋,不擅断疑,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人之宇。
慎案其众,以随天地之从。
不擅作事,以待逆节所穷。
见地夺力,天逆其时,因而饰之,事环克之。
若此者,战胜不报,取地不反,战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名声章名,顺之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顺道-译文
黄帝问力黑说:大庭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不分辨阴阳,不计算日月,不关注四时变化,而天地自然按照时序运行,地上的万物自然成长。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力黑回答说:大庭氏统治天下时,态度安详、徐缓、正直、宁静,柔顺的节气首先得到确立。他们谦虚、和蔼、节俭,地位低下而以柔顺为主,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而不争先。他们以正直和诚信来立身,以仁爱和惠政来爱人,行为端正,勇敢而不敢争先。
内心不轻易变动,坚守一个原则而不追求其他。他们以女子的节操为榜样,因此他们的性格柔顺。所以,他们保持安静和正直的品德,喜欢美德而不争斗。他们立于不敢的位置,行于不能的范围。在战斗中表现出不敢,明确地显示出自己的能力不足。坚守柔弱的原则并使之坚定,当强大的节操遇到困境时,他们能够适应并应对。
这样,他们的民众勤劳而不懒惰,饥饿而不懈怠,死亡而不怨恨。他们不放弃自己的民众,不成为战争的发起者,不成为混乱的源头,不成为怨恨的媒介,不暗中策划,不擅作主张,不策划侵犯别人的土地,不策划掠夺别人的家园。他们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民众,顺应天地的变化。他们不擅自行动,等待逆节的尽头。
当他们看到土地失去力量,天时违背常规时,他们会顺应这种情况,并努力克服困难。这样,他们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不炫耀,占领土地而不退回,对外取得胜利,对内获得福祉,使用的力量很少,名声却非常显赫,这是顺应天时的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顺道-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具有很高的文化地位。
力黑:古代传说中的贤臣,此处为黄帝咨询的对象。
大庭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此处指的是大庭氏时期的天下。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用来描述事物对立统一的概念,阴代表寒冷、内敛等,阳代表温暖、外向等。
日月:太阳和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规律。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代表一年的周期。
天开以时:天自然地按照季节变化而运作。
地成以财:地自然地产生财富。
委燮:指宽容和谦让。
恭俭:恭敬和节俭。
卑约:谦虚和谨慎。
主柔:以柔和的态度对待他人。
体正信以仁:以正直和诚信为基础,以仁爱为准则。
慈惠:慈爱和恩惠。
端正勇:行为端正,勇敢无畏。
执一毋求:坚持一个原则,不追求其他。
刑于女节:以女性的贞节为榜样。
不争:不与他人争斗。
战示不敢:在战斗中表现出不敢轻举妄动。
明示不能:明确表示自己能力有限。
守弱节而坚之:坚守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胥雄节之穷而因之: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旷其众:不忽视民众的需求。
不为兵邾:不发动战争。
不为乱首:不成为混乱的源头。
不为怨媒:不成为他人矛盾的媒介。
不阴谋:不进行阴谋诡计。
不擅断疑:不轻易做出判断。
不谋削人之野:不谋求侵占他人的土地。
不谋劫人之宇:不谋求劫掠他人的家园。
慎案其众:谨慎地对待民众。
随天地之从:顺应天地的规律。
不擅作事:不擅自行动。
逆节:违背道德的行为。
事环克之:以智慧和策略克服困难。
战胜不报:在战胜敌人后不进行报复。
取地不反:夺取土地后不反悔。
用力甚少:用很少的力量。
名声章名:名声显赫。
顺之至也:达到了顺应天道的极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顺道-评注
黄帝问力黑关于大庭氏治理天下的方式,首先展现了黄帝对古代政治智慧的探求和对治国理念的思考。’大庭氏之有天下也,不辨阴阳,不数日月,不志四时,而天开以时,地成以财’这一句,描绘了大庭氏的治国理念,即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刻意干预自然规律,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里的’不辨阴阳,不数日月,不志四时’,反映了大庭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而非人为的干预和改变。
力黑的回答’安徐正静,柔节先定’,揭示了大庭氏治国之道的核心。’安徐’表示治国态度的平和与稳重,’正静’则体现了治理过程中的正义与冷静。’柔节先定’则强调在治理过程中,以柔克刚,以平和的方式解决矛盾,这是对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
‘委燮恭俭,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大庭氏的治国策略。’委燮’意味着善于调和,’恭俭’表示谦逊有礼,’卑约’则体现了谦虚谨慎,’主柔’则是以柔克刚的策略。’常后而不先’则说明大庭氏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以他人为先,自己为后,这种谦逊的态度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正信以仁,慈惠以爱人,端正勇,弗敢以先人’,这一段强调了大庭氏的道德准则。’体正信以仁’,说明大庭氏以正直、诚信和仁爱为立国之本。’慈惠以爱人’,体现了对民众的关爱和关怀。’端正勇’,则是要求领导者具备正直和勇敢的品质,’弗敢以先人’,再次强调了谦逊和礼让的重要性。
‘中情不流,执一毋求’,这里的’中情’指的是内心的情感,’不流’表示不随波逐流,’执一毋求’则是指坚守正道,不追求个人私欲。这种道德修养是古代儒家所倡导的。
‘刑于女节,所生乃柔’,这里的’刑于女节’是指以女性节操为榜样,’所生乃柔’则是指由此产生的治理方式是温和的。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节操的尊重,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效果。
‘故安静正德,好德不争’,这句话说明了大庭氏治国理念的最终效果,即社会安定,道德纯正,人们崇尚道德,不争斗。
‘立于不敢,行于不能’,这里的’立于不敢’是指领导者不轻易行动,’行于不能’则是指不勉强去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这体现了领导者明智和审慎的治国态度。
‘战示不敢,明示不能’,这句话说明了大庭氏在军事上的策略,即在战争中表现出不敢轻举妄动,明确自己的能力边界。
‘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这里的’守弱节’是指坚守柔弱的原则,’胥雄节之穷而因之’则是指在逆境中也能坚持原则。这反映了大庭氏的坚韧和智慧。
‘若此者其民劳不僈,饥不怠,死不怨’,这句话总结了大庭氏治国理念的效果,即民众在治理下能够安居乐业,即使面临困难也不会怨天尤人。
‘不旷其众,不为兵邾,不为乱首,不为怨媒,不阴谋,不擅断疑,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人之宇’,这一段列举了大庭氏治国时避免的行为,反映了其公正无私的原则。
‘慎案其众,以随天地之从’,这里的’慎案其众’是指谨慎对待民众,’以随天地之从’则是指顺应自然规律。这体现了大庭氏的治理智慧。
‘不擅作事,以待逆节所穷’,这句话说明了大庭氏在处理事务时的耐心和远见,即在条件不成熟时,不急于行动。
‘见地夺力,天逆其时,因而饰之,事环克之’,这里的’见地夺力’是指看到问题所在,’天逆其时’则是指顺应天时,’因而饰之’是指根据情况调整策略,’事环克之’则是指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反映了大庭氏在治理过程中灵活应变的能力。
‘若此者,战胜不报,取地不反,战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名声章名,顺之至也’,这句话总结了大庭氏治国理念的成功之处,即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而不炫耀,在国内实现福祉,用较少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名声,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