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原文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甲乙经》为虚)、上(《甲乙经》为气)虚、尺虚,是为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岐伯曰:形之度在秋,骨之度在冬,脉之度在夏,筋之度在春。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府,冬则闭塞。

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

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

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译文

黄帝问道:什么是虚实?

岐伯回答说:邪气旺盛就是实证,精气亏损就是虚证。

黄帝说:虚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虚指的是肺虚,气逆指的是足部寒冷。不适当的时机会引发疾病,适当的时机会导致死亡。其他脏腑也都是这样。

黄帝说:什么是重实?

岐伯说:所谓重实,是指大热病,气热脉象充实,这就叫做重实。

黄帝说:经络都实证,应该怎么办?如何治疗?

岐伯说:经络都实证,表现为寸脉急促而尺脉缓和,都应该治疗。因此说:‘滑脉顺,涩脉逆。’虚实问题,都是从其相应的症状开始的,所以五脏骨肉,滑利则可以长寿。

黄帝说: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表现为脉口热而尺脉寒冷。秋冬季节为逆,春夏季节为顺,治疗应以主要疾病为主。

黄帝说:经虚络满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经虚络满,表现为尺脉热而充实,脉口寒冷而涩滞。这种情况春夏季节会死亡,秋冬季节会生存。

黄帝说:治疗这种情况怎么办?

岐伯说:络满经虚,就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就刺阴灸阳。

黄帝说:什么是重虚?

岐伯说:脉气虚弱、上虚、尺虚,这就叫做重虚。

黄帝说:如何治疗?

岐伯说:所谓的气虚,是指没有规律;尺脉虚,是指行走时身体软弱无力。脉虚,是指不像是阴脉。像这样的情况,滑脉是生的征象,涩脉是死的征象。

黄帝说:寒气突然上升,脉象充实而坚实,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实而滑脉是生的征象,实而逆脉是死的征象。

黄帝说:脉象充实而手足寒冷,头部发热,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春秋季节可以生存,冬夏季节会死亡。脉浮而涩,涩而身体有热的人会死亡。

黄帝说:全身都充实满实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全身充实满实,脉象急促而坚实,尺脉涩滞而不应手,像这样的情况,顺其自然则可以生存,逆其自然则会导致死亡。

黄帝说:什么是顺其自然则生,逆其自然则死?

岐伯说:所谓的顺其自然,是指手足温暖;所谓的逆其自然,是指手足寒冷。

黄帝说:婴儿患病发热,脉象悬小,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手足温暖则可以生存,寒冷则会导致死亡。

黄帝说:婴儿中风热,喘鸣肩息,脉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喘鸣肩息,脉象坚实而大,缓和则可以生存,急促则会导致死亡。

黄帝说:肠澼便血,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身体发热则会导致死亡,寒冷则可以生存。

黄帝说:肠澼下白沫,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脉沉则可以生存,脉浮则会导致死亡。

黄帝说:肠澼下脓血,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脉象悬绝则会导致死亡,滑大则可以生存。

黄帝说:肠澼之属,身体不热,脉不悬绝,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滑大则可以生存,悬涩则会导致死亡,根据脏器的状况来判断。

黄帝说:癫疾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脉搏大滑,时间久了会自己好;脉象小而坚实急促,无法治疗。

黄帝说:癫疾的脉象,虚实是怎样的?

岐伯说:虚的可以治疗,实的无法治疗。

黄帝说:消瘅的虚实是怎样的?

岐伯说:脉象实大,病久了可以治疗;脉象悬小而坚实,病久了无法治疗。

黄帝说:形度、骨度、脉度、筋度,如何知道它们的度?

岐伯说:形的度在秋天,骨的度在冬天,脉的度在夏天,筋的度在春天。

黄帝说:春天要赶快治疗经络,夏天要赶快治疗经俞,秋天要赶快治疗六腑府,冬天则要闭塞。所谓的闭塞,是指用药而少用针石。所谓少用针石,不是指痈疽这类疾病。痈疽不能立刻治愈,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

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治疗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是因为高梁之疾。隔塞闭绝,上下不通,是因为暴忧之病。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是因为内气暴薄。不因内外中风之病,所以瘦留着也。跖跛,是寒风湿之病。

黄帝说:黄疸、暴痛、癫疾、厥狂,是久逆之所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之所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被尊为中医学的始祖。

邪气:中医学中指外邪入侵人体,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

精气:中医学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包括精、气、神。

虚实:中医学中指人体气血的盛衰,实指气血旺盛,虚指气血衰弱。

肺虚:中医学中指肺脏功能衰弱,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

气逆:中医学中指气机逆乱,导致疾病发生。

足寒:中医学中指手脚冰冷,多因气血不足或寒邪侵袭。

经络:中医学中指人体内部的通道,气血运行的路径。

脉:中医学中指脉搏,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寸脉:中医学中指手腕寸口脉,代表心、肺。

尺脉:中医学中指手腕尺泽脉,代表肾、膀胱。

滑:中医学中指脉象滑利,多见于气血旺盛。

涩:中医学中指脉象涩滞,多见于气血不足。

物类:中医学中指疾病的分类,如五脏、六腑等。

络气:中医学中指络脉中的气血。

经气:中医学中指经脉中的气血。

乳子:中医学中指婴儿。

中风热:中医学中指因风邪和热邪侵袭导致的疾病。

肠澼:中医学中指肠中湿热郁结,表现为腹泻。

癫疾:中医学中指癫痫病。

消瘅:中医学中指消渴病,即糖尿病。

形度:中医学中指人体形态的尺寸。

骨度:中医学中指骨骼的尺寸。

脉度:中医学中指脉搏的尺寸。

筋度:中医学中指筋肉的尺寸。

痈疽:中医学中指痈和疽,即化脓性感染。

霍乱:中医学中指急性肠道传染病。

仆击:中医学中指中风。

偏枯:中医学中指半身不遂。

痿厥:中医学中指肢体痿软,手足厥冷。

气满发逆:中医学中指气机逆乱,表现为胸闷、气短。

高粱之疾:中医学中指富贵病,多因饮食不当、生活不规律引起。

暴忧:中医学中指突然的精神打击。

暴厥:中医学中指突然晕厥。

聋:中医学中指听力下降。

偏塞:中医学中指一侧不通畅。

跖跛:中医学中指脚部疼痛、行动不便。

黄疸:中医学中指皮肤和巩膜发黄,多因肝胆疾病引起。

暴痛:中医学中指突然剧烈的疼痛。

厥狂:中医学中指突然昏迷或精神错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评注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黄帝首先提出了关于虚实的问题,这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虚实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对这一核心问题的关注。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虚实形成的根本原因。邪气盛则会导致身体机能亢进,表现为实证;而精气夺则意味着身体机能衰退,表现为虚证。这一观点深刻地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帝曰:虚实何如?

黄帝进一步询问虚实的表现,岐伯的回答指出气虚者肺虚,气逆者足寒,以及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这表明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时序性认识。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气虚和气逆的具体表现,以及它们与五脏的关系。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帝曰:何谓重实?

黄帝提出了重实的问题,岐伯回答指出重实是指大热病,气热脉满。这表明了中医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岐伯对重实的解释,进一步强调了热病和脉象变化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黄帝询问经络俱实的情况以及治疗方法,岐伯的回答指出经络俱实时,寸脉急而尺缓,治疗时应根据脉象变化来决定。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岐伯的回答强调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虚实疾病的治疗原则。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黄帝提出了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这种情况表现为脉口热而尺寒,治疗时应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疾病治疗中季节变化的重要性。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黄帝询问经虚络满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这种情况表现为尺热满、脉口寒涩,治疗时应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岐伯的回答再次强调了季节变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帝曰:治此者奈何?

黄帝询问治疗经虚络满的方法,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络满经虚或经满络虚的情况,分别采用灸阴刺阳或刺阴灸阳的方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论,即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帝曰:何谓重虚?

黄帝提出了重虚的问题,岐伯的回答指出重虚表现为脉气虚、上虚、尺虚。

岐伯曰:脉气(《甲乙经》为虚)、上(《甲乙经》为气)虚、尺虚,是为重虚。

岐伯对重虚的解释,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帝曰:何以治之?

黄帝询问重虚的治疗方法,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脉象的滑涩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岐伯的回答强调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黄帝询问寒气暴上、脉满而实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脉象的滑涩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黄帝询问脉实满、手足寒、头热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季节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岐伯的回答再次强调了季节变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黄帝询问其形尽满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黄帝询问从则生、逆则死的含义,岐伯的回答指出从则生是指手足温,逆则死是指手足寒。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解释了从则生、逆则死的含义,强调了手足温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黄帝询问乳子病热、脉悬小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手足温度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岐伯的回答再次强调了手足温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黄帝询问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脉象的实大或缓急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黄帝询问肠澼便血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身热或寒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岐伯的回答再次强调了身体温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黄帝询问肠澼下白沫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脉象的沉浮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黄帝询问肠澼下脓血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脉象的悬绝或滑大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黄帝询问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脉象的滑大或悬涩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癫疾何如?

黄帝询问癫疾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脉象的滑大或小坚急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黄帝询问癫疾的脉象虚实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虚则可治,实则死。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岐伯的回答再次强调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黄帝询问消瘅的虚实情况,岐伯的回答指出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脉象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生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黄帝询问如何知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的方法,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季节变化来判断。

岐伯曰:形之度在秋,骨之度在冬,脉之度在夏,筋之度在春。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对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季节变化的认识。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府,冬则闭塞。

黄帝询问不同季节的治疗方法,岐伯的回答指出应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

岐伯曰: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季节的治疗方法,以及针对痈疽等疾病的治疗原则。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岐伯的回答详细说明了针对不同病症的具体治疗方法。

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针对不同病症的治疗原则。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

岐伯的回答详细说明了针对不同病症的具体治疗方法。

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岐伯的回答详细说明了针对不同病症的具体治疗方法。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岐伯的回答详细说明了针对不同病症的具体治疗方法。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黄帝总结了治疗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病症的方法,指出这些病症多见于肥贵人。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黄帝指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会导致暴忧之病。

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黄帝指出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黄帝指出不从内外中风之病会导致瘦留着。

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指出跖跛是寒风湿之病。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黄帝指出黄疸、暴痛、癫疾、厥狂是久逆之所生。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黄帝指出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黄帝指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