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原文
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
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
天下名轩执国士于是虚。
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
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知以辩之,强以行之,责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时。
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
国大人众,强国也。
若身载于后,主上用之,则利国家社稷、万夫百姓。
王公而不知之,乃国家之不幸也。
故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善阴阳囗,名正者治,名奇者乱。
正名不奇,奇名不立。
正道不殆,可后可始。
乃可小夫,乃可国家。
小夫得之以成,国家得之以宁。
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空。
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
以居军其军强,以居国其国昌。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译文
圣人做事,都是符合天地的规律,顺应民众的意愿,得到鬼神的保佑,让民众都能受益,大家都依赖他,这就是所说的正义。
自己处于最前面,被君主所用,能够长久地有利于国家和国家的基础——社稷,对世世代代的百姓都有利。天下人都尊敬那些能够掌握国家大政方针的贤士。
一句话就能使民众受益的人,是贤士;一句话就能使国家受益的人,是国士。因此,君子要谦卑地追随正道,用智慧去明辨是非,用力量去实践,以道义来与时代同行,以柔顺的态度等待时机。如果王公能够理解这一点,那对国家来说就是幸事。
国家人口众多,力量强大。如果将这样的人放在后面,被君主所用,那么同样能够有利于国家和国家的基础——社稷,以及所有的百姓。如果王公不懂得这一点,那对国家来说就是不幸。
因此,君主不应当依赖侥幸来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有固定的原则:上面要懂得天时,下面要懂得地利,中间要懂得人事。善于运用阴阳之道,名字正当的才能治理好国家,名字怪异的就会导致混乱。正当的名字不会怪异,怪异的名字不会正当。正当的道不会导致危险,既可以继续也可以开始。这样既可以成就个人,也可以成就国家。个人得以成就,国家得以安宁。小国得以守护自己的领土,大国得以统一天下。
道有根源但没有尽头,使用它的人会充实,不使用它的人会空虚。将其合而为一,就能达到美好的境地,遵循它就会有恒常的规律。古代的贤人,就是这样实践道的。
懂得这个道,就可以使地与天相合,鬼与人都和谐。用这个道来治理军队,军队就会强大;用这个道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昌盛。古代的贤人,就是这样实践道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注解
圣人:指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德行,通常被视为道德和智慧的典范。
天地:指自然界和宇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主宰。
顺于民:顺应民众的意愿和需求,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
祥于鬼神:得到鬼神的保佑和吉祥,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使民同利:让民众共同受益,强调社会公平和集体利益。
万夫赖之:万人依赖他,形容其能力强大,受到众人的信任和依赖。
义:道德的准则,正义的行为,指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身载于前:亲自承担,亲自参与。
主上用之:君主使用他,指君主能够任用贤能。
长利国家社稷:长期有利于国家和国家的根基,社稷是古代对国家的代称。
世利万夫百姓:世代有利于万民百姓,强调长远利益。
天下名轩:天下著名的地位或声望。
执国士:掌握国家大权的人,国士指具有治国才能的人才。
虚:空缺,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任用。
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一句话就能使个人受益的是普通士人;一句话就能使国家受益的是国士。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有高尚品德和行为的典范。
卑身以从道:降低自己的身份来遵循道德。
知以辩之:用智慧来明辨是非。
强以行之:用坚强的意志去实践。
责道以并世:承担起传播道德的责任,使道德与时代并进。
柔身以待时:保持谦逊,等待时机。
王公:指国王或贵族,古代的统治者。
国大人众:国家人口众多,力量强大。
身载于后:在背后支持,指不亲自参与但提供支持。
治国固有前道:治理国家有固定的原则和方法。
上知天时:了解天时,即了解自然规律和时机。
下知地利:了解地利,即了解地理环境和资源。
中知人事:了解人事,即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情况。
善阴阳囗:精通阴阳五行之术,囗字可能是缺失或无法辨认的字。
名正者治,名奇者乱:名称正确则国家治理,名称奇异则国家混乱。
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确的名称不会奇异,奇异的名称不会成立。
正道不殆,可后可始:正确的道路不会失败,既可以继续发展,也可以重新开始。
乃可小夫,乃可国家:既可以应用于个人,也可以应用于国家。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空:道有源头但没有终点,使用它的人会充实,不使用它的人会空虚。
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结合它而达到美好,遵循它而有常规。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古代的贤人就是这样实践道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评注
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
此句开篇点题,强调圣人的行为应当符合天地规律,顺应民众意愿,得到鬼神的保佑,使民众共同受益,这是所谓的‘义’。这里‘义’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和行为的根本原则,即以道德为行为准则,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与民众福祉。‘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鬼神’三句,分别从自然规律、民众需求和宗教信仰三个层面,阐述了圣人行为的正确性,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圣人的价值所在,即他们的智慧和能力被君王所重用,能够长期为国家、社稷和百姓带来利益。‘身载于前’意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处于重要位置,‘主上用之’则强调君王对圣人的信任和任用。‘长利’和‘世利’分别指长期和世世代代的利益,表明圣人的贡献是深远和持久的。
天下名轩执国士于是虚。
‘天下名轩’指天下知名的人物,‘执国士’则是指掌握国家大权的人物。此句意味着,如果天下知名的人物能够担当起国家大任,那么国家就会充满活力和希望。‘于是虚’一语双关,既指国家的空虚,也指人才的重要。
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
此句通过对比,区分了‘士’和‘国士’的层次。‘壹言而利之’的‘士’是指能够提出有益建议的人,而‘壹言而利国’的‘国士’则是指能够提出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这里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层次性。
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知以辩之,强以行之,责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时。
此句提出了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卑身以从道’意味着君子应当谦虚谨慎,遵循道德之道;‘知以辩之’指君子应当有知识和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强以行之’则强调君子应当有坚定的意志和行动力;‘责道以并世’表示君子应当承担起道德责任,与时代同行;‘柔身以待时’则表明君子应当顺应时势,灵活应对。
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
此句指出,如果君王能够理解并采纳君子的建议,那么这将是对国家的巨大幸事。这里再次强调了君子与君王之间的合作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国大人众,强国也。若身载于后,主上用之,则利国家社稷、万夫百姓。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国家强大的条件,即人口众多和人才得到重用。‘身载于后’意指人才处于辅助地位,但同样能够为国家带来利益。
王公而不知之,乃国家之不幸也。
此句强调了君王对于人才认识和任用的关键作用。如果君王不懂得重视人才,那么这将是对国家的巨大不幸。
故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此句提出了治国的基本原则,即君王不应依赖偶然的幸运来治理国家,而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分别指了解自然规律、地理环境和人情世故,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善阴阳囗,名正者治,名奇者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后可始。
此句涉及阴阳五行学说,强调治国应当遵循正道,即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的道路。‘善阴阳囗’中的‘囗’可能是一个缺失的字,但整体上表明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名正者治’、‘名奇者乱’则指出,名称正确的事物能够带来治理,而名称奇特的事物则可能导致混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后可始’都强调了正道的重要性。
乃可小夫,乃可国家。小夫得之以成,国家得之以宁。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正道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小夫’指个人,‘国家’则指国家整体。正道既能够帮助个人成就事业,也能够使国家安定和谐。
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
此句强调了正道对于不同规模国家的重要性。小国可以通过正道来守护自己的领土,而大国则可以通过正道来统一天下。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空。
此句指出道是本源,没有尽头,使用它的人能够得到实际的好处,而不使用它的人则一无所获。这里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道的特质,即当人们遵循道时,能够达到美好的境界,并且这种境界是恒常不变的。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此句总结了古代贤者的行为准则,即他们遵循道的行为。这表明古代贤者将道视为行为的根本指导原则。
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
此句强调了道对于不同领域的重要性,无论是地理、天文还是宗教,道都是它们的共同基础。
以居军其军强,以居国其国昌。
此句指出,如果将道应用于军事和国家治理,那么军队会变得强大,国家会繁荣昌盛。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此句再次强调古代贤者遵循道的行为,进一步印证了道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