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译文
黄帝问道:有一种病,病人会发热,一出汗就又发热,脉搏跳动快而急促,但是出汗并没有减轻热度,病人还会胡言乱语,不能进食,这种病的名字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的名字叫阴阳交,交合在一起就意味着死亡。
黄帝说:我想听听您的解释。
岐伯说:人之所以出汗,都是因为摄入了谷物,谷物是由精气所化生的。现在邪气在肌肉和骨骼之间交争,导致出汗,这是邪气退去而精气胜出的表现。精气胜出的话,病人应该能够进食而不再发热。但是,如果又发热,那就是邪气再次占据上风。不能进食是因为精气不足。病情拖延不愈,寿命可能随时就会终结。而且,《热论》中说:‘出汗后脉搏仍然躁动而强烈的,是必死的征兆。’现在脉搏和出汗不相符,说明病势无法承受,死亡的征兆很明显。胡言乱语是精神错乱的表现,精神错乱的人是会死的。现在看到三种死亡的症状,而没有看到任何生机,即使治愈了也必然死亡。
黄帝说:有一种病,病人身体发热出汗,感到烦躁和胀满,烦躁和胀满并不因为出汗而缓解,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出汗后身体发热的是风邪引起的;出汗后烦躁和胀满不解的是厥逆。这种病的名字叫风厥。
黄帝说:我想听您详细说说。
岐伯说:太阳经主管阳气,所以首先受到邪气的侵袭,少阴经与太阳经相表里,受到热邪就会向上蔓延,蔓延就导致厥逆。
黄帝说:那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可以采取表里分治的方法,进行针灸,并服用汤药。
黄帝说:劳风这种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劳风的位置在肺部下方,它的症状是让人身体强直,看东西模糊,唾液像鼻涕一样,怕风且身体发冷,这就是劳风的症状。
黄帝说:那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来治疗。太阳经引起的劳风,精血亏损的病人需要三天,中年人需要五天,体质虚弱的人需要七天。咳嗽会排出青黄色的鼻涕,看起来像脓,大小如弹丸,从口中或鼻中流出,如果不出则可能伤及肺部,伤及肺部则可能致命。
黄帝说:有一种病是肾风,病人的面部和脚踝肿胀,说话困难,可以针灸治疗吗?
岐伯说:如果是虚证不适宜针灸,不适宜针灸而进行针灸,五天后邪气必定会聚集。
黄帝说:邪气聚集会有什么症状?
岐伯说:邪气聚集时会有少气、发热,发热会从胸部、背部蔓延到头部,出汗,手心发热,口干苦渴,小便发黄,眼睑下面肿胀,腹部鸣响,身体沉重难以行动,月经不来,烦躁不能进食,不能平躺,平躺就会咳嗽,这种病名叫风水,相关论述在《刺法》中。
黄帝说:我想听听您的解释。
岐伯说:邪气所侵犯的地方,人体的正气必然虚弱。阴虚的人,阳气就会侵犯,所以会有少气、发热和出汗的症状。小便发黄是因为下腹部有热。不能平躺是因为胃中不和。平躺时咳嗽加剧,是因为邪气上逼肺部。所有有水气的人,初期肿胀会先出现在眼睑下面。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水是阴性的,眼睑下面也是阴性的,腹部是至阴之处,所以水在腹部,必然会导致眼睑下面肿胀。真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能平躺,平躺就会咳出清水。所有水病的人,因此不能平躺,一躺下就会惊恐,惊恐就会咳嗽加剧。腹部鸣响是因为病根在胃。脾胃不和就会烦躁,不能进食。食物不能下咽是因为胃脘阻塞。身体沉重难以行动是因为胃脉在脚上。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阻塞。胞脉属于心,联络于胞中。现在气上逆肺部,心气不能向下通达,所以月经不来。
黄帝说:讲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的传说人物,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被尊为中医学的奠基人。
病温:中医术语,指温病的一种,表现为发热、出汗等症状。
脉躁疾:中医术语,指脉搏急促而有力。
狂言:中医术语,指患者言语混乱、失态。
邪气:中医术语,指致病的外来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
精: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气血、津液等。
谷:中医术语,指人体摄入的食物,是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
邪胜:中医术语,指邪气战胜正气,导致疾病的发生。
狂言不能食:中医术语,指患者言语失态且食欲不振。
《热论》:古代医学著作,讨论了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巨阳:中医术语,指太阳经,是人体十二经络之一。
少阴:中医术语,指少阴经,是人体十二经络之一。
表里刺之:中医术语,指在表里两个经络上刺穴进行治疗。
饮之服汤:中医术语,指通过服用汤药来治疗。
劳风:中医术语,指一种因劳累过度引起的肺部疾病。
俛仰:中医术语,指身体前俯后仰的动作,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肾风:中医术语,指肾脏疾病引起的风邪症状。
面、胕痝然壅:中医术语,指面部和脚踝部肿胀。
月事不来:中医术语,指女性月经不调或闭经。
胞脉:中医术语,指与月经相关的经脉。
真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评注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此段对话开篇便揭示了黄帝对医学的深刻洞察和求索精神。黄帝的提问直接而精准,揭示了疾病的主要症状,即温病引起的汗出复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这种提问方式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精准性和系统性。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岐伯的回答简洁而深刻,指出该病的病名为阴阳交,意味着阴阳失衡,生命之火即将熄灭。这里的阴阳交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体现了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整体观。
帝曰:愿闻其说。
黄帝的提问表现出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和对岐伯见解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中师徒传承的严谨。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岐伯的解释深入浅出,揭示了汗出的生理机制,即源于谷气,谷气源于精气。邪气与正气交争,正气胜则汗出,邪气退则病愈。
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复热的原因,即邪气胜过正气,导致病情反复。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岐伯指出,不能食的原因是精气耗损,无以支持食欲。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岐伯警示,若病情拖延,寿命将受到威胁。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岐伯引用《热论》中的观点,强调脉象与汗出的关系,指出脉象不与汗相应,病情严重,死亡的可能性极大。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岐伯进一步指出狂言是失志的表现,失志将导致死亡。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岐伯总结,当前情况三死一生,即使病情有所好转,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黄帝继续提问,关注身热、汗出、烦满等症状,寻求疾病的名称。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岐伯根据症状,判断为风厥,即风邪引起的厥逆。
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再次表达了对岐伯见解的尊重和求知的渴望。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岐伯解释了风厥的病因,即巨阳经受邪,少阴经与之表里相应,得热则邪气上攻,导致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询问治疗方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岐伯建议采用针灸和汤药治疗。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黄帝继续提问,关注劳风这一疾病。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岐伯详细描述了劳风的症状,包括视力模糊、唾液分泌异常、怕风、寒战等。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询问劳风的治疗方法。
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岐伯建议通过调整姿势和饮食来治疗劳风,并给出了具体的时间安排。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岐伯描述了劳风的严重后果,即咳出脓涕,若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黄帝询问肾风的治疗方法。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岐伯指出,肾风患者不宜针灸,否则会加重病情。
帝曰:其至何如?
黄帝询问病情加重的具体表现。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岐伯详细描述了肾风病情加重的症状,包括少气、时热、汗出、口干苦渴等。
帝曰:愿闻其说。
黄帝再次表达了对岐伯见解的尊重和求知的渴望。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岐伯指出,邪气侵入人体,必然导致正气虚弱。
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岐伯解释了阴虚导致少气、时热、汗出的原因。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岐伯指出,小便黄的原因是少腹中有热。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岐伯解释了不能正偃的原因,即胃中不和。
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岐伯指出,正偃会导致咳嗽加剧,上迫肺。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岐伯指出,水气在体内,首先表现在目下微肿。
帝曰:何以言?
黄帝询问岐伯的观点依据。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岐伯解释了水气在腹中导致目下肿的原因。
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岐伯解释了真气上逆导致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咳出清水的原因。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岐伯指出,水病患者因水气在体内,难以安卧,卧则惊,惊则咳嗽加剧。
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
岐伯指出,腹中鸣的原因是病本于胃。
薄脾则烦,不能食。
岐伯解释了薄脾导致烦闷、不能食的原因。
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岐伯指出,食不下是因为胃脘隔。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岐伯解释了身重难以行走的原因,即胃脉在足。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岐伯指出,月事不来的原因是胞脉闭。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岐伯解释了胞脉的归属和功能。
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岐伯解释了月事不来的原因,即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
帝曰:善。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