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原文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
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
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
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
刺太阳,出血恶气。
刺少阳,出气恶血。
刺太阴,出气恶血。
刺少阴,出气恶血。
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译文
人的正常体质,太阳体质的人常常血多气少,少阳体质的人常常血少气多,阳明体质的人常常气多血多,少阴体质的人常常血少气多,厥阴体质的人常常血多气少,太阴体质的人常常气多血少,这些都是自然的常理。
足太阳与少阴相互为表里关系,少阳与厥阴相互为表里关系,阳明与太阴相互为表里关系,这就是足部的阴阳关系。手太阳与少阴相互为表里关系,少阳与心主相互为表里关系,阳明与太阴相互为表里关系,这就是手部的阴阳关系。
现在知道了手足的阴阳体质所对应的疾病,治疗疾病时必须首先去除血液中的病邪,然后去除那些使人不适的症状,等待身体恢复欲望,然后泻去多余的,补充不足的。
想要知道背部的俞穴,首先测量两乳之间的距离,从中点折断,再用其他草测量一半的距离,然后用两个角落支撑。然后举起草来测量背部,让一个角落位于上方,与脊椎的大椎骨对齐,两个角落位于下方,下面的角落就是肺的俞穴。再向下测量一个单位,是心的俞穴。再向下测量一个单位,左角是肝的俞穴,右角是脾的俞穴。再向下测量一个单位,是肾的俞穴。这就是五脏的俞穴,也是针灸的度量。
身体快乐但心情痛苦,疾病产生在血脉中,治疗方法是针灸。身体快乐心情也快乐,疾病产生在肌肉中,治疗方法是针灸和砭石。身体痛苦但心情快乐,疾病产生在筋络中,治疗方法是温熨和牵引。身体痛苦心情也痛苦,疾病产生在咽喉,治疗方法是使用各种药物。这就是五种身体和心情的状态。
针灸阳明经,可以放出血液中的恶气。针灸太阳经,可以放出血液中的恶气。针灸少阳经,可以放出恶血。针灸太阴经,可以放出恶血。针灸少阴经,可以放出恶血。针灸厥阴经,可以放出血液中的恶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注解
夫人之常数:这里指的是人体生理常理,即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和规律。
太阳:在中医理论中,太阳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条主要经络之一,与膀胱相联系。
少阳:指足少阳胆经,也是人体十二条主要经络之一,与胆相联系。
阳明:指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条主要经络之一,与胃相联系。
少阴:指足少阴肾经,是人体十二条主要经络之一,与肾相联系。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是人体十二条主要经络之一,与肝相联系。
太阴:指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条主要经络之一,与脾相联系。
表里:在中医理论中,表里是相对的概念,表指体表,里指体内。表里相合,是指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手足阴阳:手三阴三阳经和足三阴三阳经合称为手足阴阳,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在中医理论中,血是人体的一种基本物质,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气: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背俞:背俞指的是位于背部,与脏腑相对应的穴位。
度:在这里指的是测量。
形乐志苦:形乐志苦是指身体感到快乐,但精神上感到痛苦。
脉:在中医理论中,脉是指脉搏,是观察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针石:针石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包括针灸和砭石。
熨引:熨引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热敷和拉伸来治疗疾病。
咽嗌:咽嗌指的是咽喉部位。
按摩:按摩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手法按摩来调整人体的气血。
醪药:醪药是指用酒调和的药物。
刺:刺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针刺来调整人体的气血。
出血气:在中医治疗中,通过针刺使血液流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此句阐述了人体阴阳气血的常量分布,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分别代表不同的阴阳属性和气血状况,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此句介绍了足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即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这是中医经络学中的基本概念。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此句与上句类似,介绍了手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进一步补充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完整性。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此句强调了治疗疾病时先去其病因,再根据病情调整阴阳气血,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
此句描述了如何找到背俞的位置,通过测量和定位,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精确性。
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此句继续描述了如何确定五脏俞的位置,通过具体操作,展示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实践性。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此句列举了心、肝、脾、肾四脏的俞穴位置,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诊断的内容。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此句总结了五脏俞穴的应用原则,即通过灸刺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此句描述了形乐志苦时疾病生于脉,治疗时应采用灸刺的方法。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此句描述了形乐志乐时疾病生于肉,治疗时应采用针石的方法。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此句描述了形苦志乐时疾病生于筋,治疗时应采用熨引的方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此句描述了形苦志苦时疾病生于咽嗌,治疗时应采用多种药物的方法。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此句描述了形数惊恐时疾病生于不仁,治疗时应采用按摩和醪药的方法。
是谓五形志也。
此句总结了五种不同形态和志向下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刺阳明,出血气。
此句描述了针对阳明经的治疗方法,通过刺血来调节气血。
刺太阳,出血恶气。
此句描述了针对太阳经的治疗方法,通过刺血来排除恶气。
刺少阳,出气恶血。
此句描述了针对少阳经的治疗方法,通过刺血来排除恶血。
刺太阴,出气恶血。
此句描述了针对太阴经的治疗方法,通过刺血来排除恶血。
刺少阴,出气恶血。
此句描述了针对少阴经的治疗方法,通过刺血来排除恶血。
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此句描述了针对厥阴经的治疗方法,通过刺血来排除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