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
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阳,地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大月和小月加起来三百六十天构成一年,人也是这样。现在三阴三阳不符合阴阳的规律,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阴阳,可以数到十个,推演可以到一百,数到一千,推演可以到一万,万以上的数数不过来,但是它们的根本是一致的。天覆盖着地,万物才开始生长。还没有出地面的,叫做阴处,称为阴中之阴;那么出地面的,叫做阴中之阳。阳赋予它正性,阴作为它的主导。所以生命因春而生,因夏而长,因秋而收,因冬而藏。如果失去常态,天地四方都会阻塞。阴阳的变化,在人体中也是可以数得过来的。
黄帝说:我想听听三阴三阳的离合关系。岐伯说:圣人面向南站立,前面是广阔明亮的地方,后面是深远的冲击之地。深远的冲击之地,叫做少阴;少阴之上,叫做太阳。太阳的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叫做阴中之阳。从身体中间向上叫做广阔明亮,广阔明亮之下叫做太阴,太阴之前叫做阳明。阳明之根起于厉兑,叫做阴中之阳。厥阴的外表,叫做少阳。少阳之根起于窍阴,叫做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的离合关系是: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这三个经络不能相互失去,紧密相连而不松散,叫做一阳。
黄帝说:我想听听三阴的情况。岐伯说:外面的为阳,里面的为阴。那么中间的为阴,它的冲击在下,叫做太阴,太阴之根起于隐白,叫做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叫做少阴,少阴之根起于涌泉,叫做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叫做厥阴,厥阴之根起于大敦,阴中绝阳的地方,叫做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的离合关系是: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这三个经络不能相互失去,紧密相连而不沉沦,叫做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累传递成为一周,气在体内,形在体外,相互成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注解
天:宇宙的总体,古代哲学中指自然界的最高存在,与地相对。
地:宇宙的实体,与天相对,代表物质世界。
阳:古代哲学中的概念,代表光明、积极、上升等属性。
阴:古代哲学中的概念,代表阴暗、消极、下降等属性。
月:地球的卫星,古代中国天文学中认为月亮的盈亏与阴阳变化有关。
岁:一年的时间单位。
人:人类,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二元对立的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
数:数量,数字。
十:数字,表示十个单位。
百:数字,表示一百个单位。
千:数字,表示一千个单位。
万:数字,表示一万个单位。
天覆地载:天覆盖地,地承载万物,形容宇宙的广阔和包容。
命:生命,指生命的存在状态。
正:正直,正确。
主:主导,主要。
春:一年四季之一,代表生长和生机。
夏:一年四季之一,代表旺盛和炎热。
秋:一年四季之一,代表收获和成熟。
冬:一年四季之一,代表收藏和寒冷。
失常:失去正常状态。
四塞:四面阻塞,不通畅。
离合:分开和结合,指阴阳的相互作用。
南面而立:古代中国君主面向南而立,表示统治和权威。
广明:光明广阔的地方。
太冲:极冲之地,指阴阳交错的极端。
少阴:阴气较轻的部分。
太阳:阳气较重的部分。
至阴:最阴的地方。
命门:人体重要的穴位,与生命活动相关。
中身:身体的中部。
太阴:阴气较重的部分。
阳明:阳明的部分。
厉兑:人体穴位,位于足大趾。
厥阴:阴气极重的部分。
窍阴:人体穴位,位于足小趾。
枢:枢纽,指中心环节。
外者:外部,外部的事物。
内者:内部,内部的事物。
中:中间,中心。
隐白:人体穴位,位于足大趾。
涌泉:人体穴位,位于足心。
大敦:人体穴位,位于足大趾。
绝阳:极度缺乏阳气。
绝阴:极度缺乏阴气。
一阳:指一个阳气的状态。
一阴:指一个阴气的状态。
雩重: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雩重即雩祭的重复进行。
气:指生命之气,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活动相关。
形:形状,形态。
相成:相互成就,相互促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评注
黄帝在此段对话中提出了关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考,询问为何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岐伯的回答则是对这一哲学问题的深入解答。
岐伯首先指出阴阳之数可推至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强调阴阳的统一性和普遍性。
他进一步解释了阴阳的分布和作用,指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构成,阴阳相互作用,形成了万物的生长变化。
岐伯还提到了阴阳的相生相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也是人类生活作息的准则。
黄帝接着询问三阴三阳的离合关系,岐伯以圣人的方位为例,解释了三阳三阴的离合原理,即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这种离合关系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三经不得相失,搏而勿浮或沉,保持了阴阳的和谐。
最后,岐伯提到阴阳的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相成相生,强调了阴阳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这段对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医学、哲学、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