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原文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最贵,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生死之期,遂合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

黄帝不应。

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雷公曰:请闻短期。

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徵,皆归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译文

春天开始的时候,黄帝坐着休息,观察着八方,调整着八风之气,然后问雷公说:阴阳的类别,经脉的路径,五藏中的主要部分,哪个藏最重要?

雷公回答说:春天甲乙日是青色,中间主管肝脏,治理了七十二天,这是脉的主时,我认为肝脏是最重要的。

黄帝说:回想一下上下经文,阴阳的变化,你说的最重要,但那是基础的。

雷公斋戒了七天,然后早上再次侍奉黄帝。

黄帝说:三阳是经,二阳是维,一阳是游部,这样就能知道五藏的终始。三阴是表,二阴是里,一阴达到极点,形成朔望,再综合起来确定其原理。

雷公说:我学习还不够明白。

黄帝说:所谓三阳,是指太阳经,三阳脉,到达手太阴,脉象弦浮而不沉,通过度数来判断,用心去观察,与阴阳理论相结合。所谓二阳,是指阳明,到达手太阴,脉象弦而沉急不鼓,如果热病都会导致死亡。一阳是指少阳,到达手太阴,与人迎穴相连,脉象弦急悬不绝,这是少阳的病状,专阴就会死亡。

三阴是六经所主管的,与太阴相交,脉象伏而不浮,上空志心。二阴到达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脉断绝,气浮不鼓,脉象钩而滑。这六脉,有时阴有时阳,相互交错,与五藏相联系,与阴阳相合,先到的为主,后到的为客。

雷公说:我已经尽力了,学习了经脉,颂得了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但不知道阴阳,不知道雌雄。

黄帝说: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就会软而动,九窍都会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阻止,内乱五藏,外表现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二阴二阳都交至,病在肾,会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游荡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一阴一阳交替断绝,这是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二阳三阴,至阴都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阻止阴,阴阳都断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阴阳都强盛,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生死之期,于是合于岁首。

雷公问:请问短期的病状。黄帝没有回答。雷公再次问。

黄帝说:在经论中。

雷公问:请告诉我短期的病状。

黄帝说:冬天三个月的病,如果病与阳合,到了春天正月会有死亡的征兆,都会在春天出现。冬天三个月的病,在理已经尽了,草和柳叶都枯死了,春天阴阳都断绝,期限在孟春。春天三个月的病,称为阳杀,阴阳都断绝,期限在草干。夏天三个月的病,阴气不超过十天,阴阳相交,期限在溓水。秋天三个月的病,三阳俱起,不治疗自然不会好。阴阳相交合的,立刻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限在石水。二阴独至,期限在盛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物,被视为医学的始祖。

燕坐:安闲地坐着,指黄帝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

八极:古代指宇宙的八个方向,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八风:指八方之风,代表不同的气候和疾病。

雷公:古代神话中的神医,这里指黄帝的医官。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经脉: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的主要通道,气血通过这些通道运行。

五藏:中医学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最贵:最为重要。

春甲乙青:春季的甲乙木气,青色代表肝。

七十二日:春季肝气旺盛的时间。

致斋:进行斋戒,表示虔诚。

三阳:中医学中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分别代表表、里、半表半里。

二阳:中医学中指阳明经,位于表里之间。

一阳:中医学中指少阳经,位于半表半里。

三阴:中医学中指太阴、少阴、厥阴三经,分别代表里、半表半里、表。

二阴:中医学中指太阴、少阴两经,位于里。

一阴:中医学中指厥阴经,位于表。

朔晦:月亮的盈亏变化,朔指新月,晦指月末。

交属相并:相互交织,相互关联。

缪通:错综复杂地沟通。

岁首: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新年。

短期:指疾病的预后不良,即将死亡。

死徵:死亡的前兆。

理:疾病的根源。

溓水:古代的水名,这里指特定的水域。

石水:古代的水名,这里指特定的水域。

盛水:古代的水名,这里指特定的水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评注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这段文字开篇便描绘了黄帝在孟春时节,静坐观察八方风气的情景,询问雷公关于阴阳、经脉、五脏中哪一藏最为重要的问题。这里展现了黄帝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探究,体现了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雷公回答,认为春季甲乙木气旺盛,肝木旺,治理时间为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因此认为肝脏最为重要。这里体现了中医学中五行相生的理论,春季属木,肝木旺,与季节相应,因此肝脏被认为是五脏中最贵重的。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最贵,其下也。

黄帝对此表示异议,认为雷公的回答还不够深入,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阴阳的运行和五脏的关系,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这里反映了黄帝对医学理论的严谨态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

雷公为了更好地理解黄帝的教诲,进行了七天的斋戒,再次回到黄帝身边,这体现了古代医者对医术的敬畏和对师徒关系的尊重。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三阳、二阳、一阳以及三阴、二阴、一阴的概念,并说明了它们在五脏中的终始关系,以及三阴的朔晦变化,体现了中医学对阴阳、五行、脏腑等理论的深入探讨。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雷公表示自己仍然未能完全理解黄帝的教诲,这体现了古代医者虚心好学的精神。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三阳的概念,认为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需要通过度量和心志来观察,并与阴阳理论相结合。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黄帝接着解释了二阳的概念,认为阳明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则以病皆死,这里强调了阳明病的严重性。

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黄帝继续解释了一阳的概念,认为少阳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这是少阳之病,专阴则死,说明了少阳病的严重性。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黄帝解释了三阴的概念,认为三阴是六经之所主,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说明了三阴在人体中的作用。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的情况,说明了二阴与肺、膀胱、脾胃之间的关系。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黄帝解释了一阴独至的情况,认为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说明了少阴在人体中的作用。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黄帝总结了六脉的特点,认为它们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体现了中医学对脉象的深入理解。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雷公表示自己已经尽力学习经脉之道,但仍然不知道阴阳和雌雄,这里体现了古代医者谦虚好学的态度。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三阳、二阳、一阳以及三阴、二阴、一阴的关系,认为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这里体现了中医学对阴阳、五行等理论的深入探讨。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

黄帝解释了二阳一阴的情况,认为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说明了阳明病的症状。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三阳一阴的情况,认为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说明了太阳病的症状。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黄帝解释了二阴二阳的情况,认为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说明了肺病的症状。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二阴二阳皆交至的情况,认为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说明了肾病的症状。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黄帝解释了二阴一阳的情况,认为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说明了肾病的症状。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黄帝解释了一阴一阳代绝的情况,认为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说明了脾病的症状。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黄帝解释了二阳三阴的情况,认为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说明了阴阳失衡导致的病症。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生死之期,遂合岁首。

黄帝总结了阴阳的盛衰关系,认为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生死之期,遂合岁首,体现了中医学对阴阳、五行等理论的深入探讨。

雷公曰:请问短期。

雷公向黄帝请教关于疾病的短期预测问题。

黄帝不应。

黄帝没有直接回答雷公的问题,这体现了黄帝的智慧和对雷公的考验。

雷公复问。

雷公再次向黄帝请教。

黄帝曰:在经论中。

黄帝告诉雷公,关于疾病的短期预测可以在经论中找到答案,这里体现了黄帝对经论的重视。

雷公曰:请闻短期。

雷公再次请求黄帝解释短期预测的具体内容。

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徵,皆归出春。

黄帝解释了冬季三个月的疾病,认为如果疾病与阳相关,到了春季正月,脉象出现死徵,疾病就会结束。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冬季三个月的疾病,认为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季阴阳皆绝,疾病结束的时间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黄帝解释了春季三个月的疾病,认为阳杀,阴阳皆绝,疾病结束的时间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

黄帝解释了夏季三个月的疾病,认为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疾病结束的时间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

黄帝解释了秋季三个月的疾病,认为三阳俱起,如果不治疗,疾病会自行消失。

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阴阳交合和三阳、二阴独至的情况,说明了疾病结束的时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