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原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太素》作苛)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译文

黄帝问道:人的身体不是过热就是过冷,为什么会有热而烦躁、胸腹胀满的感觉呢?

伯回答说:是因为阴气不足而阳气过盛,所以身体会热而烦躁、胸腹胀满。

黄帝说:人的身体不是穿着寒冷的衣服,内部也没有寒气,但为什么会从内部产生寒气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人体内有很多痹气。阳气不足,阴气过多,所以身体会像从水中出来一样寒冷。

黄帝说:有些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就像被火烤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这样的人,阴气虚弱,阳气旺盛。四肢属于阳,两个阳气相合而阴气虚弱,少量的水不能熄灭旺盛的火,所以阳气独大。阳气独大,就不能生长,只能保持现状。遇到风就像被火烤一样,这是因为他们的肌肉会消瘦。

黄帝说:有些人身体寒冷,用热水和火都不能使其变暖,穿厚衣服也不能保暖,但又不发抖打颤,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样的人,原本肾气旺盛,以水为事,太阳气衰弱,肾脂干枯不长,一水不能胜过两火。肾属水,生于骨,肾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所以寒气甚至到骨头。之所以不发抖打颤,是因为肝有一阳,心有两阳,肾是孤脏,一水不能胜过两火,所以不能发抖打颤,这种病叫做骨痹,这样的人会关节拘挛。

黄帝说:有些人肌肉紧绷,即使靠近衣服也仍然紧绷,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是因为营气虚弱,卫气充实。营气虚弱则不仁,卫气虚弱则不用,营卫都虚弱,则不仁且不用,肌肉就像原来的样子(太素作紧绷)。

黄帝说:人如果有逆气不能入睡,呼吸有声音的,有不能入睡呼吸无声音的,有起居如常但呼吸有声音的,有能起身行走但喘息的,有不能入睡不能行走但喘息的,有不能入睡但躺下就喘息的,这些都是哪个脏腑引起的?希望听听其中的原因。

岐伯说:不能入睡但呼吸有声音的,这是阳明逆气。足三阳之气本应下行,现在逆行向上,所以呼吸有声音。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其气也下行,阳明逆行,不能按其正常途径运行,所以不能入睡。《下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居如常但呼吸有声音的,这是肺的络脉逆行。络脉不能随经上下,所以留在经络中不运行。络脉生病的人症状轻微,所以起居如常但呼吸有声音。不能入睡,躺下就喘息的,这是水气入侵。水是随着津液流动的。肾是水脏,主管津液,主管睡眠和喘息。

黄帝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始祖。

人身:指人的身体。

非常温也,非常热也:表示人的体温异常,不是正常体温。

热而烦满:感到热并且心烦意乱。

阴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一种生理功能,与阳气相对。

阳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一种生理功能,与阴气相对。

痹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因邪气侵袭而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等症状。

四肢:人体的四个肢体,即双手和双腿。

阴气虚,阳气盛:指人体内阴气不足,阳气偏盛。

荣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卫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防御功能。

素肾气胜:指肾气原本就强盛。

太阳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与太阳相关的生理功能。

肾脂:肾脏中的脂肪。

髓:骨髓,是人体骨骼中的组织。

孤脏: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肾脏,认为其功能独立于其他脏腑。

荣卫俱虚:指营气和卫气都虚弱。

肉苛:肌肉紧绷,不舒适的感觉。

逆气:指气息不顺。

不得卧:指无法入睡。

息有音:呼吸时发出声音。

起居如故:日常生活如常。

喘:呼吸困难,喘息。

阳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与阳明相关的生理功能,主要与胃有关。

足三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与足三阳经相关的生理功能。

六府: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等六个消化和排泄器官。

胃不和:胃的功能失调。

卧不安:睡眠不安稳。

肺之络脉:肺的脉络系统。

水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与水相关的病理状态。

循津液而流:随着津液流动。

肾者水脏:肾脏是水脏,主管津液。

主卧与喘:主管睡眠和呼吸。

善:表示赞同或认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评注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黄帝在此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人体正常与异常状态的探究。‘非常温也,非常热也’指出了人体温度的不正常变化,‘为之热而烦满者’则描述了由此产生的症状。黄帝的提问,引导岐伯对病因进行深入分析,体现了中医注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阴阳失衡是导致人体异常状态的根本原因。‘阴气少而阳气胜’说明了阳气过盛,阴气不足,导致人体出现热而烦满的症状。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对阴阳平衡的重视,以及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基本理论。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黄帝进一步提问,指出人体寒从中生的现象。岐伯的回答‘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表明了痹气、阴阳失衡也是导致人体寒的原因。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深入探讨,以及内外因结合的辨证思路。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黄帝提出四肢热、遇风寒加剧的症状,岐伯解释为‘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这里岐伯运用了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了四肢热的原因,以及风寒加剧症状的机理。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黄帝询问身寒但不觉冻栗的病症,岐伯回答‘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这里岐伯运用了脏腑经络理论,分析了肾气不足、水火失衡导致的病症。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黄帝询问肉苛的疾病,岐伯回答‘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太素》作苛)也。’这里岐伯分析了荣卫气虚导致的肉苛症状,体现了中医对气血津液理论的运用。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黄帝列举了多种呼吸异常的症状,并询问其病因。岐伯的回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等,运用了经络学说,解释了不同症状的成因。

帝曰:善。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满意,这体现了古代医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相互尊重。整个对话过程,展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以及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