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原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定发,人气在脾(按《太素》为心)。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按《太素》为脾)。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按《太素》为胃)。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按《太素》为肺)。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中心者环死;(刺中肝,五日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

刺之不愈复刺。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

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译文

黄帝问道:诊断疾病的关键要点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在正月和二月,天气刚开始变暖,地气开始活跃,人的精气集中在肝脏。到了三月和四月,天气变得温暖,地气稳定活跃,人的精气集中在脾脏(根据《太素》的说法是心脏)。五月和六月,天气炎热,地气上升,人的精气集中在头部(根据《太素》的说法是脾脏)。七月和八月,阴气开始收敛,人的精气集中在肺部(根据《太素》的说法是胃)。九月和十月,阴气开始凝固,地气开始闭合,人的精气集中在心脏(根据《太素》的说法是肺)。十一月和十二月,冰冻再次出现,地气合拢,人的精气集中在肾脏。

因此,春天应该刺散俞穴,以及与分理相关的穴位,出血后停止,病情严重的会传到其他部位,病情轻微的会循环治疗。夏天应该刺络俞穴,见血后停止,使气封闭,疼痛的疾病一定会减轻。秋天应该刺皮肤,顺着纹理,上下方法相同,精神变化后停止。冬天应该刺俞窍于分理,病情严重的直接向下刺,病情轻微的分散向下刺。春夏秋冬,各有相应的刺法,根据其所在位置来决定。

春天刺夏分,会导致脉象紊乱,气虚,进入骨髓,疾病不能治愈,让人没有食欲,而且气短。春天刺秋分,会导致筋挛,逆气,形成咳嗽,疾病不能治愈,让人时常惊恐,又容易哭泣。春天刺冬分,邪气会附着在脏器上,让人腹胀,疾病不能治愈,又想说话。

夏天刺春分,疾病不能治愈,让人精神涣散。夏天刺秋分,疾病不能治愈,让人心中想说话又说不出来,害怕得像有人要抓捕。夏天刺冬分,疾病不能治愈,让人气短,时常想发怒。

秋天刺春分,疾病不能治愈,让人害怕,想要做些什么,但起来后又忘记了。秋天刺夏分,疾病不能治愈,让人更加嗜睡,又容易做梦。秋天刺冬分,疾病不能治愈,让人身体发冷。

冬天刺春分,疾病不能治愈,让人想睡觉却睡不着,睡着后会有幻觉。冬天刺夏分,疾病不能治愈,气会上冲,导致各种痹症。冬天刺秋分,疾病不能治愈,让人容易口渴。

凡是刺胸腹的,一定要避开五脏。刺中心脏的人会立即死亡;(刺中肝脏,五天后死亡;)刺中脾脏的,五天后死亡;刺中肾脏的,七天后死亡;刺中肺脏的,五天后死亡;刺中膈的都会伤害到内脏,即使病好了,一年内也必定死亡。刺避五脏的人,要了解逆从之道。所谓从,是指膈、脾、肾的位置,不知道的人就反过来刺。刺胸腹时,一定要用布带固定,然后在单布上刺。如果刺后不愈,可以再次刺。刺针时必须严肃,刺肿时要摇动针,经刺时不要摇动,这就是刺的方法。

黄帝说:我想知道十二经脉的终点在哪里?

岐伯说:太阳经的终点,表现为眼皮上翻、身体反折、抽搐,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后就会死亡。少阳经的终点,表现为耳聋,百节松懈,眼睛的瞳孔失去联系。失去联系后一天半就会死亡,死亡时脸色先变青,然后变白才会死亡。阳明经的终点,表现为口眼抽动,容易惊慌失措,说话胡言乱语,脸色发黄,上下经脉气血旺盛,如果麻木不仁就会死亡。少阴经的终点,表现为脸色发黑,牙齿变长且变脏,腹胀,大小便不通而死亡。太阴经的终点,表现为腹胀,呼吸困难,容易打嗝和呕吐,呕吐后脸色发红,如果不呕吐脸色就会发黑,皮肤毛发干燥而死亡。厥阴经的终点,表现为中焦热,喉咙干,容易尿频,心烦,严重时舌头卷曲,睾丸上缩而死亡。这就是十二经脉败坏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五帝之首,中医典籍中常作为医学知识传授者。

岐伯:传说中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常在中医典籍中作为黄帝的医学问答对象。

诊要:诊断的关键点或要点。

正月二月:指农历正月和二月,春季的开始。

天气始方:天气开始变得温暖,‘方’在此处通假为‘放’,意为释放。

地气始发:大地开始释放生机。

人气在肝:人的生机开始集中在肝脏。

三月四月:指农历三月和四月,春季的继续。

天气正方:天气变得温和稳定。

地气定发:大地生机稳定释放。

人气在脾:人的生机集中在脾脏。

五月六月:指农历五月和六月,夏季的开始。

天气盛:天气炎热。

地气高:大地生机旺盛。

人气在头:人的生机集中在头部。

七月八月:指农历七月和八月,夏季的继续。

阴气始杀:阴气开始增长,天气开始转凉。

人气在肺:人的生机集中在肺部。

九月十月:指农历九月和十月,秋季的开始。

阴气始冰:阴气开始凝结,天气变冷。

地气始闭:大地生机开始收敛。

人气在心:人的生机集中在心脏。

十一月十二月:指农历十一月和十二月,冬季的开始。

冰复:冰冻再次覆盖大地。

地气合:大地生机完全收敛。

人气在肾:人的生机集中在肾脏。

春刺散俞:春季刺血以疏散经气。

夏刺络俞:夏季刺血以通络。

秋刺皮肤:秋季刺皮肤以治疗。

冬刺俞窍于分理:冬季刺俞穴以调整分理。

分理:气血运行的路径。

环:环绕,指病邪在体内循环。

十二经脉:中医理论中的十二条主要经脉。

太阳之脉:太阳经,十二经脉之一。

戴眼:眼睛上翻。

反折:身体扭曲。

瘛瘲:肢体抽搐。

绝汗:大汗淋漓。

少阳终:少阳经的终末状态。

耳聋:耳朵听不到声音。

百节皆纵:身体关节松懈。

目睘绝系:眼睑不能闭合。

阳明终:阳明经的终末状态。

口目动作:口眼歪斜。

善惊妄言:容易惊恐,言语不清。

少阴终:少阴经的终末状态。

面黑齿长而垢:脸色发黑,牙齿变长且垢污。

腹胀闭:腹部胀满,大便不通。

太阴终:太阴经的终末状态。

善噫善呕:经常打嗝和呕吐。

厥阴终:厥阴经的终末状态。

中热嗌干:咽喉干燥,有热感。

善溺心烦:小便频繁,心情烦躁。

舌卷:舌头卷曲。

卵上缩:睾丸上缩。

五脏:中医理论中的五个主要内脏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

中心者环死:刺中心脏会导致死亡。

中脾者,五日死:刺中脾脏五天死亡。

中肾者七日死:刺中肾脏七天死亡。

中肺者五日死:刺中肺脏五天死亡。

中鬲者皆为伤中:刺中膈膜会导致伤中。

伤中:中医术语,指内脏受伤。

逆从:顺从和逆反,指治疗时的原则和方法。

单布:单层布料。

肃:严肃,谨慎。

摇针:移动针的位置。

经刺:根据经脉进行针灸。

此刺之道也:这就是针灸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评注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黄帝在此处提问,询问诊病的要领,这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诊断学的高度重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提问显示出对医学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民健康的关怀。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岐伯的回答,首先从时间角度出发,讲述了春季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的关系。‘方’通‘放’,意为释放、发散,这里指春季阳气开始释放,地气开始萌发,人体之气相应地集中在肝脏。这一描述符合中医五行学说,春季属木,肝木旺盛,与春季气候特点相吻合。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定发,人气在脾(按《太素》为心)。

岐伯继续阐述春季之后的三个月,天气更加稳定,地气逐渐上升,人体之气则转至脾脏(按《太素》为心)。这里的‘心’指心脏,体现了中医认为心脏为君主之官,主宰全身的功能。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按《太素》为脾)。

夏季天气炎热,地气上升,人体之气则集中在头部(按《太素》为脾)。‘头’在此指头部,与夏季气候特点相吻合,中医认为夏季属火,火性炎上,人体之气相应地上升。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按《太素》为胃)。

夏季之后,天气逐渐转凉,阴气开始增长,人体之气则转至肺部(按《太素》为胃)。‘肺’在此指肺部,体现了中医认为秋季属金,金生水,肺金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按《太素》为肺)。

秋季之后,天气更加寒冷,阴气达到顶峰,地气开始闭合,人体之气则转至心脏(按《太素》为肺)。‘心’在此指心脏,体现了中医认为冬季属水,水生木,心脏旺。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冬季天气寒冷,冰封大地,地气达到极致,人体之气则转至肾脏。‘肾’在此指肾脏,体现了中医认为冬季属水,水旺。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岐伯在此阐述了春季刺法的要点,即春季刺血疗法要分散在俞穴,并注意分理,血出即止。若病情严重,可传气,病情轻微则环形刺血。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夏季刺血疗法要刺络俞穴,见血即止,使气血循环闭合,疼痛病必缓解。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秋季刺血疗法要刺皮肤,遵循经络原则,上下同法,使神气变化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冬季刺血疗法要刺俞窍,遵循分理原则,病情严重者直下,病情轻微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岐伯强调,春夏秋冬四季刺血疗法各有特点,要依据季节变化灵活运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季刺夏分,可能导致脉乱气微,邪气入淫骨髓,病情难以治愈,使人食欲不振,气力减弱。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季刺秋分,可能导致筋挛逆气,形成咳嗽,病情难以治愈,使人时常惊恐,甚至哭泣。

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春季刺冬分,可能导致邪气着脏,使人腹胀,病情难以治愈,甚至想要说话。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夏季刺春分,可能导致病情难以治愈,使人精神不振。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季刺秋分,可能导致病情难以治愈,使人心中空虚,恐惧不安。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夏季刺冬分,可能导致病情难以治愈,使人气力减弱,时常想要发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季刺春分,可能导致病情难以治愈,使人时常感到恐惧,想要做某事,却又忘记。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

秋季刺夏分,可能导致病情难以治愈,使人更加嗜睡,多梦。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秋季刺冬分,可能导致病情难以治愈,使人时常感到寒冷。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季刺春分,可能导致病情难以治愈,使人想要睡觉却无法入睡,梦中出现幻觉。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季刺夏分,可能导致病情难以治愈,气机上逆,引发各种痹症。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季刺秋分,可能导致病情难以治愈,使人口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岐伯强调,在刺胸腹时,必须避开五脏,以避免损伤内脏。

中心者环死;(刺中肝,五日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岐伯列举了刺中五脏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强调了刺法的安全性。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岐伯指出,在刺法中要避免刺中五脏,这需要医生了解逆从关系,即知道哪些部位可以刺,哪些部位不能刺。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

岐伯强调,在刺胸腹时,必须使用布憿,即用布包住,然后从单布上刺入。

刺之不愈复刺。

如果第一次刺法没有治愈,可以再次刺法。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岐伯强调,在刺法过程中,要保持肃静,遇到肿胀部位要摇动针头,遇到经络部位则不要摇动,这是刺法的原则。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黄帝再次提问,询问十二经脉的终点在哪里。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岐伯详细描述了太阳经的终点症状,包括戴眼、反折、瘛瘲等,以及相应的死亡征兆。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岐伯描述了少阳经的终点症状,包括耳聋、百节纵、目睘绝系等,以及相应的死亡征兆。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岐伯描述了阳明经的终点症状,包括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等,以及相应的死亡征兆。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岐伯描述了少阴经的终点症状,包括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等,以及相应的死亡征兆。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岐伯描述了太阴经的终点症状,包括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等,以及相应的死亡征兆。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岐伯描述了厥阴经的终点症状,包括中热嗌干、善溺心烦、舌卷、卵上缩等,以及相应的死亡征兆。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岐伯总结,这十二经的终点症状,即为十二经的败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