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行守-原文
天有恒干,地有恒常,与民共事,与神同光。
骄洫好争,阴谋不祥,刑于雄节,危于死亡。
夺之而无予,其国乃不遂亡。
近则将之,远则行之。
逆节萌生,其谁肯当之。
天恶高,地恶广,人恶苛。
高而不已,天将阙上;广而不已,地将绝之;苛而不已,人将杀之。
有人将来,唯目瞻之。
言之壹,行之壹,得而勿失。
言之采,行之枲,得而勿以。
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
有一言,无一行,谓之诬。
故言寺首,行志卒。
直木伐,直人杀。
无形无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行守-译文
天有永恒不变的规律,地有恒常不变的法则,与人民共同事务,与神明共享光辉。
骄傲而好争斗,暗中策划不吉祥的事情,过于刚强会陷入危险,接近死亡。
如果有人夺取,却没有给予,那么国家就不会走向灭亡。如果亲近的人这样做,就会立即行动;如果远方的人这样做,就会慢慢实行。
逆反的节操一旦产生,有谁愿意承担呢?天讨厌过高,地讨厌过广,人讨厌过于苛刻。
如果过高而不停止,天将会破坏它的根基;如果过广而不停止,地将会断绝它的生命;如果过于苛刻而不停止,人将会消灭它。
有人将要到来,只需用眼睛注视即可。说的话要一致,做的事要一致,得到了就不要失去。
说的话华丽,做的事粗劣,得到了也不要使用。
因此,说话是心意的象征,脸色是心意的表现,气息是心意的流露。
有一言而不行动,就叫做欺骗。所以说话要真诚,行动要坚决。
直的树木会被砍伐,直率的人会被杀害。
无形无名,先于天地而存在,至今还未完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行守-注解
恒干:恒久不变的天象,指天空的永恒不变。
恒常:永恒不变的地象,指大地的永恒不变。
共事:共同处理事务,这里指与人民共同治理。
同光:共享光辉,这里指与神明共同享有尊荣。
骄洫:骄傲的水流,比喻骄傲自满的人。
好争:喜欢争斗,指喜好争权夺利。
阴谋:暗地里策划的计谋,通常指不光明正大的计划。
不祥:不吉利,不吉利的预兆。
刑于雄节:以刚强的气节为榜样。
危于死亡:面临死亡的威胁。
夺之而无予:夺取了而不给予,指不公正的行为。
其国乃不遂亡:这样做的国家就不会走向灭亡。
近则将之,远则行之:近的就接纳,远的就推行。
逆节:违背常理的行为。
萌生:开始产生。
天恶高:天不喜欢过高的事物。
地恶广:地不喜欢过广的事物。
人恶苛:人不喜欢过于苛刻的事物。
阙上:指天上的缺口,比喻天要降灾。
绝之:断绝,指地要崩溃。
杀之:杀害,指人要反抗。
言壹:言语一致,指说话要诚实。
行之壹:行动一致,指行动要果断。
得而勿失:得到了就不要失去。
言之采:言语华丽而不实际。
行之枲:行动虚浮而不坚实。
得而勿以:得到了也不要滥用。
言者心之符也:言语是心意的标志。
色者心之华也:脸色是心意的华彩。
气者心之浮也:气息是心意的浮动。
诬:欺骗,指言行不一致。
言寺首:言语要诚实。
行志卒:行动要坚决。
直木伐:正直的树木容易被砍伐。
直人杀:正直的人容易被杀害。
无形无名:没有形状和名字,指无形无象的事物。
先天地生: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
至今未成: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指某种事物或理念处于不断演变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行守-评注
天有恒干,地有恒常,与民共事,与神同光。
此句以天地之恒常来比喻君主的治理之道,强调君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恒定的治理原则,与民众共同劳作,与神明共享光辉。‘恒干’和‘恒常’体现了天地的永恒不变,而‘与民共事’和‘与神同光’则体现了君主的仁德和智慧,以及对天道的尊重。
骄洫好争,阴谋不祥,刑于雄节,危于死亡。
此句批评了骄横、好争、阴谋诡计等不良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是不祥的。‘骄洫’和‘好争’描绘了人的傲慢和好斗,‘阴谋不祥’则指出了阴谋诡计的危害。‘刑于雄节’意味着以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而‘危于死亡’则警示过度刚强可能导致危险。
夺之而无予,其国乃不遂亡。
这句话揭示了治国之道,即君主在夺取利益时,不应无休止地索取而不给予,否则国家将难以避免灭亡。这里强调了治国者应懂得平衡,既要满足民众的需求,又要避免过度剥削。
近则将之,远则行之。
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远近之分,近处的事情要亲自参与,远处的事情则可以委托他人执行。这体现了治理者的分工与合作,也体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逆节萌生,其谁肯当之。
此句指出当逆反情绪产生时,没有人愿意承担其后果。‘逆节’指的是逆反的行为或情绪,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当避免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
天恶高,地恶广,人恶苛。
这句话从天、地、人的角度出发,指出天地和人都不喜欢极端。‘天恶高’和‘地恶广’体现了自然界的平衡法则,‘人恶苛’则反映了人们对严苛的厌恶。
高而不已,天将阙上;广而不已,地将绝之;苛而不已,人将杀之。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上一句的观点,指出如果过分追求高、广、苛,将会招致天地的惩罚和人民的反抗。
有人将来,唯目瞻之。
这句话意味着当有人到来时,只需观察即可。‘有人将来’可能指的是有才能的人到来,‘唯目瞻之’则表明领导者应具备识人辨才的能力。
言之壹,行之壹,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枲,得而勿以。
这句话讲述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言之壹’和‘行之壹’强调言行要一致,‘得而勿失’则提醒领导者要抓住机会。‘言之采’和‘行之枲’则是指言语华丽而行动粗糙,‘得而勿以’则指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
这句话将言语、神色和气质与心灵联系起来,认为言语是心灵的符号,神色是心灵的光辉,气质是心灵的浮动。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有一言,无一行,谓之诬。
这句话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言语而没有行动,就是欺骗。
故言寺首,行志卒。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言行一致的原则,‘言寺首’意味着言语要起到引领作用,‘行志卒’则表示行动要坚定完成。
直木伐,直人杀。
这句话以直木和直人作比喻,指出过于直率可能导致被伐和被杀。这里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于适度原则的重视。
无形无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宇宙本源和人生哲理的探讨,认为无形无名的事物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并且至今仍未完全揭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深邃和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