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胷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胷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刺法说,有剩余的就泻掉,不足的就补足。什么是剩余的,什么是不足的?
岐伯回答说:剩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皇帝想问哪一种?
黄帝说:我想全部听听。
岐伯说:神有剩余和不足,气有剩余和不足,血有剩余和不足,形有剩余和不足,志有剩余和不足。这十种情况,它们的气都不相同。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因此会生百病。百病的产生,都有虚实之分。现在您说有剩余的五种,不足的五种,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
岐伯说:都是由于五脏引起的。心脏藏神,肺脏藏气,肝脏藏血,脾脏藏肉,肾脏藏志,它们共同构成身体。志意通达,内连骨髓,形成身体和五脏。五脏的运行,都通过经络,来运行血气,血气不和谐,百病就会变化而生,所以重要的是保持经络的通畅。
黄帝说:神有剩余和不足是什么样子?
岐伯说:神有剩余就会笑个不停,神不足就会悲伤。血气还没有结合,五脏安定,邪气侵入了身体,从毫毛开始,还没有进入经络,这就叫做神的微小。
黄帝说:如何进行补泻?
岐伯说:神有剩余就泻掉它的小络之血,出血不要过深,不要伤到大经,神气就会平和。神不足的,观察它的虚络,按而使之充实,刺而使之流通,不要出血,不要泄气,以通其经络,神气就会平和。
黄帝说:如何进行微小的刺法?
岐伯说:按摩不要放松,扎针不要急躁,将气移到不足的地方,神气就会恢复。
黄帝说:好。气有剩余和不足怎么办?
岐伯说:气有剩余就泻掉它的经隧,不要伤到经络,不要出血,不要泄气;不足就补它的经隧,不要泄气。
黄帝说:如何进行微小的刺法?
岐伯说:按摩不要放松,出针时要观察,说我要深入,如果病人有所改变,精气就会伏藏,邪气就会散乱,无处停留,气就会从腠理中泄出,真气就会得到恢复。
黄帝说:好。血有剩余和不足怎么办?
岐伯说:血有剩余就会愤怒,不足就会恐惧。血气还没有结合,五脏安定,孙络中的血液溢出,就会形成经血瘀滞。
黄帝说:如何进行补泻?
岐伯说:血有剩余就泻掉它的盛经,出血;不足就观察它的虚经,在内针的脉中,久留观察,脉大疾出针,不要让血泄。
黄帝说:如何刺出留血?
岐伯说:观察它的血络,刺出它的血,不要让恶血进入经络,以形成疾病。
黄帝说:好。形有剩余和不足怎么办?
岐伯说:形有剩余就会腹胀,大小便不利,不足就会四肢不灵活。血气还没有结合,五脏安定,肌肉蠕动,这就叫做微风。
黄帝说:如何进行补泻?
岐伯说:形有剩余就泻掉它的阳经,不足就补它的阳络。
黄帝说:如何进行微小的刺法?
岐伯说:取分肉之间,不要伤到经络,不要伤到络脉,卫气得到恢复,邪气就会消散。
黄帝说:好。志有剩余和不足怎么办?
岐伯说:志有剩余就会腹胀泄泻,不足就会昏迷。血气还没有结合,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黄帝说:如何进行补泻?
岐伯说:志有剩余就泻掉然筋血,不足就补其复溜。
黄帝说:如何刺未结合的?
岐伯说:立即取之,不要伤到经络,邪气就会立即消散。
黄帝说:好。我已经听到了虚实的情况,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岐伯说:气血结合,阴阳相互倾斜,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分离,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所以会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就会成为热病。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就会心烦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就会混乱而容易忘记。
黄帝说: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这样血气分离,哪一个是实,哪一个是虚?
岐伯说:血气都喜欢温暖而讨厌寒冷,寒冷时泪水不能流出,温暖时就会消散。因此,气结合就是血虚,血结合就是气虚。
黄帝说:人所有的就是血和气,现在您说血结合就是虚,气结合就是虚,就没有实了吗?
岐伯说:有就是实,无就是虚。因此,气结合就没有血,血结合就没有气。现在血气分离,所以是虚的。络脉和孙脉都输送到经络,血和气结合就是实。血和气一起向上走,就会造成大厥,厥就会突然死亡。气恢复就会生,不恢复就会死。
黄帝说:实是从哪里来的?虚是从哪里去的?虚实的关键,我想听听原因。
岐伯说:阴和阳都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平衡,以充实身体,九候若一,叫做平人。邪气的产生,有的生于阴,有的生于阳。生于阳的,得之于风雨寒暑;生于阴的,得之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黄帝说:风雨伤害人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风雨伤害人,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和邪气一起停留在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所以叫做实。实者,外表坚实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黄帝说:寒湿伤害人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寒湿之中人,皮肤不收,肌肉紧绷,营血泣,卫气去,所以叫做虚。虚者,呼吸急促,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所以感觉舒适而不痛。
黄帝说:好。阴产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所以叫做实。
黄帝说:阴产生虚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为寒食冷饮,寒气充满,则血泣气去,所以叫做虚。
黄帝说:经文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我已经听说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岐伯说: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现在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所以寒栗。
黄帝说:阴虚生内热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有所劳累,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所以内热。
黄帝说:阳盛生外热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所以外热。
黄帝说:阴盛生内寒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而涩,所以中寒。
黄帝说:阴和阳同时并盛,血液和气息都聚集在一起,疾病的外形就形成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刺治呢?
岐伯回答说:要刺治这种病,就要从经络的深处入手,从营分中取血,从卫分中取气,利用人体的形态,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刺治的深浅。
黄帝说:血液和气息都聚集在一起,疾病的外形已经形成,阴阳失衡,那么补泻应该怎么办呢?
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当气息旺盛时才将针插入,针和气息一起进入体内,打开病邪的门户,就像打开一扇方便之门;针和气息一起出来,不会伤害到精气,邪气就随之排出,门户不关闭,疾病就能排出体外,扩大通道,就像开通一条方便之路,这就是大泻法,一定要迅速而果断地取出针,让大气得以收敛。
黄帝说:那么补虚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持针不要放下,以稳定其意志,等待患者呼气时插入针,吸气时取出针,针孔四边都封闭,精气无法外泄,当气血充实时迅速取出针,气息进入针孔,热气不能返回,封闭病邪的门户,邪气散去,精气得以保存,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治疗,接近的气不会失去,远处的气才会到来,这就是追补的方法。
黄帝说:您提到的虚实问题有十个,它们都源于五脏,五脏与五脉有关。而十二经脉也都与疾病有关,现在您只提到了五脏。十二经脉都连接着三百六十五个关节,关节有病必然影响到经脉,经脉的病都有虚实之分,如何将它们结合起来呢?
岐伯说:五脏与六腑是表里关系,经络和支节各自产生虚实,疾病所在之处,就要相应地调整。病在脉中,就调整血液;病在血中,就调整络脉;病在气中,就调整卫分;病在肌肉中,就调整分肉;病在筋中,就调整筋;病在骨中,就调整骨。对于急性的病,可以用燔针和劫刺的方法;对于骨中的病,可以用焠针和药物治疗;如果不知道哪里疼痛,可以选择在两个脚踝上方进行治疗;身体有疼痛,九候没有异常,就进行缪刺;如果疼痛在左边而右边脉有病,就进行巨刺。一定要仔细观察九候,这样针法就完备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刺法:古代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穴位来调整气血。
有余泻之:中医术语,指对体内有余的病邪采取泻法治疗。
不足补之:中医术语,指对体内不足的病邪采取补法治疗。
神:中医术语,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
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血:中医术语,指人体循环系统中的液体,包括血液。
形:中医术语,指人的形体、体态。
志:中医术语,指人的意志、情志。
五脏:五脏,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
经隧:经隧,指经络的通道,是气血运行的路径。
九窍:中医术语,指眼、耳、鼻、口、舌、喉、前阴、后阴、肛门。
三百六十五节:中医术语,指人体骨骼的总数。
百病:中医术语,泛指各种疾病。
虚实:中医术语,指疾病的表现为实证或虚证。
邪:中医术语,指导致疾病的外来因素。
血络:中医术语,指血管的细小分支。
孙络:中医术语,指比络脉更细小的血管。
经:中医术语,指经络。
络:中医术语,指络脉,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卫气:中医术语,指保护身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气。
邪客:中医术语,指外邪侵袭人体。
毫毛:中医术语,指人体的最细小的毛发。
白气微泄:中医术语,指轻微的病邪侵入。
孙脉:中医术语,指比络脉更细小的血管。
大厥:中医术语,指突然昏厥。
俞会:中医术语,指阴阳气血汇聚的地方。
风雨寒暑:中医术语,指自然界中的气候变化。
饮食居处:中医术语,指人的饮食和生活环境。
阴阳喜怒:中医术语,指人的情绪变化。
营血:中医术语,指营养和血液。
聂辟:中医术语,指气虚不足。
上焦:中医术语,指胸部以上的部位。
下焦:中医术语,指腹部以下的部位。
胃气:中医术语,指胃的功能和产生的气。
玄府:中医术语,指皮肤表面的毛孔。
厥气:中医术语,指寒气。
温气:中医术语,指温暖的气。
血凝泣:中医术语,指血液凝结。
脉:中医术语,指脉搏。
阴与阳并:阴阳并,指阴阳二气在人体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指身体内属阴的物质和功能,阳指身体内属阳的物质和功能。
血气以并:血气并,指血液和气的运行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病形以成:病形以成,指疾病在人体内形成具体的症状和体征。
刺之奈何:刺之奈何,指治疗疾病的方法或手段。
营:营,指营气,是运行于脉中,营养全身的气。
卫:卫,指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保护身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气。
形哉:形哉,指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治疗方法。
四时多少高下:四时多少高下,指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
阴阳相倾:阴阳相倾,指阴阳平衡被打破,导致疾病发生。
补泻奈何:补泻奈何,指如何进行补益和泻实治疗。
泻实者:泻实者,指针对实证进行泻法治疗。
内针:内针,指将针刺入体内。
开其门:开其门,指打开邪气出入的门户。
利其户:利其户,指使邪气易于排出。
精气不伤:精气不伤,指在治疗过程中保护人体的精气不受损害。
邪气乃下:邪气乃下,指邪气被排出体外。
外门不闭:外门不闭,指邪气排出后,体表的门户保持开放。
大泻:大泻,指强烈的泻法治疗。
切而出:切而出,指迅速而有力地拔出针。
大气乃屈:大气乃屈,指邪气被完全排出。
补虚奈何:补虚奈何,指如何进行补益治疗。
持针勿置:持针勿置,指在治疗过程中保持针的稳定。
定其意:定其意,指确定治疗的目的和策略。
候呼内针:候呼内针,指等待患者有呼吸时再进行针刺。
针空四塞:针空四塞,指针刺后保持针孔的封闭。
精无从去:精无从去,指精气不会从针孔流失。
方实而疾出针:方实而疾出针,指在患者感觉充实时迅速拔出针。
热不得还:热不得还,指热感不会返回体内。
闭塞其门:闭塞其门,指关闭邪气出入的门户。
邪气布散:邪气布散,指邪气在体内扩散。
精气乃得存:精气乃得存,指精气得以保存。
动气候时:动气候时,指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法。
近气不失:近气不失,指保持近处气机的畅通。
远气乃来:远气乃来,指远处的气机得以恢复。
是谓追之:是谓追之,指通过治疗追求气机的恢复。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指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是人体内主要的经络系统。
络三百六十五节:络三百六十五节,指经络连接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穴位。
燔针劫刺:燔针劫刺,指使用烧红的针进行快速刺入。
药熨:药熨,指使用药物进行热敷。
两蹻为上:两蹻为上,指治疗时选择上肢穴位。
缪刺:缪刺,指根据症状选择非常规的穴位进行针刺。
巨刺:巨刺,指根据症状选择对侧穴位进行针刺。
九候:九候,指中医诊断中观察的九个脉象。
针道备矣:针道备矣,指针刺治疗的方法已经完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评注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这段话是黄帝向岐伯提问,讨论了阴阳平衡被破坏时,血气和疾病形态的形成,以及如何通过针灸来治疗。这里的‘阴与阳并’指的是阴阳两气相互融合,是中医理论中健康状态的基础。‘血气以并’则说明了血液和气机的正常流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病形以成’表明疾病形态的形成,暗示了疾病的具体表现。‘刺之奈何’则是询问如何通过针灸来治疗。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岐伯的回答中,‘取之经隧’指的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取用气血。‘取血于营’和‘取气于卫’分别强调了营气和卫气的重要性。‘用形哉’意味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来施治。‘因四时多少高下’则是指要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针灸的方法,体现了中医的顺应自然原则。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黄帝进一步提问,当血气和疾病形态形成,阴阳失衡时,应该如何进行补泻。这里的‘补泻’是中医治疗中调整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岐伯的回答详细说明了泻实的方法。‘泻实者’指的是针对实证进行泻法。‘气盛乃内针’意味着在患者气盛时进行针灸。‘针与气俱内’和‘针与气俱出’描述了针灸过程中气与针的互动。‘摇大其道’和‘如利其路’比喻通过针灸扩大邪气排出的通道,类似于清除道路上的障碍。‘必切而出’和‘大气乃屈’强调了泻法的关键在于迅速而有效地排除邪气。
帝曰:补虚奈何?
黄帝接着询问如何进行补虚治疗。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岐伯详细解释了补虚的方法。‘持针勿置’强调在针灸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候呼内针’和‘气出针入’描述了针灸的时机和技巧。‘针空四塞’和‘精无从去’说明了针灸时要避免精气流失。‘方实而疾出针’和‘气入针出’则是对针灸速度和方法的指导。‘闭塞其门’和‘邪气布散’表明了通过针灸来阻止邪气侵入和扩散。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提出了质疑,认为岐伯只提到了五脏,而忽略了十二经脉及其所络的365个穴位。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岐伯的回答中,详细阐述了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病位进行针灸治疗。‘燔针劫刺’和‘焠针药熨’是具体的针灸技术。‘两蹻为上’和‘九候莫病’是指针灸时要遵循的原则。‘缪刺’和‘巨刺’是针对不同病情的针灸方法。‘必谨察其九候’强调了针灸治疗中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操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