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原文

诸库藏兵之国,皆有兵道。

世兵道三: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行忿者。

所谓为利者,见生民有饥,国家不暇,上下不当,举兵而裁之,唯无大利,亦无大害焉。

所谓为义者,伐乱禁暴,起贤废不肖,所谓义也。

义者,众之所死也。

是故以国攻天下,万乘之主兼希不自此始,鲜能终之;非心之恒也,穷而反矣。

所谓行忿者,心虽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

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

道之行也,由不得已。

由不得已,则无穷。

故丐者,摭者也;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译文

那些拥有大量兵力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兵法之道。世上的兵法之道分为三种:一种是为了利益,一种是为了正义,还有一种是因为愤怒而行动。

所谓为了利益,就是看到百姓饥饿,国家没有时间处理,上下关系不当,就发动战争来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既没有获得很大的利益,也没有造成很大的伤害。

所谓为了正义,就是讨伐混乱,禁止暴行,提拔贤能的人,废弃不称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正义。正义是众人愿意为之牺牲的。因此,用国家去攻打天下,即使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很少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但很少能够坚持到底;这不是他们内心一直坚持的,而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这样做。

所谓因为愤怒而行动,虽然心中愤怒,但不能只是徒然地发怒,愤怒必然会有所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却不知道如何去追求,那么从一开始就是逆道而行,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兵法之道之所以能够实行,是因为它是出于无奈。既然是出于无奈,那么就没有尽头。因此,乞丐是那些捡拾别人丢弃东西的人;禁止他人是那些指使他人的人:因此,正确的兵法之道不会留下痕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注解

库藏兵:指国家储备的兵器,库藏是存放兵器的仓库,兵是兵器。

兵道:指用兵之道,即用兵的原则和策略。

世兵道:指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用兵之道。

为利者:指为了利益而用兵的人,这里的利益可以指权力、财富等。

生民:指普通百姓。

饥:指饥饿,这里指百姓生活困苦。

国家不暇:指国家没有能力或时间处理。

上下不当:指上下级关系不当,即官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不当。

裁之:指解决、平息。

大利:指巨大的利益。

大害:指巨大的损害。

为义者:指为了正义而用兵的人。

伐乱:指讨伐混乱。

禁暴:指禁止暴行。

起贤废不肖:指提拔贤能的人,废弃不肖的人。

义:指正义、道德。

众之所死也:指众人愿意为之献身的事情。

万乘之主: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即大国君主。

兼希不自此始:指很少有君主不是从这种用兵之道开始的。

鲜能终之:指很少有君主能够坚持到最后。

非心之恒也:指不是出于长久的心愿。

穷而反矣:指到了困境就反悔了。

行忿者:指因为愤怒而用兵的人。

徒怒:指空有愤怒,没有行动。

求:指追求、寻求。

兼始逆矣:指开始就违背了用兵之道。

道之行也:指用兵之道的实施。

不得已:指无法避免、不得不这么做。

无穷:指没有尽头,即用兵之道没有固定的模式。

丐者:指乞丐,这里比喻那些依靠他人恩赐而用兵的人。

摭者:指拾取,这里比喻那些随意拾取用兵之道的人。

禁者:指禁止,这里比喻那些能够规范用兵之道的人。

使者:指使者,这里比喻那些能够传达用兵之道的人。

方行不留:指用兵之道能够顺利实施而不留下后遗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文献。作者在此阐述了三种不同的兵道,即‘为利者’、‘为义者’和‘行忿者’,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为利者’指的是那些出于利益考虑而发动战争的国家。这类国家在面临民生疾苦、国家困境时,会选择出兵干预,以图利益。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可能带来一定的利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风险和损害,因此作者认为这种兵道并非长久之计。

接着,‘为义者’指的是那些出于正义考虑而发动战争的国家。这类国家致力于消除暴政,选拔贤能,摒弃不肖之徒。作者认为,正义是众之所向,因此以国攻天下,万乘之主往往从这种兵道开始,但很少能够坚持到底。这是因为,出于正义而发动战争的国家,其动机并非出于长久的心志,而是在困境中做出的反应。

最后,‘行忿者’指的是那些出于愤怒而发动战争的国家。这类国家虽然内心充满愤怒,但并不能盲目行动。如果成功之后不能寻求合理的理由,那么这种战争就违背了兵道。

作者进一步指出,兵道的实施往往出于不得已。由于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其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这里的‘丐者’和‘禁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角色:‘丐者’是指那些通过乞求来获得支持的人,而‘禁者’是指那些通过禁止来施加影响的人。这两种角色在实施兵道时都不会留下痕迹,因为他们的行动都是出于必要。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强调了兵道的选择和应用应当谨慎,不能仅仅出于利益、正义或愤怒。兵道的实施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策略,以确保战争能够取得成功,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兵道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意义,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