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原文

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民将生,年辩用知,不可法组,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

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

力黑曰:然。

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

乃以守一名。

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

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

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黄帝曰:请问天下猷有一虖?

力黑曰:然。

昔者皇天使冯下道一言而止。

五帝用之,以朳天地,以揆四海,以坏下民,以正一世之士。

夫是故谗民皆退,贤人咸起,五邪乃逃,年辩乃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黄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长乎?

力黑曰:一者,道其本也,胡为而无长?

凡有所失,莫能守一。

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

何以知一之至,远近之稽?

夫唯一不失,一以驺化,少以知多。

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

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

万物之多,皆阅一空。

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

罢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

抱凡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以知天地之祸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译文

黄帝问力黑: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却要统治整个天下,民众将会怎样,年龄大了就喜欢用智慧来评判,不能照着旧法行事,我担心有人会因此而扰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没有现成的法则可以用来整治民众的?

力黑说:是的。从古至今,天地形成之后,正道就像有名字一样,和谐就像有形状一样。于是人们坚守一种正道。向上至天,向下至四海。我听说天下有成法,所以说是不多,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遵循正道,民众就不会有混乱的行为。

黄帝说:请问天下是否还有其他法则?

力黑说:是的。古时候,天帝派遣使者传达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五帝都采用了这种方法,用来治理天地,度量四海,安抚民众,使世上的士人都能端正。

因此,说坏话的人都会退去,贤人都会兴起,五种邪恶都会消失,年龄大的人也会停止争辩,遵循正道,民众就不会有混乱的行为。

黄帝说:所谓的‘一’,是不是只有一个而已呢?它也有更深远的意义吗?

力黑说:‘一’是道的根本,为什么没有更深远的意义呢?凡是有所失去,都不能坚守‘一’。‘一’的解说,体现在天地之间;‘一’的道理,应用于四海之内。怎么知道‘一’的极致,远近的法则?只有坚守‘一’,才能以一统多,少知道多。放眼四海,上下受限,四面八方相互依存,各自遵循自己的道路。百言有根本,千言有要点,万言有总纲。万物繁多,都能通过‘一’来审视。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谁能治理好这一切?只有真正有道德的人,才能掌握正道来整治邪道,把握‘一’来了解多,去除民众的害处,维护民众的利益。坚守根本,与天地同极,才能了解天地的祸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文化、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始祖。

力黑:传说中的古代贤人,与黄帝对话,提出治理天下的理念。

兼有天下:统一天下,成为天下的统治者。

滑民:指不守规矩、不稳定的民众。

年辩用知:指根据年龄和经验来运用智慧。

法组:指法律和规章制度。

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询问是否有现成的法律或方法可以用来治理民众。

循名复一:按照名称回归到统一的原则。

昔天地既成:自从天地形成以来。

正若有名,合若有形:正义和和谐既有名称也有形态。

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从上至下,从天到海,普遍实施。

皇天使冯下道一言而止:古代帝王通过一句话来指导天下。

朳天地,以揆四海,以坏下民,以正一世之士:用来规范天地,度量四海,安定民众,端正一世之士。

谗民:指说坏话的人,指那些散播谣言、挑拨离间的人。

五邪:指五种邪恶的事物或行为。

年辩乃止:年龄和经验不再成为问题。

一者,一而已乎?:一,仅仅是一个吗?

一者,道其本也:一,是道的根本。

一之解,察于天地:一的理解,可以从天地中观察。

一之理,施于四海:一的原则,可以应用于四海。

远近之稽:远近的准则。

一以驺化,少以知多:以一为基准进行变化,以少了解多。

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通达四海,困顿于上下,四面八方相互拥抱,各自遵循自己的道路。

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百句话有根本,千句话有要点,万句话有总纲。

万物之多,皆阅一空:万物众多,都可以通过一的理解来概括。

正人也:正直的人。

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掌握正道来纠正异常,把握一的原则来了解多。

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除去民众的害处,维护民众的利益。

抱凡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以知天地之祸福:抱持平凡,坚守一的原则,与天地达到同一境界,才能了解天地的灾祸和福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评注

黄帝的提问,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治理天下的深刻思考。他提出‘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暗示了在天下归一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秩序、避免混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滑民将生,年辩用知,不可法组,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这句话,黄帝担忧的是,民众在智识上的增长可能会带来混乱,因为如果不加以规范,这种智识可能会被用于扰乱社会秩序。

力黑的回答,首先从天地创生的角度出发,提出‘正若有名,合若有形’的观点,认为天地的秩序是既具有名分又具有形态的,这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哲学思考。

‘守一名’、‘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的表述,说明了力黑认为的天下成法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都应该遵循同一个原则。

‘循名复一,民无乱纪’这句话,强调了通过遵循名分和统一的原则来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黄帝接着询问‘天下猷有一虖?’,力黑的回答进一步阐述了‘一言而止’的治理理念,即通过一句至理名言来统一天下,这种理念体现了古人对简明扼要、直指核心的推崇。

‘昔者皇天使冯下道一言而止’的例子,说明了古代帝王通过一句话来统一天下,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治理过程,但同时也要求帝王必须具备极高的智慧和权威。

力黑对‘一’的进一步阐释,表明他认为‘一’是道的根本,是宇宙万物统一的基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说明了‘一’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夫唯一不失,一以驺化,少以知多’这句话,强调了‘一’的稳定性和包容性,即通过坚守‘一’的原则,可以以少驭多,以简驭繁。

‘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的描述,展现了力黑对于‘一’的应用场景,即通过‘一’的原则来统一四海,使上下四方各守其道。

‘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这句话,说明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原则是不变的。

‘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罢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的表述,强调了治理者必须具备正道,才能运用‘一’的原则来治理国家,保障民众的利益。

‘抱凡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以知天地之祸福’这句话,提出了治理者应该与天地同行的理念,即通过坚守‘一’的原则,与天地和谐共处,从而洞察天地的变化,预知祸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