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观

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观-原文

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流四国,以观无恒,善之法则,力黑视象,见黑则黑,见白则白。

地之所德则善,天之所刑则恶。

人视则镜:人静则静,人作则作。

力黑已布制建极,而正之。

力黑曰:天地已成而民生,逆顺无纪,德虐之刑,静作之时,先后之名,以为天下正。

因而勒之,为之若何?

黄帝曰:群群囗囗,窈窈冥冥,为一囷。

无晦无明,未有阴阳。

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

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刚柔相成,万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为常。

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

行法循道,是为牝牡。

牝牡相求,会刚与柔。

柔刚相成,牝牡若形。

下会于地,上会于天。

得天之微,若时者时而恒者恒,地因而养之;恃地气之发也,乃梦者梦而兹者兹,天因而成之。

弗因则不成,弗养则不生。

夫民之生也,规规生食与继。

不会不继,无与守地;不食不人,无与守天。

是故赢阴布德,重阳长,昼气开民功者,所以食之也;宿阳修刑,童阴长,夜气闭地绳者,所以继之也。

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与德。

春夏为德,秋冬为刑。

先得后刑以养生。

姓生已定,而敌者生争,不谌不定。

凡谌之极,在刑与德。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而盈屈无匡。

夫是故使民毋人执,举事毋阳察,力地无阴敝。

阴敝者土荒,阳察者夺光,人执者摐兵。

是故为人主者,时适三乐,毋乱民功,毋逆天时。

然则五谷溜熟,民乃蕃滋。

君臣上下,交得其志。

天因而成之。

夫并时以养民功,先德后刑,顺于天。

其时赢而事屈,阴节复次,地尤复收。

正名修刑,蛰虫不出,雪霜复清,孟谷乃萧,此灾乃生,如此者举事将不成。

其时屈而事赢,阳节复次,地尤不收。

正名施刑,蛰虫发声,草苴复荣,已阳而又阳,重时而无光,如此者举事将不行。

天道已既,地物乃备。

散流乡成,圣人之事。

圣人不巧,时反是守。

优未爱民,与天同道。

圣人正以待之,静以须人。

不达天刑,不襦不传。

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观-译文

黄帝命令力黑潜行隐藏,周游四国,观察他们的无常变化,遵循他们的好方法,力黑观察现象,看到黑色就说是黑色,看到白色就说是白色。大地所赞赏的就是善良,天空所惩罚的就是恶劣。人们观察就像照镜子:人们安静就安静,人们忙碌就忙碌。

力黑已经布置了制度,并加以端正。力黑说:天地已经形成,人类生活,逆顺无常,有德行和暴虐的刑罚,安静和忙碌的时刻,先后顺序的名分,作为天下的准则。因此,我们如何规定这些呢?

黄帝说:众多的生物,深奥而神秘,聚集在一起。没有黑暗也没有光明,还没有阴阳。阴阳没有确定,我还没有给它命名。现在它开始分化为两个,分为阴阳,分离为四季,刚柔相辅相成,万物才得以生长,德行和暴虐的行为,因此成为常规。那些明亮的作为法则,而微妙的道则是遵循。

遵循法则,遵循道,这就是阴阳。阴阳相求,会合刚与柔。柔与刚相辅相成,阴阳就像形状。下面与地相会,上面与天相会。得到天的微妙,就像按时节变化一样恒定,地因此养育它;依靠地气的兴起,梦境因此形成,天因此成就它。不顺应就不会成就,不养育就不会生长。

人类的生活,规划着食物的来源和继承。不规划就不能继承,不参与就不能守护大地;不吃不活,不参与就不能守护天空。

因此,阴气布施德行,阳气长久,白天气息开启民间的劳作,这就是人们得到食物的原因;夜晚阳气修整刑罚,幼阴增长,夜晚气息关闭地面的绳索,这就是人们继承的原因。不沉溺于黑暗,用刑罚和德行来端正。

春夏是德行,秋冬是刑罚。先得到德行后施行刑罚,以养育生命。姓氏已经确定,而敌人产生争斗,不稳定。

所有的不稳定,都在刑罚和德行之间。刑罚和德行显赫,像日月一样相互辉映,明确它们的位置,而充盈和亏缺没有偏差。

因此,让民众不要固执己见,做事不要过于明亮地审视,不要过度依赖土地。

土地过度依赖会导致土地荒芜,过度审视会夺取光明,固执己见会导致战争。

因此,作为君主的人,要适时享受三种快乐,不要扰乱民众的劳作,不要违背天时。

这样,五谷才能成熟,民众才能繁衍生息。君臣上下,相互满足自己的愿望。天因此成就了这一切。

同时养育民众的劳作,先德行后刑罚,顺应天意。如果时机适宜而事情完成,阴气重新排列,土地重新收获。端正名分,施行刑罚,冬眠的昆虫不出来,雪霜再次清澈,孟谷变得萧条,这样的灾难就会产生,这样的事情就不会成功。

如果时机不适宜而事情未能完成,阳气重新排列,土地不收获。端正名分,施行刑罚,冬眠的昆虫开始发声,草木重新茂盛,已经阳气又生阳气,重时没有光明,这样的事情就不会成功。

天道已经完成,地上的事物已经准备就绪。分散流动形成,这是圣人的事业。圣人并不巧妙,而是时时刻刻遵循。

优待民众,与天同行。圣人端正地等待,安静地等待人们。不遵循天的刑罚,不轻易传授。顺应天时,与之断然决断;当断不断,反而会陷入混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观-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尊为人文初祖。

力黑:传说中的古代人物,此处可能指黄帝的臣子或助手。

浸行伏匿:深入行动,隐秘行动。

周流四国:周游四方国家。

无恒:无常,变化无常。

善之法则:遵循这些法则。

视象:观察景象。

地之所德:大地所赋予的恩德。

天之所刑:天所施加的惩罚。

人视:人的观察。

人静:人安静时。

人作:人活动时。

布制建极:布置制定极点,即制定最高原则。

正之:使之端正。

逆顺无纪:逆反和顺从没有固定的规则。

德虐之刑:德行和暴虐的刑罚。

静作之时:安静和活动的时候。

先后之名:先后顺序的名称。

以为天下正:以此来维护天下的秩序。

勒之:制定它。

若何:怎么办。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两种相反相成的根本属性。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刚柔相成:刚和柔相互补充。

万物乃生:于是万物得以生长。

微道:微妙之道。

牝牡:雌雄,阴阳的象征。

会刚与柔:结合刚和柔。

柔刚相成:柔与刚相互成就。

下会于地,上会于天:与地相合,与天相接。

得天之微,若时者时而恒者恒:得到天的微妙,像时间一样时时刻刻,像恒定一样恒定。

地因而养之:地因此养育它。

恃地气之发也,乃梦者梦而兹者兹:依赖地气的发生,于是梦境产生,万物生长。

天因而成之:天因此成就它。

弗因则不成,弗养则不生:不依赖它则不能成就,不养育它则不能生长。

规规生食与继:规规矩矩地生活,吃食物和延续生命。

不会不继,无与守地;不食不人,无与守天:不懂得延续生命,就不能守护大地;不吃饭就不能成为人,就不能守护天空。

赢阴布德,重阳长:阴气盛时布施恩德,阳气盛时长久。

昼气开民功者,所以食之也:白天的气息开启民众的劳作,这是为了吃饭。

宿阳修刑,童阴长,夜气闭地绳者,所以继之也:夜晚的阳气施行刑罚,幼阴生长,夜晚的气息封闭大地,这是为了延续生命。

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与德:不荒废不黑暗,用刑罚和德行来纠正。

春夏为德,秋冬为刑:春夏是德,秋冬是刑。

先得后刑以养生:先得到德行,然后施行刑罚来养生。

姓生已定,而敌者生争,不谌不定:姓氏已经确定,而敌对者产生争斗,不谨慎则不稳定。

凡谌之极,在刑与德:所有谨慎的极致,在于刑罚和德行。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而盈屈无匡:刑罚和德行辉煌,像日月相互照耀,以表明它们的适宜,而充满和收缩没有偏差。

人执:固执己见。

阳察:过于明察。

阴敝:阴气受损。

土荒:土地荒芜。

夺光:失去光彩。

摐兵:制造战争。

三乐:三种快乐。

民功:民众的劳作。

天时:天时的变化。

五谷溜熟:五谷成熟。

蕃滋:繁衍生息。

交得其志:相互得到满足。

圣人之事:圣人的事业。

圣人不巧:圣人不会投机取巧。

时反是守:适时地保持。

优未爱民,与天同道:优待民众,与天同行。

当天时:顺应天时。

反受其乱:反而受到混乱的困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观-评注

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流四国,以观无恒,善之法则,力黑视象,见黑则黑,见白则白。

此句描述了黄帝派遣力黑深入民间,观察四方风俗,以无常变化为法则,力黑观察事物,能见黑即黑,见白即白,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观其变化的思想。黄帝此举,旨在寻求治理天下的最佳方法,体现了古代帝王注重观察民情、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地之所德则善,天之所刑则恶。

此句揭示了天地对万物的不同作用。地以德养万物,故其所育者善;天以刑制万物,故其所惩者恶。此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地阴阳、德刑并用的思想,即万物生长需要阴阳平衡,治理国家也需要德刑并用。

人视则镜:人静则静,人作则作。

此句将人比作镜子,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人静则与静,人动则与动,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力黑已布制建极,而正之。

力黑在观察之后,制定了一套治理天下的法则,并使之得以实施。这体现了古代治国理念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力黑曰:天地已成而民生,逆顺无纪,德虐之刑,静作之时,先后之名,以为天下正。

力黑认为,天地已经形成,民生各异,没有固定的规律。因此,需要以德刑并用,把握时机,制定先后顺序,以实现天下的正义。

因而勒之,为之若何?

力黑提出问题,询问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治理理念。这反映了古代治国理念的探讨性和实践性。

黄帝曰:群群囗囗,窈窈冥冥,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阴阳。

黄帝在此阐述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没有明暗、阴阳之分,体现了古代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黄帝认为,天地开始分化,形成阴阳、四时、刚柔等元素,万物得以生长。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宇宙生成的思想。

德虐之行,因以为常。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

黄帝认为,德与虐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明智的人会以此为法,遵循微妙的道路。

行法循道,是为牝牡。牝牡相求,会刚与柔。

黄帝将治理国家的法则比作阴阳,认为刚柔相济,才能实现国家的和谐。

柔刚相成,牝牡若形。下会于地,上会于天。

黄帝进一步阐述阴阳相辅相成的道理,认为阴阳的结合,如同天地之间的联系。

得天之微,若时者时而恒者恒,地因而养之;恃地气之发也,乃梦者梦而兹者兹,天因而成之。

黄帝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时与恒、地与天相互依存,共同养育万物。

弗因则不成,弗养则不生。

黄帝强调,天地之间的联系是万物生长的基础,不能割裂。

夫民之生也,规规生食与继。

黄帝认为,民生之本在于食物的供应和继承。

不会不继,无与守地;不食不人,无与守天。

黄帝强调,民生与天地息息相关,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是故赢阴布德,重阳长,昼气开民功者,所以食之也;宿阳修刑,童阴长,夜气闭地绳者,所以继之也。

黄帝认为,阴阳的变化影响着民生,需要根据阴阳变化调整治理策略。

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与德。

黄帝强调,治理国家需要德刑并用,以正天下。

春夏为德,秋冬为刑。

黄帝根据季节变化,将德刑分为春夏和秋冬,体现了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的思想。

先得后刑以养生。

黄帝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先以德养民,后以刑治乱。

姓生已定,而敌者生争,不谌不定。

黄帝认为,国家稳定需要解决争斗,实现和谐。

凡谌之极,在刑与德。

黄帝强调,治理国家需要德刑并用,以达到和谐。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而盈屈无匡。

黄帝认为,德刑的运用需要遵循天时,以达到最佳效果。

夫是故使民毋人执,举事毋阳察,力地无阴敝。

黄帝强调,治理国家需要避免过度干预,尊重自然规律。

阴敝者土荒,阳察者夺光,人执者摐兵。

黄帝认为,过度干预会导致土地荒芜、光明被夺、战争频发。

是故为人主者,时适三乐,毋乱民功,毋逆天时。

黄帝认为,作为君主,需要顺应天时,以民为本,实现国家的和谐。

然则五谷溜熟,民乃蕃滋。

黄帝认为,君主顺应天时,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君臣上下,交得其志。

黄帝强调,君臣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共同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天因而成之。

黄帝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天地自然的结果。

夫并时以养民功,先德后刑,顺于天。

黄帝强调,治理国家需要顺应天时,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其时赢而事屈,阴节复次,地尤复收。

黄帝认为,当国家繁荣昌盛时,需要保持警惕,防止出现问题。

正名修刑,蛰虫不出,雪霜复清,孟谷乃萧,此灾乃生,如此者举事将不成。

黄帝认为,当国家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以避免灾难。

其时屈而事赢,阳节复次,地尤不收。

黄帝认为,当国家处于困境时,需要保持坚定,以克服困难。

正名施刑,蛰虫发声,草苴复荣,已阳而又阳,重时而无光,如此者举事将不行。

黄帝认为,当国家出现问题时,需要及时调整,以避免灾难。

天道已既,地物乃备。

黄帝认为,天地万物已经具备了生长的条件。

散流乡成,圣人之事。

黄帝认为,治理国家是圣人的职责。

圣人不巧,时反是守。

黄帝认为,圣人顺应天时,不追求巧妙的手段。

优未爱民,与天同道。

黄帝认为,圣人关心民生,与天同德。

圣人正以待之,静以须人。

黄帝认为,圣人以正道待人,保持冷静,等待时机。

不达天刑,不襦不传。

黄帝认为,圣人遵循天理,不违背自然规律。

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黄帝强调,圣人顺应天时,果断决策,避免混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