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译文
黄帝问道:天有八种风,人体有五种风,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八种风引起的邪气成为经风,它触及五脏,导致邪气发病。
所谓四季的胜气,春天胜过长夏,长夏胜过冬天,冬天胜过夏天,夏天胜过秋天,秋天胜过春天,这就是所说的四季的胜气。
东风生于春天,疾病发生在肝脏,穴位在颈项;南风生于夏天,疾病发生在心脏,穴位在胸胁;西风生于秋天,疾病发生在肺部,穴位在肩背;北风生于冬天,疾病发生在肾脏,穴位在腰股;中央属土,疾病发生在脾脏,穴位在脊椎。
因此,春天的气候,疾病发生在头部;夏天的气候,疾病发生在内脏;秋天的气候,疾病发生在肩背;冬天的气候,疾病发生在四肢。
所以春天容易患鼻塞流鼻血,仲夏容易患胸胁疾病,长夏容易患腹泻和寒病,秋天容易患风疟,冬天容易患痹症和厥逆。
因此,冬天不要按摩脚底,春天不要鼻塞流鼻血;春天不要患颈项疾病,仲夏不要患胸胁疾病;长夏不要患腹泻和寒病,秋天不要患风疟,冬天不要患痹症、厥逆和腹泻,而且不要出汗。
人的精气是身体的根本。因此,藏有精气的人,春天不会患温病。夏天出汗不畅的人,秋天会患风疟,这是正常人的脉象。
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黎明到中午,天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到黄昏,天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黄昏到鸡鸣,天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鸡鸣到黎明,天的阴气是阴中之阳。
因此,人也会相应地如此,说到人的阴阳,外部是阳,内部是阴。说到人体的阴阳,背部是阳,腹部是阴。说到人体脏腑中的阴阳,脏是阴,腑是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是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是阳。
所以想要知道阴中之阴,阳中之阳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冬天疾病在阴,夏天疾病在阳,春天疾病在阴,秋天疾病在阳,都要看它们所在的位置,然后进行针灸。
因此,背部是阳,阳中之阳是心;背部是阳,阳中之阴是肺;腹部是阴,阴中之阴是肾;腹部是阴,阴中之阳是肝;腹部是阴,阴中之至阴是脾。
这些都是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输导和应和的。因此,它们与天的阴阳相应。
黄帝说:五脏与四季相应,各自有收受的吗?
岐伯说:有。
东方属青色,与肝相通,开窍于目,精气藏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因此春天之气在头部。其音角,其数八,因此知道疾病发生在筋,其臭味是臊。
南方属赤色,与心相通,开窍于耳,精气藏于心,所以疾病发生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因此知道疾病发生在脉,其音徵,其数七,其臭味是焦。
中央属黄色,与脾相通,开窍于口,精气藏于脾,所以疾病发生在舌根。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因此知道疾病发生在肉,其音宫,其数五,其臭味是香。
西方属白色,与肺相通,开窍于鼻,精气藏于肺,所以疾病发生在背部。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因此知道疾病发生在皮毛,其音商,其数九,其臭味是腥。
北方属黑色,与肾相通,开窍于二阴,精气藏于肾,所以疾病发生在溪谷。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因此知道疾病发生在骨,其音羽,其数六,其臭味是腐。
因此,擅长脉诊的人,要仔细观察五脏六腑,一逆一顺,阴阳表里,雌雄的规律,将这些规律藏在心中,与精气相结合,不是合适的人不要教,不是真正理解的人不要传授,这就是所谓的得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注解
八风:八风是指自然界中的八种风,它们与五行相联系,分别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以及中央土。
五风:五风是指与五行相对应的风,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经风:经风是指由八风引起的,能够侵袭人体内脏的风邪。
五脏:五脏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与五行相对应。
俞:俞是指穴位,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四时之胜:四时之胜是指四季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即四季之间相互克制,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东风:东风指春风,与木相对应,春季的风。
南风:南风指夏风,与火相对应,夏季的风。
西风:西风指秋风,与金相对应,秋季的风。
北风:北风指冬风,与水相对应,冬季的风。
中央为土:中央土是指五行中的土,与四季无关,但与脾胃相关。
春气:春气是指春季的气候特征。
夏气:夏气是指夏季的气候特征。
秋气:秋气是指秋季的气候特征。
冬气:冬气是指冬季的气候特征。
鼽衄:鼽衄是指鼻出血。
仲夏:仲夏指夏至后的一个月,即夏季的中期。
洞泄寒中:洞泄寒中是指腹泻且伴有寒邪。
风疟:风疟是指由风邪引起的疟疾。
痹厥:痹厥是指因寒邪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肢体麻木。
蹻:蹻是指鞋子。
精:精是指人体内的精华,包括精、气、神。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是指阴阳之中还包含着阴阳,即阴阳是相互包含的。
平旦至日中:平旦至日中是指从黎明到中午的时间段。
合夜至鸡鸣:合夜至鸡鸣是指从夜晚到鸡鸣的时间段。
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是指人体内外、表里、阴阳、雌雄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岁星:岁星是指木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体。
荧惑星:荧惑星是指火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体。
镇星:镇星是指土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体。
太白星:太白星是指金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体。
辰星:辰星是指水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体。
脉:脉是指血脉,是人体内血液运行的通道。
筋:筋是指肌肉中的纤维组织,负责肌肉的收缩和运动。
肉:肉是指肌肉,是人体内的一种组织,负责运动和支持。
皮毛:皮毛是指皮肤和毛发,是人体外部的保护层。
骨:骨是指骨骼,是人体内支撑和保护身体的重要结构。
角:角是指五音之一,与春季相对应。
徵:徵是指五音之一,与夏季相对应。
宫:宫是指五音之一,与中央土相对应。
商:商是指五音之一,与秋季相对应。
羽:羽是指五音之一,与冬季相对应。
臊:臊是指一种特殊的气味,与肝脏有关。
焦:焦是指一种特殊的气味,与心脏有关。
香:香是指一种特殊的气味,与脾脏有关。
腥:腥是指一种特殊的气味,与肺脏有关。
腐:腐是指一种特殊的气味,与肾脏有关。
脉法:脉法是指通过观察脉搏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针石:针石是指针灸和砭石,是古代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
道:道是指自然规律和宇宙真理,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评注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此段引出黄帝对自然现象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疑问,岐伯的回答则是对这一疑问的深入解析。八风与五风的概念,体现了古代医学对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关系的认识,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岐伯的回答中,八风被视作邪气之源,经风则是八风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风邪。这种认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四时之胜的概念,即四季之间相互制约,某一季节的胜气可以制约其他季节的胜气。这一理论强调了季节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岐伯根据不同风向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影响,提出了“五方五病”的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影响,强调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岐伯根据四季气候变化,提出了不同季节易患的疾病,为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岐伯根据四季气候变化,提出了预防疾病的措施,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岐伯强调精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出了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作息的建议。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阴阳的相互关系,以及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内的表现。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岐伯将阴阳理论应用于人体,提出了人体阴阳分布的观点。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岐伯进一步明确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岐伯根据阴阳理论,提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阴阳在人体脏腑中的分布,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岐伯总结了阴阳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强调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岐伯根据五行理论,将五方、五色、五音、五味等与五脏相联系,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同上,岐伯将五方、五色、五音、五味等与五脏相联系,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同上,岐伯将五方、五色、五音、五味等与五脏相联系,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
同上,岐伯将五方、五色、五音、五味等与五脏相联系,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
同上,岐伯将五方、五色、五音、五味等与五脏相联系,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岐伯强调中医诊断和治疗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功底,体现了中医的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