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原文
皇后历吉凶之常,以辨雌雄之节,乃分祸福之向。
宪傲骄倨,是谓雄节;委燮恭俭,是谓雌节。
夫雄节者,盈之徒也。
雌节者,兼之徒也。
夫雄节以得,乃不为福;雌节以亡,必将有赏。
夫雄节而数得,是谓积殃;凶忧重至,几于死亡。
雌节而数亡,是谓积德,慎戒毋法,大禄将极。
凡彼祸难也,先者恒凶,后者恒吉。
先而不凶者,恒备雌节存也。
后而不吉者,是恒备雄节存也。
先亦不凶,后亦不凶,是恒备雌节存也。
先亦不吉,后亦不吉,是恒备雄节存也。
凡人好用雄节,是谓妨生。
大人则毁,小人则亡。
以守不宁,以作事不成。
以求不得,以战不克。
厥身不寿,子孙不殖。
是谓凶节,是谓散德。
凡人好用雌节,是谓承禄。
富者则昌,贫者则谷。
以守则宁,以作事则成。
以求则得,以战则克。
厥身则寿,子孙则殖。
是谓吉节,是谓囗德。
故德积者昌,殃积者亡。
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译文
皇后根据日常的吉凶来辨别男女的节气,以此来判断祸福的方向。宪傲骄倨的人,被称为雄节气;委燮恭俭的人,被称为雌节气。雄节气的人,是充满欲望的人。雌节气的人,是包容的人。雄节气如果得到满足,就不会带来福气;雌节气如果失去,反而会有奖赏。雄节气如果经常得到满足,就会积累祸患;凶险和忧虑会接踵而至,几乎面临死亡。雌节气如果经常失去,就会积累美德,只要谨慎戒慎,不要效仿错误,就能获得极大的福禄。
所有的困难和灾难,先遇到的通常都是凶的,后遇到的通常都是吉的。先遇到但不是凶的,通常是因为保存了雌节气。后遇到但不是吉的,通常是因为保存了雄节气。先遇到的不凶,后遇到的也不凶,通常是因为保存了雌节气。先遇到的不吉,后遇到的也不吉,通常是因为保存了雄节气。
人们如果经常使用雄节气,这是妨碍生命的。对于大人来说,会导致毁灭;对于小人来说,会导致灭亡。因为守不住安宁,做事不成;因为求不到东西,战斗不能取胜。身体不会长寿,子孙不会繁衍。这被称为凶节气,这是散失德行。人们如果经常使用雌节气,这是承蒙福禄的。富有的人会昌盛,贫穷的人会富裕。因为守得住安宁,做事能成功。因为求能得到,战斗能取胜。身体会长寿,子孙会繁衍。这被称为吉节气,这是积累德行的。所以,德行积累的人会昌盛,祸患积累的人会灭亡。观察他们积累的是什么,就能知道祸福的方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注解
皇后:古代中国皇帝的妻子,地位尊贵,常作为皇帝权力象征。
历吉凶之常:根据历法来判断日常的吉凶。
辨雌雄之节:区分雌性和雄性的节气,这里可能指的是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
祸福之向:祸福的趋向,即事物的吉凶。
宪傲骄倨:傲慢、骄纵的态度,通常指男性的刚强、傲慢。
委燮恭俭:谦逊、恭谨、节俭的态度,通常指女性的柔顺、谦卑。
雄节:刚强的节气,这里指男性的特质。
雌节:柔顺的节气,这里指女性的特质。
盈之徒:充满、富足的人。
兼之徒:包容、综合的人。
积殃:积累的灾祸。
凶忧重至:严重的凶险和忧虑。
积德:积累的德行。
慎戒毋法:谨慎戒惧,不要违法乱纪。
大禄将极:大的福禄将到达极点。
祸难:灾难和困难。
恒备:经常准备。
妨生:妨碍生命,这里指有害于生活。
毁:毁灭,这里指大人的失败。
亡:死亡,这里指小人的灭亡。
散德:散失的德行。
承禄:承受福禄。
昌:繁荣昌盛。
谷:富足。
宁:安宁。
克:胜利。
殖:繁衍,这里指子孙的繁衍。
囗德:这里可能是“口德”的误写,指言语的德行,即言行举止的道德。
德积者昌,殃积者亡:积累德行的人会昌盛,积累灾祸的人会灭亡。
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积累的是德行还是灾祸,就可以知道他将面临的是祸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四经》中的《经法·雌雄节》篇,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关于阴阳平衡、雌雄相合的思想。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皇后历吉凶之常,以辨雌雄之节,乃分祸福之向。—此句表明皇后根据日常的吉凶之事,来判断雌雄之节,从而分辨出祸福的方向。这里的‘皇后’并非指皇后本人,而是象征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判断标准具有普遍性。
宪傲骄倨,是谓雄节;委燮恭俭,是谓雌节。—‘宪傲骄倨’形容的是一种傲慢、自大的态度,这被视为雄节的表现;而‘委燮恭俭’则是指谦逊、节俭的品行,这被视为雌节的表现。
夫雄节者,盈之徒也。雌节者,兼之徒也。—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雄节和雌节的本质。雄节指的是那些过于充满、自满的节操,而雌节则是指那些能够包容、兼顾的节操。
夫雄节以得,乃不为福;雌节以亡,必将有赏。—这句话指出,过于自满的雄节即使得到了什么,也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而谦逊包容的雌节即使失去了某些东西,也必将得到回报。
夫雄节而数得,是谓积殃;凶忧重至,几于死亡。雌节而数亡,是谓积德,慎戒毋法,大禄将极。—这句话说明,频繁地得到雄节会导致积累恶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而频繁地失去雌节则是积累德行,通过谨慎和自我约束,可以获得极大的福报。
凡彼祸难也,先者恒凶,后者恒吉。先而不凶者,恒备雌节存也。后而不吉者,是恒备雄节存也。—这里讲述了祸难发生时的规律,通常先发生的是凶事,后发生的是吉事。如果先发生却不是凶事,那是因为具备了雌节;如果后发生却不是吉事,那是因为具备了雄节。
先亦不凶,后亦不凶,是恒备雌节存也。先亦不吉,后亦不吉,是恒备雄节存也。—进一步强调了雌雄节操在祸福中的决定性作用,即具备雌节则祸福不至,具备雄节则祸福不断。
凡人好用雄节,是谓妨生。大人则毁,小人则亡。以守不宁,以作事不成。以求不得,以战不克。厥身不寿,子孙不殖。是谓凶节,是谓散德。—这句话指出,过于使用雄节会妨碍生命,导致大人毁灭,小人灭亡。这种节操不稳定,无法完成事业,求之不得,战则不胜,最终导致自身不寿,子孙不繁衍,是一种凶恶的节操和道德的丧失。
凡人好用雌节,是谓承禄。富者则昌,贫者则谷。以守则宁,以作事则成。以求则得,以战则克。厥身则寿,子孙则殖。是谓吉节,是谓囗德。—与此相对,使用雌节则能够承继福禄。富有的人因此昌盛,贫穷的人因此富裕。能够保持安宁,事业有成,求则得之,战则胜之。自身长寿,子孙繁衍,这是一种吉祥的节操和道德。
故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最后总结道,积累德行的人会昌盛,积累恶行的人会灭亡。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积累,就可以知道他未来的祸福走向。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和命运关系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