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原文
高阳问力黑曰:天地已成,黔首乃生。
莫循天德,谋相覆倾。
吾甚患之,为之若何?
力黑对曰:勿忧勿患,天制固然。
天地已定,蚑蛲毕争。
作争者凶,不争亦毋以成功。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
天地已成,黔首乃生。
胜生已定,敌者生争,不谌不定。
凡谌之极,在刑与德。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
望失其当,环视其殃。
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缪天刑,非德必倾。
刑德相养,逆顺若成。
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
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
明明至微,时反以为几。
天道环周,于人反为之客。
争作得时,天地与之。
争不衰,时静不静,国家不定。
可作不作,天稽环周,人反为之客。
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
夫天地之道,寒涅(热)燥湿,不能并立。
刚柔阴阳,固不两行。
两相养,时相成,居则有法,动作循名,其事若易成。
若夫人事则无常。
过极失当,变故易常,德则无有。
昔(措)刑不当。
居则无法,动作爽名。
是以戮受其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译文
高阳问力黑说:天地已经形成,百姓才得以生存。如果不遵循天德,就会相互倾覆。我对此深感忧虑,该怎么办呢?
力黑回答说:不必忧虑,天意自有安排。天地已经固定,各种生物都在争夺生存。争斗者会有凶险,不争斗也无法成功。顺应天意的人会昌盛,违背天意的人会灭亡。不违背天道,就不会失去自己的位置。
天地已经形成,百姓才得以生存。胜利的条件已经确定,敌对者会争夺生存,不争夺就无法稳定。所有的争夺,最终都归结于刑罚和德行。
刑罚和德行都是重要的,就像日月相互照耀,用以表明它们的重要性。如果失去了这种平衡,就会看到灾难。
天德是重要的,没有刑罚是无法实现的;而刑罚如果不当,没有德行也会导致倾覆。刑罚和德行相互依存,顺逆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刑罚暗淡而德行明亮,刑罚隐蔽而德行显明,刑罚微小而德行显著。明亮的德行可以作为法律,而微妙的德行则是实际行为的基础。
明亮的德行和微妙的德行,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成为行动的依据。天道循环往复,对于人来说就像是客居一样。如果争斗得当,天地会支持它;如果争斗不断,即使时机平静,国家也不会稳定。
如果时机不对,不采取行动,天意循环往复,人就会变得被动。如果时机得当,采取行动,天地会支持;如果时机不对,采取行动,天地会剥夺。
天地之道,冷热燥湿不能同时存在。刚柔阴阳,本来就不能同时并行。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居住时有法则,行动时遵循名分,事情看起来容易成功。但人事无常,过度和不当会导致变化,德行也就失去了。
过去刑罚不当,居住时没有法则,行动时违背名分。因此,那些受到刑罚的人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注解
黔首:黔首指的是古代中国普通百姓,即平民百姓。
天德:天德是指符合天意的道德和德行,通常指天赋予的正义和仁爱。
蚑蛲:蚑蛲指的是昆虫,这里比喻弱小的生物,引申为弱者或小人物。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顺应天意的人会得到昌盛,而违背天意的人会遭受灭亡。
刑与德:刑指的是刑罚,德指的是德行或道德,这里指的是通过刑罚和德行来治理国家。
皇皇:皇皇形容光明照耀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刑德的光辉和重要性。
日月相望:日月相望是指月亮和太阳相互辉映,这里比喻刑德相互辉映,共同发挥治理作用。
望失其当:望失其当意味着失去了应有的平衡或适度。
缪缪天刑:缪缪形容刑法的严厉,这里指严厉的刑法。
刑德相养:刑德相养意味着刑法和德行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刑晦而德明:刑晦而德明是指刑法要隐蔽,德行要显明,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微道:微道指的是细微的道德原则或行为准则。
几:几在这里指的是微小的迹象或征兆。
寒涅(热)燥湿:寒涅指的是寒冷,热指的是炎热,燥指的是干燥,湿指的是潮湿,这里是指自然界的四种气候条件。
刚柔阴阳:刚柔指的是刚强和柔和,阴阳指的是阴阳五行中的两个对立面。
无常:无常指的是没有常性,变化无常。
昔(措)刑不当:昔刑不当是指过去的刑罚不当,这里用来比喻过去或现有的治理方式存在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评注
高阳问力黑曰:天地已成,黔首乃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天地形成之后,人类开始出现的历史背景。‘天地已成’意味着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已经确立,而‘黔首乃生’则指人类在天地间繁衍生息。这里的‘黔首’可能是指普通百姓,反映了古人对人民生活状态的观察。
莫循天德,谋相覆倾。
‘莫循天德’意味着不要违背天地的道德法则,‘谋相覆倾’则是指有人企图颠覆这种道德秩序。这里‘天德’可能指的是自然法则和道德规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尊重。
吾甚患之,为之若何?
‘吾甚患之’表达了高阳对这种状况的担忧,‘为之若何’则是在询问应对之策。这体现了古人在面对问题时寻求解决方法的智慧。
力黑对曰:勿忧勿患,天制固然。
力黑以冷静的态度回应高阳的担忧,认为无需忧虑,因为天地的规律是自然形成的,不可违背。这里的‘天制’可能指的是天命或自然法则,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天地已定,蚑蛲毕争。
‘天地已定’再次强调宇宙间的规律已经确立,‘蚑蛲毕争’则是指各种生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这里的‘蚑蛲’可能是指昆虫等小生物,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存竞争的普遍现象。
作争者凶,不争亦毋以成功。
力黑指出,无论是过于争斗还是完全不争,都无法获得成功。这体现了古人对中庸之道的推崇,认为适度竞争是必要的。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这是整段话的核心思想,强调顺应天命的人会昌盛,而违背天命的人则会灭亡。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敬畏。
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
‘毋逆天道’进一步强调了不要违背天命,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胜生已定,敌者生争,不谌不定。
这里再次强调了天地和人类的关系,以及胜生(生命)的既定规则。‘不谌不定’意味着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则,社会秩序就无法稳定。
凡谌之极,在刑与德。
‘谌’可能是指遵循或尊重,‘刑与德’则是指法律和道德。这里指出,遵循法律和道德是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
‘刑德皇皇’形容法律和道德的光辉,‘日月相望’则是指法律和道德如同日月一样照耀人间,明确了它们的正确性。
望失其当,环视其殃。
如果法律和道德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灾难。
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缪天刑,非德必倾。
这里的‘天德’和‘天刑’分别指自然法则和法律制度。强调了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依存,以及它们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刑德相养,逆顺若成。
‘刑德相养’意味着法律和道德相互促进,‘逆顺若成’则是指如果遵循它们,社会就能达到和谐。
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
这里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刑晦’和‘刑阴’指法律的隐蔽和严肃,而‘德明’和‘德阳’则指道德的光明和积极。
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
‘其明者’指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光辉,‘微道’则是指具体的行动准则。这里强调了法律和道德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明明至微,时反以为几。
‘明明至微’形容法律和道德的普遍性和细微之处,‘时反以为几’则是指这些规则在特定时刻成为关键。
天道环周,于人反为之客。
‘天道环周’意味着自然法则的循环往复,‘于人反为之客’则是指人类在社会中应当顺应这些法则,而不是成为它们的对立面。
争作得时,天地与之。争不衰,时静不静,国家不定。
这里指出,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如果竞争不断,社会就会陷入动荡。
可作不作,天稽环周,人反为之客。
‘可作不作’意味着在适当的时机应该采取行动,‘天稽环周’则是指遵循天命,‘人反为之客’再次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
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在适当的时机保持安静和稳定的重要性,如果时机不对,就会失去天地的支持。
夫天地之道,寒涅(热)燥湿,不能并立。
‘夫天地之道’是对天地规律的总结,‘寒涅(热)燥湿’分别指自然界的不同气候,‘不能并立’则是指它们不能同时存在。
刚柔阴阳,固不两行。
‘刚柔阴阳’是指自然界的两种相反力量,‘固不两行’则是指它们不能同时存在。
两相养,时相成,居则有法,动作循名,其事若易成,若夫人事则无常。
这里指出,刚柔、阴阳等相对力量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则和规范,但人事复杂多变,需要灵活应对。
过极失当,变故易常,德则无有。
‘过极失当’意味着过度或不适当的行为会导致变化,‘变故易常’则是指变化是常态,‘德则无有’则是指道德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存在。
昔(措)刑不当。居则无法,动作爽名。
这里回顾了历史上的错误,指出如果法律不当,社会就会失去秩序,人们的行动也会失去规范。
是以戮受其刑。
‘是以’意味着因此,‘戮受其刑’则是指因为上述原因,人们会受到惩罚。这句话总结了整段话的主题,强调了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