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读注:《甲乙经》作:“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远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所谓跗上者,举膝分易见也。

巨虚者,蹻足胻独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听听九针的用法,还有虚实变化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针刺虚证时,针下感觉热,是因为气充实才会热。针刺实证时,针下感觉寒,是因为气虚才会寒。针治瘀血时,是为了排出恶血。如果邪气盛,就采取虚补法,出针后不要按。

慢慢刺入快速出针的是实证,慢慢出针快速按的也是实证。快速刺入慢慢出针的是虚证,快速出针慢慢按的也是虚证。所谓实证和虚证,是指寒温气量的多少。那种似有似无的感觉,是因为速度太快无法捉摸。观察先后的变化,可以知道疾病的先后顺序。治疗虚证和实证时,医生不要失去治疗方法。如果治疗得心应手,那就是掌握了方法;如果治疗得心应手又失去方法,那就是偏离了方法。

虚实变化的关键,九针中最妙的,是因为它们各自有适合的用途。补泻的时间,与气的开合相配合。九针的名字各不相同,形状各异,是为了穷尽应该补泻的地方。

刺实证时,要等它变得虚了再留针,等阴气旺盛时再去针。刺虚证时,要等它变得实了再留针,等针下感觉热了再去针。经气已经到达,要谨慎守护不要失去,不要随意改变。深浅取决于意志,知道疾病是内在还是外在。远近一致,是因为浅深的治疗效果相同。就像站在深渊边缘,不敢坠落。手像握住老虎一样,想要它强壮。精神不分散在众多事物上,静心观察病人,不要左顾右盼。意思没有邪念,想要端正。一定要使精神端正,想要直视病人的眼睛,控制其精神,让气容易运行。

所谓三里,是指膝盖下方三寸的地方。所谓跗上,是指抬起膝盖后容易看到的地方。巨虚,是指脚踝处的肌肉凹陷。下廉,是指凹陷的地方。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我想听听它们的用法,希望可以流传于后世,成为常法。

岐伯说:一为天,二为地,三为人,四为时,五为音,六为律,七为星,八为风,九为野,人的身体形状也与之相应,针各有其适用的地方,所以称为九针。人的皮肤对应天,人的肌肉对应地,人的血脉对应人,人的筋对应时,人的声音对应音,人的阴阳合气对应律,人的牙齿和面貌对应星,人的出入气对应风,人的九窍和三百六十五络对应野。

因此,一针对应皮肤,二针对应肌肉,三针对应血脉,四针对应筋,五针对应骨,六针调整阴阳,七针补充精气,八针驱除风邪,九针通利九窍,去除三百六十五节气,这就是它们各自有主治的道理。人的心意对应八风,人的气对应天,人的头发、牙齿、耳朵、眼睛的五种声音对应五音六律,人的阴阳脉血气对应地,人的肝脏和眼睛对应九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注解

九针:九针是中国古代医学中使用的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灸针具,分别对应人体的不同部位和疾病。九针包括毫针、长针、圆针、锋针、铍针、圆利针、锋利针、铍锋针和长锋针。

虚实之道:中医理论中的虚实,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阴阳气血的盛衰状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刺虚则实之者:指用针灸治疗虚证时,通过针刺使气血充实。

满而泄之者:指用针灸治疗实证时,通过针刺使气血泄出。

菀陈则除之者:菀陈指淤血,除之者指清除淤血。

邪盛则虚之者:指邪气盛时,用针灸治疗应采取虚补之法。

出恶血:指通过针灸排出体内恶性的血液。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指缓慢取出针,疾按之指迅速按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指迅速取出针,徐按之指缓慢按压。

寒温气多少:寒温指针刺时的温度变化,气多少指气量的多少。

疾不可知:疾指迅速,不可知指难以预测。

察后与先者:观察疾病的先后顺序。

为虚与实者:治疗疾病时,根据虚实来决定治疗方法。

工勿失其法:医生不要失去正确的治疗方法。

若得若失者:治疗时得心应手,失手则无法掌控。

补泻之时:针灸中的补法与泻法时机。

气开阖:指人体气机的开合。

针穷其所当补泻:针具的使用要穷尽其应有的补泻功能。

刺实须其虚者:治疗实证时,要在患者虚弱时进行。

留针: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将针留在体内一段时间。

阴气隆至:阴气旺盛到达。

阳气隆至:阳气旺盛到达。

经气:经络中的气。

慎守勿失:谨慎守护,不要失去。

深浅在志者:治疗深度取决于医生的心志。

近远如一者:治疗时远近一致。

如临深渊者:像站在深渊边缘一样小心谨慎。

手如握虎者:手法要像握住老虎一样有力。

神无营于众物者:精神不要被外界事物所干扰。

义无邪下者:针灸时不要用邪道的方法。

必正其神者:必须端正精神。

瞻病人目:注视病人的眼睛。

制其神:控制病人的精神。

三里:中医穴位名,位于小腿前外侧。

跗上:指膝盖上方。

巨虚:中医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

蹻足胻独陷者:指小腿后侧凹陷处。

下廉者:指小腿下侧。

上应天地四时阴阳:针灸的理论认为九针的使用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对应。

身形亦应之:人体的形状也与之相对应。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人体的各个部分与天地自然现象相对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评注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黄帝询问九针之解,即询问九针的使用方法和虚实之道的理解。‘愿闻’二字表现出黄帝对九针之道的渴求,也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医学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九针使用中的虚实之道。‘刺虚则实之’意指通过针刺虚处来达到实的效果,‘针下热’和‘气实乃热’则是对这种效果的描述,即针刺后局部出现热感,表示气血运行通畅。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满而泄之’是指通过针刺来泄出体内多余的气血,从而达到平衡。‘针下寒’和‘气虚乃寒’是对这种效果的描述,即针刺后局部出现寒感,表示气血得以疏散。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菀陈’指体内积聚的陈旧气血,‘除之’即通过针刺将其排出体外,达到净化气血的目的。‘出恶血’则是对这种效果的描述,即排出体内有害的血液。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邪盛’指体内邪气盛行的状态,‘虚之’即通过针刺来虚化邪气。‘出针勿按’则是对操作的要求,即在针刺后不要按揉,以免影响针效。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徐而疾’是指针刺时的速度,‘徐出针而疾按之’则是对操作技巧的描述,即缓慢地将针退出,迅速地按揉针孔,以达到实的效果。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与上句相反,‘疾出针而徐按之’是在针刺后迅速将针退出,缓慢地按揉针孔,以达到虚的效果。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虚实之道的本质,即通过寒温气量的多少来调节虚实。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若无若有’形容针刺时的微妙变化,‘疾不可知’则表示这种变化难以捉摸,需要医者有深厚的功力和经验。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察后与先’是指观察病情的变化,以了解疾病的先后顺序。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为虚与实’是指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工勿失其法’则强调医者要坚守治疗原则。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若得若失’是指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误,‘离其法’则表示这种失误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此句总结了九针之道的核心,即九针各有其适用的场合,医者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法。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补泻之时’是指针刺补泻的时机,‘与气开阖相合’则表示针刺补泻要与气血的运行相协调。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此句说明九针各有不同的形状和用途,医者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法。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

‘刺实须其虚者’是指针刺实症时,需要在虚处进行,‘留针’则表示在针刺后要留针一段时间,‘阴气隆至’是指阴气达到高峰,此时去针。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与上句相反,‘刺虚须其实者’是指针刺虚症时,需要在实处进行,‘阳气隆至’是指阳气达到高峰,此时去针。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经气已至’是指针刺后经气已经到达病所,‘慎守勿失’则表示医者要谨慎操作,不要失误,‘勿变更’则表示不要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深浅在志’是指医者要根据病情的深浅来决定针刺的深度,‘知病之内外’则表示医者要了解病情的内外变化。

近远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

‘近远如一’是指针刺时要保持针尖与病所的距离一致,‘浅深其候等’则表示针刺的深度要与病情的轻重相匹配。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如临深渊’形容医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谨慎态度,‘不敢堕’则表示医者不敢有丝毫懈怠。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手如握虎’形容医者操作时的力量和稳定,‘欲其壮’则表示医者希望针力能够强劲有力。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神无营于众物’是指医者的注意力要集中,‘静志观病人’则表示医者要静心观察病人,‘无左右视’则表示医者不要分心。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义无邪下’是指医者要坚守医德,‘欲端以正’则表示医者希望自己的行为端正正直。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必正其神’是指医者的精神状态要端正,‘欲瞻病人目’则表示医者要注视病人的眼睛,‘制其神’则表示医者要控制病人的情绪,使气血运行顺畅。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三里’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前外侧,‘下膝三寸’是指从膝盖骨下缘向上量三寸的位置。

所谓跗上者,举膝分易见也。

‘跗上’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前外侧,‘举膝分易见’是指当膝盖弯曲时,穴位容易找到。

巨虚者,蹻足胻独陷者。

‘巨虚’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前外侧,‘蹻足胻独陷者’是指当脚尖抬起时,穴位会凹陷。

下廉者,陷下者也。

‘下廉’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前外侧,‘陷下’则表示穴位处于凹陷状态。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黄帝再次提出对九针之道的询问,表达了对传承九针之道的期望。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岐伯的回答中,‘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是指宇宙间各种自然现象,‘身形亦应之’则表示人体与这些自然现象相对应,‘针各有所宜’则表示九针的使用也要与这些自然现象相协调。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现象的对应关系,以及九针与这些自然现象的关联。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岐伯在此总结了九针的用途,即一针用于治疗皮肤病症,二针用于治疗肌肉病症,三针用于治疗血脉病症,四针用于治疗筋骨病症,五针用于治疗骨骼病症,六针用于调节阴阳,七针用于增强精气,八针用于驱除风邪,九针用于疏通九窍,去除三百六十五节气的不适,这就是九针各有所主的意思。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此句是对人体与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进一步阐述,表明人体各部分都与自然现象相对应。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