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
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译文
黄帝问道:风对人的伤害,有时表现为寒热,有时表现为热中,有时表现为寒中,有时表现为疠风,有时表现为偏枯,有时表现为风病。这些病的症状各不相同,名称也不一样。有的病会侵入五脏六腑,但不知道如何解释,希望听听您的看法。
岐伯回答说:风藏在皮肤之间,内部不能通行,外部不能散发。风这种东西,善于移动而且变化多端,当腠理打开时,会感到寒冷,关闭时则感到热而闷。当它表现为寒冷时,会使人食欲减退,表现为热时,会消耗肌肉,所以使人颤抖不能进食,这种病叫作寒热。
风与阳明经一起进入胃,沿着经脉上行至眼睛的内角,如果人胖,风就不能外泄,就会变成热中病,眼睛发黄;如果人瘦,风就能外泄,就会变成寒中病,泪流不止。
风与太阳经一起进入,沿着经脉和穴位行走,散布在肌肉之间,与卫气相冲突,通道不利,所以会使肌肉肿胀并且生疮;卫气凝滞不流通,所以肌肉会有麻木感。
疠风有荣气热肿,其气不清净,所以会使人的鼻梁损坏,脸色变差,皮肤溃烂。风寒停留在经脉中不去,称为疠风,或者称为寒热。
春天甲乙日受到风的影响称为肝风,夏天丙丁日受到风的影响称为心风,季夏戊己日受到邪气称为脾风,秋天庚辛日受到邪气称为肺风,冬天壬癸日受到邪气称为肾风。
风进入五脏六腑的穴位,也称为脏腑之风,各自进入它们所影响的门户,就成为偏风。风气沿着风府穴上行,就成为脑风。风进入头部,就成为目风,眼睛发寒。饮酒时中风,就成为漏风。在房事之后,出汗时中风,就成为内风。刚洗完头中风,就成为首风。长时间的风进入体内,就成为肠风,腹泻。如果风停留在腠理中,就成为泄风。
所以风是百病之首,到了变化的时候,就变成了其他疾病,没有固定的治疗方法,但都与风气有关。
黄帝说:五脏的风病有不同的症状,是什么原因呢?希望听听您的诊断方法,以及它们的病状。
岐伯说:肺风的表现是,多汗怕风,脸色苍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症状减轻,晚上加重,诊断时注意眉毛上的白色。心风的表现是,多汗怕风,焦躁易怒,脸色红,病情严重时说话不流畅,诊断时注意口的红色。肝风的表现是,多汗怕风,容易悲伤,脸色稍微发青,喉咙干,容易发怒,时常讨厌女人,诊断时注意眼睛下的青色。脾风的表现是,多汗怕风,身体疲倦,四肢不想动,脸色稍微发黄,不想吃东西,诊断时注意鼻子的黄色。肾风的表现是,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脊背疼痛不能直立,脸色暗淡,小便不利,诊断时注意肌肉的黑色。
胃风的表现是,颈部多汗,怕风,食物和饮料不能下咽,胸膈不通,腹部容易胀满,脱衣时感到胀,吃冷食就会腹泻,体形瘦弱而腹部大。
首风的表现是,头面部多汗,怕风,在风前一天病情加重,头痛不能外出或休息,到了风的那天,病情稍微减轻。
漏风的表现是,或多汗,经常不能穿单衣,吃饭时出汗,严重时全身出汗,喘息,怕风,衣服经常潮湿,口干,喜欢喝水,不能劳累。
泄风的表现是,多汗,汗水会浸湿衣服,口干,风从上面吹来,不能劳累,身体疼痛,感到寒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
风:中医学中指一种外邪,能侵袭人体,引起各种疾病。
伤人:指风邪侵袭人体,导致疾病。
寒热: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寒性或热性病症。
热中: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内热病症。
寒中: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内寒病症。
疠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皮肤病。
偏枯:中医学中指半身不遂的病症。
五脏六腑: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风气:中医学中指风邪的气。
腠理:中医学中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空隙。
阳明:中医学中指人体经络之一,与胃相联系。
太阳:中医学中指人体经络之一,与膀胱相联系。
脉俞:中医学中指经脉的穴位。
分肉:中医学中指肌肉。
卫气:中医学中指人体防御外邪的气。
荣气:中医学中指营养人体的气。
热胕:中医学中指因热邪引起的皮肤病变。
肝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肝病症。
心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心病症。
脾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脾病症。
肺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肺病症。
肾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肾病症。
偏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偏瘫病症。
脑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头痛病症。
目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眼部病症。
漏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汗出不止病症。
内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内部病症。
首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头部病症。
肠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肠道病症。
泄风: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引起的汗出病症。
百病之长:中医学中指风邪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诊:中医学中指诊断,即通过观察、问诊、切脉等方法来诊断疾病。
病能:中医学中指疾病的症状和特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评注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这段话是黄帝对风邪致病多样性的提问,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深入探讨。‘风’在中医理论中,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性,能够引发多种疾病,且症状各异,名称不同,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黄帝的提问,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成因的探究精神。
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黄帝的这句话表明了他对风邪致病深入到内脏层面的困惑,希望岐伯能够解释风邪如何影响五脏六腑,以及其具体的致病机理。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风邪致病的原因,即风气在皮肤之间,既不能内通脏腑,也不能外泄,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风邪的特性,风邪具有变化多端的特点,当腠理开泄时,表现为寒凉症状;当腠理闭阻时,则表现为热闷症状。
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岐伯指出,风邪所致的寒热症状,会导致食欲减退,肌肉消瘦,表现为寒热不定的症状。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风邪与阳明经的关系,以及风邪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出肥胖之人风邪不得外泄,导致热中目黄;瘦弱之人风邪外泄,导致寒中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岐伯继续阐述风邪与太阳经的关系,指出风邪与卫气相干,导致肌肉紧张、生疮疡,以及卫气凝滞,肌肉不仁等症状。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岐伯对疠风的成因进行了描述,指出疠风是由于荣气热胕,气不清所致,表现为鼻柱坏败、皮肤溃烂等症状。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岐伯根据五行学说,将风邪致病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联系起来,指出不同季节的风邪致病特点。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岐伯详细描述了风邪在人体内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病因引起的不同症状,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岐伯总结道,风邪是百病之源,其变化多端,导致各种疾病,且没有固定的治疗方法,但风邪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进一步询问五脏风的具体症状和诊断方法。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岐伯详细描述了五脏风的具体症状,包括汗出、恶风、面色变化、咳嗽、言语障碍等,为后世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岐伯对胃风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包括颈汗、恶风、饮食不下、腹胀、泄泻等,为后世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岐伯对首风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包括头面汗出、恶风、头痛等,为后世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岐伯对漏风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包括多汗、喘息、恶风、口干、善渴等,为后世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岐伯对泄风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包括多汗、口干、身体疼痛、寒凉等,为后世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帝曰:善。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满意,体现了古代医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