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

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者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

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

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

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

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译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问道:我学习医术,传授给人,用经典理论进行教育,详细讲解形法、阴阳针灸、汤药的功效,但治疗疾病有高明和拙劣之分,未必能完全成功。如果先询问病人的悲哀、喜悦、干燥、湿润、寒冷、炎热、阴阳、妇女等情况,请问这些情况的原因,以及贫贱富贵,人的身体形态,如何从群众中了解,临事如何适应医术,我非常愿意听取您的教诲。请问有没有一些愚昧无知的问题,虽然不在经典之中,但我想知道它们的情况。

黄帝说:太好了。

雷公又问:有些人哭泣时眼泪不出来,如果流出来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说:在经典中有记载。

雷公又问:不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眼泪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黄帝说:如果你问这个问题,对治疗没有帮助,这是医生所知道的,是道所生成的。

心脏是五脏的精华所在,眼睛是它的窍门,光彩是它的荣华,因此人如果有德,气就会和眼睛相协调,有失德,忧愁就会表现在脸色上。所以悲哀就会流泪,泪水是水生成的。水的根本是积水,积水是至阴的,至阴是肾脏的精华。精华之水之所以不出,是因为精华被持住了。辅助它的是包裹它,所以水不能流动。水的精华是志,火的精华是神,水火相感,神志都感到悲哀,因此眼泪就流出来了。所以有谚语说:心悲叫作志悲,志和心的精华都聚集在眼睛里。因此,当人都感到悲哀时,神气就会传到心里,精华不会传到志上,而志独自悲哀,所以眼泪就流出来了。泪涕是脑,脑是阴的,骨髓是骨的填充物,所以脑液渗透出来就是涕。志是骨的主宰,所以水流而涕随它流,它们的运行方式类似。涕和泪就像人的兄弟,紧急时一起死,活着时一起活,它们的志以神悲,所以涕泪一起流出,横行无阻。人涕泪一起流出,是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类。

雷公说:太好了。请问人哭泣时眼泪不出来,如果流出来却很少,为什么涕液不随之流出呢?

黄帝说:眼泪不出来是因为哭得不悲伤。不哭的人,神不慈爱。神不慈爱,志就不悲伤,阴阳相互持守,眼泪怎么能单独来呢?志悲伤就会惋惜,惋惜就会冲击阴气,冲击阴气就会志离开眼睛,志离开眼睛,神就不会守护精华,精神和精华离开眼睛,眼泪就流出来了。而且你难道没有读过经典中的话吗?如果厥逆,眼睛就看不见了。人厥逆时,阳气向上聚集,阴气向下聚集。阳气向上聚集,火就独自发光;阴气向下聚集,脚就会寒冷,脚寒冷就会胀痛。一水不能抵抗五火,所以眼睛就会失明。因此,强烈的逆风,眼泪就会不停地流下来。风进入眼睛,阳气就会内守精华,火气就会烧灼眼睛,所以一见到风就会流泪。这就像火疾风生才能下雨一样。

有类似的情况,火疾风生才能下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注解

明堂:古代帝王祭祀、朝会、宴享等大典的场所,也是古代文化、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雷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医,这里指代一位医学专家。

授业:传授学业,这里指传授医学知识。

行教:进行教育,这里指进行医学教育。

经论:经典论述,这里指医学经典。

从容形法:从容地运用解剖学知识。

阴阳刺灸: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针灸技术。

汤药所滋:汤药的营养成分。

行治:进行治疗。

贤不肖:有才能和无才能。

悲哀喜怒:人的情感变化。

燥湿寒暑:气候的变化。

阴阳妇女: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和女性生理特点。

卑贱富贵:社会地位的高低。

人之形体:人的身体。

所从群下:从属的人群。

通使临事以适道术:通过使者处理事务以适应医学之道。

毚愚仆漏:愚昧无知、粗心大意。

心: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主管思维、情感。

五藏: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目:眼睛。

华色:面色。

荣:光彩。

气和于目:气机调和在眼睛上。

亡:失去,这里指情绪的消逝。

忧知于色:忧虑表现在面色上。

水宗:水的根本。

积水:聚集的水。

至阴:最阴性的东西。

肾之精:肾脏的精华。

宗精之水:聚集的肾精所化生的水。

精持之:精神保持它。

辅者裹之:辅助它包裹。

水不行:水不能流动。

志:意志。

神:精神。

相感:相互感应。

传于心:传递到心中。

精上不传于志:精华不传达到意志。

涕:鼻涕。

脑:头部。

阴:阴性物质。

髓:骨髓。

骨之充:骨的充实部分。

渗为涕:渗透出来成为鼻涕。

志者骨之主也:意志是骨骼的主宰。

类:类似。

泣涕:哭泣和鼻涕。

兄弟:亲密的亲属,这里比喻关系紧密。

神气:精神状态。

厥:中医理论中的昏厥。

阳气并于上:阳气向上聚集。

阴气并于下:阴气向下聚集。

火独光:火光独放。

足寒:脚部寒冷。

胀:肿胀。

一水不胜五火:一种水不能承受五种火。

目盲:眼睛失明。

冲风:猛烈的春风。

燔目:烧伤眼睛。

火疾风生:火势猛烈,风势生成。

雨:雨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评注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此段文字描绘了黄帝在明堂接受雷公的请教。雷公提到自己传授的医学知识,包括形法、阴阳刺灸、汤药等,但承认这些方法并非万能,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这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也体现了对医学实践智慧的尊重。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

雷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情感、气候、阴阳、性别等方面的问题,并请教黄帝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体现了对人的整体性和生命哲学的思考,以及对医学治疗中个体差异的重视。

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雷公谦虚地表示自己可能存在愚昧和遗漏的问题,希望黄帝能够指出。这体现了古代医学家谦逊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

帝曰:大矣。

黄帝对雷公的提问表示赞同,认为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复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雷公进一步提问关于哭泣时泪水和涕液的分泌问题,希望黄帝能够解答。

帝曰:在经有也。

黄帝回答雷公的问题,表示这些问题在医学经典中有所记载。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

雷公继续提问关于水和涕液的来源问题,希望黄帝能够解释。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黄帝认为这些问题虽然有趣,但对于实际治疗并无帮助,因为医学的核心在于实践和道术。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黄帝在这里阐述了心、目、色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会反映在眼神和面色上。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哭泣和泪水的生理机制,认为泪水是由肾之精所生,具有至阴的性质。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者裹之,故水不行也。

黄帝指出,泪水不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肾精的持守,以及辅助的包裹作用,导致水液不能流出。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黄帝认为,水之精转化为志,火之精转化为神,水火相感,导致神志俱悲,从而产生泪水。

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黄帝引用了谚语,说明心悲和志悲的关系,以及志与心精共同作用于目。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黄帝解释了为什么在共同悲伤的情况下,泪水会流出,而精神却不会上达。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黄帝进一步阐述了泪水和脑的关系,认为泪水是由脑的阴液渗出。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黄帝指出,志是骨的主宰,因此水流时涕液随之流出,体现了两者的相似性。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黄帝将涕和泣比作人的兄弟,说明了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紧密联系。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黄帝总结说,涕和泣的出现是同类情感的表达。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涕不从之何也?

雷公对黄帝的回答表示赞同,并继续提问关于泪水和涕液分泌不协调的问题。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

黄帝回答雷公的问题,指出哭泣不流泪的原因可能是哭声不悲,精神不慈。

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黄帝进一步解释说,如果精神不慈,志就不会悲伤,阴阳相持,泪水就无法单独出现。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黄帝阐述了志悲导致惋惜,惋惜导致冲阴,进而导致志去目,精神去目,最终涕泣出的生理过程。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

黄帝提醒雷公,如果不遵循医学经典,就会出现目无所见的情况。

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黄帝解释了阳气和阴气在人体中的分布和作用,以及它们对火和寒的影响。

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盲。

黄帝指出,如果一水无法承受五火,就会导致目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

黄帝解释了冲风导致泪水不止的原因。

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

黄帝进一步解释了风对眼睛的影响,以及火气燔目导致泪水流出的原因。

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黄帝通过类比,说明了火和风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