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㶼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

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别本作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译文

黄帝问道:按照四季和五行的法则来调和人体形态进行治疗,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又应该避免什么?请您详细说明得失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它们有兴有衰,以此来判断生死,决定成败,并确定五脏的气机,辨别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生死的时间。

黄帝说:请详细地告诉我。

岐伯说:肝对应春天,足厥阴、少阳经主管。对应的日期是甲乙日。肝喜欢急,应该吃甜食来缓解。心对应夏天,手少阴、太阳经主管。对应的日期是丙丁日。心喜欢缓,应该吃酸食来收敛。脾对应长夏,足太阴、阳明经主管。对应的日期是戊己日。脾喜欢干燥,应该吃苦食来燥湿。肺对应秋天,手太阴、阳明经主管。对应的日期是庚辛日。肺喜欢下降,应该吃苦食来降气。肾对应冬天,足少阴、太阳经主管。对应的日期是壬癸日。肾喜欢滋润,应该吃辛食来润燥,开通腠理,促进津液,通气。

疾病发生在肝脏,在夏天会好转,夏天不愈,秋天会加重,秋天不死,冬天会保持,春天会好转,禁止吹风。肝脏疾病,在丙丁日会好转,丙丁日不愈,在庚辛日加重,庚辛日不死,在壬癸日保持,在甲乙日好转。肝脏疾病,早上清醒,下午加重,半夜安静。肝脏需要疏散,应该吃辛食来疏散,用辛食来补充,用酸食来泻下。

疾病发生在心脏,在长夏会好转,长夏不愈,冬天会加重,冬天不死,春天会保持,夏天会好转,禁止吃温热的食物和穿热衣服。心脏疾病,在戊己日会好转,戊己日不愈,在壬癸日加重,壬癸日不死,在甲乙日保持,在丙丁日好转。心脏疾病,中午清醒,半夜加重,早上安静。心脏需要柔软,应该吃咸食来使它柔软,用咸食来补充,用甜食来泻下。

疾病发生在脾脏,在秋天会好转,秋天不愈,春天会加重,春天不死,夏天会保持,长夏会好转,禁止吃温热的食物、饱食和穿湿衣服。脾脏疾病,在庚辛日会好转,庚辛日不愈,在甲乙日加重,甲乙日不死,在丙丁日保持,在戊己日好转。脾脏疾病,下午清醒,日出加重,下午安静。脾脏需要舒缓,应该吃甜食来舒缓,用苦食来泻下,用甜食来补充。

疾病发生在肺部,在冬天会好转,冬天不愈,夏天会加重,夏天不死,长夏会保持,秋天会好转,禁止吃寒凉的食物和穿寒衣服。肺部疾病,在壬癸日会好转,壬癸日不愈,在丙丁日加重,丙丁日不死,在戊己日保持,在庚辛日好转。肺部疾病,下午清醒,中午加重,半夜安静。肺部需要收敛,应该吃酸食来收敛,用酸食来补充,用辛食来泻下。

疾病发生在肾脏,在春天会好转,春天不愈,长夏会加重,长夏不死,秋天会保持,冬天会好转,禁止吃烤热的食物和穿暖衣服。肾脏疾病,在甲乙日会好转,甲乙日不愈,在戊己日加重,戊己日不死,在庚辛日保持,在壬癸日好转。肾脏疾病,半夜清醒,四季加重,下午安静。肾脏需要坚固,应该吃苦食来坚固,用苦食来补充,用咸食来泻下。

邪气侵入人体,会因相克而加重,到达相生的状态就会好转,到达相克的状态就会加重,到达相生的状态就会保持,回到自己的位置就会好转。必须先确定五脏的脉象,才能谈论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生死的时间。

肝脏疾病,两侧胁下疼痛,牵引到小腹部,使人容易发怒。虚弱时,眼睛模糊看不清,耳朵听不到,容易害怕,好像有人要抓捕他。治疗时取其经络,厥阴和少阳经。气逆时头痛,耳聋不聪,脸颊肿大,取血治疗。

心脏疾病,胸中疼痛,胁下胀满,胁下疼痛,胸背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虚弱时胸腹部变大,胁下和腰部相连而疼痛。治疗时取其经络,少阴和太阳经,舌下取血。病情变化时,刺合谷穴取血。

脾脏疾病,身体沉重,容易饥饿(另一版本作肌肉萎缩),脚不能正常行走,容易抽搐,脚底疼痛。虚弱时腹部胀满,肠鸣,食物不消化。治疗时取其经络,太阴、阳明和少阴经取血。

肺部疾病,喘息咳嗽,逆气,肩背疼痛,出汗,臀部、大腿、膝盖、小腿、脚部都疼痛。虚弱时少气,不能呼吸,耳朵聋,喉咙干。治疗时取其经络,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取血。

肾脏疾病,腹部大,小腿肿胀,喘息咳嗽,身体沉重,睡时出汗,怕风。虚弱时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痛,感觉清冷,不快乐。治疗时取其经络,少阴和太阳经取血。

肝脏的颜色是青色,应该吃甜食,如粳米、牛肉、枣、葵都是甜的。心脏的颜色是红色,应该吃酸食,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都是酸的。肺的颜色是白色,应该吃苦食,如麦、羊肉、杏、葱都是苦的。脾的颜色是黄色,应该吃咸食,如大豆、猪肉、栗子、藿香都是咸的。肾脏的颜色是黑色,应该吃辛食,如黄黍、鸡肉、桃子、葱都是辛的。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舒缓,苦能坚固,咸能柔软。

毒药用来攻击邪气,五谷用来养生,五果用来辅助,五畜用来补充,五菜用来充实。气味相合后服用,以补充精气和提升体力。这五种食物都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各有其好处,有的能发散,有的能收敛,有的能舒缓,有的能急速,有的能坚固,有的能柔软。

四时五脏,疾病随着五味的适宜而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合人形:指人的身体结构。

法四时五行:按照四季和五行的规律来治理人体。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认为这五种元素构成了宇宙万物的本源。

更贵更贱: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其中相生表示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的滋养,相克表示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的克制。

死生:指生命的终结和开始。

成败:指事物的成功与失败。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

间甚之时:指病情的轻重程度。

死生之期:指寿命的长短。

肝主春:中医认为肝与春季相对应。

足厥阴、少阳:指肝经和胆经。

甲乙:指天干中的甲和乙,分别与肝和胆相对应。

心主夏: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对应。

手少阴、太阳:指心经和小肠经。

丙丁:指天干中的丙和丁,分别与心和小肠相对应。

脾主长夏:中医认为脾与长夏(夏末秋初)相对应。

足太阴、阳明:指脾经和胃经。

戊己:指天干中的戊和己,分别与脾和胃相对应。

肺主秋: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对应。

手太阴、阳明:指肺经和大肠经。

庚辛:指天干中的庚和辛,分别与肺和大肠相对应。

肾主冬:中医认为肾与冬季相对应。

足少阴、太阳:指肾经和膀胱经。

壬癸:指天干中的壬和癸,分别与肾和膀胱相对应。

毒药:指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

五谷:指稻、麦、黍、菽、稷五种谷物。

五果:指桃、李、梅、杏、枣五种水果。

五畜:指牛、羊、猪、犬、鸡五种家畜。

五菜:指葵、藿、葱、韭、薤五种蔬菜。

气味:指食物的气味,如辛、酸、甘、苦、咸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评注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这段话出自《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天人合一。黄帝询问如何根据四时五行来调和人体,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合人形’指的是人体,‘法四时五行’则是指按照自然界四季变化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调整人体。黄帝的提问显示出他对中医治疗原则的探求,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得失之意的重视,即如何根据治疗原则来判断治疗效果。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阐述了五行的概念及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五行不仅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也是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基础。‘更贵更贱’指的是五行在人体中的作用,即有的时期五行之气旺盛,有的时期则相对衰弱。这种变化有助于了解人体的生死和疾病的成败,进而确定五脏的功能状态和疾病发展的时机。

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的这句话表明他对岐伯的回答非常感兴趣,希望得到更详细的解释。这也反映了黄帝的求真精神和对中医学知识的渴求。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岐伯接着详细说明了五脏与四季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五行来调整饮食。‘肝主春’指的是肝与春季相对应,春季肝气旺盛。‘足厥阴、少阳主治’指的是肝经的阴阳属性。‘其日甲乙’则是指甲乙日肝气最旺。‘肝苦急’指的是肝气过旺时会出现急躁的症状,‘急食甘以缓之’则是建议食用甘味食物来缓解肝气。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同理,岐伯继续解释了心与夏季的关系,以及如何调整饮食来平衡心气。‘心苦缓’表示心气过弱时会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急食酸以收之’则建议食用酸味食物来收敛心气。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这里岐伯解释了脾与长夏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饮食调整脾湿。‘脾苦湿’表示脾湿过重时会出现身体沉重、食欲不振等症状,‘急食苦以燥之’则是建议食用苦味食物来燥湿。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岐伯继续解释了肺与秋季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饮食调整肺气。‘肺苦气上逆’表示肺气上逆时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急食苦以泄之’则是建议食用苦味食物来泄肺气。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最后,岐伯解释了肾与冬季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饮食调整肾燥。‘肾苦燥’表示肾燥过重时会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急食辛以润之’则是建议食用辛味食物来润燥。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岐伯进一步说明了不同脏腑疾病的治疗时机和禁忌。例如,肝病在夏季容易治愈,但如果夏季不愈,到了秋季病情会加重,但不会致命,冬季则病情稳定,春季开始时病情又会加重。同时,对于肝病的禁忌,如避免当风等,也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原则。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这段话详细说明了肝病的治疗时机。‘丙丁’指的是夏季,‘庚辛’指的是秋季,‘壬癸’指的是冬季,‘甲乙’指的是春季。这表明肝病的治疗应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同理,岐伯解释了心病的治疗时机和禁忌,反映了中医治疗中注重季节变化和个体差异的特点。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岐伯继续解释了脾病的治疗时机和禁忌,强调了中医治疗中饮食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这段话说明了肺病的治疗时机和禁忌,反映了中医治疗中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则。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㶼热食、温炙衣。

岐伯最后解释了肾病的治疗时机和禁忌,强调了中医治疗中注重季节变化和个体差异的特点。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这段话阐述了邪气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即邪气会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在人体内产生不同的影响。‘胜相加’指的是邪气与人体内的正气相斗,‘至其所生而愈’表示邪气被正气所克,‘至其所不胜而甚’则表示邪气旺盛时对人体的影响加剧。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岐伯强调了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确定五脏的脉象,这样才能准确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这段话描述了肝病的症状,包括身体疼痛、情绪变化等,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岐伯接着描述了心病的症状,包括胸痛、胁痛等,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症状的全面分析。

脾病者,身重,善饥(别本作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这里岐伯描述了脾病的症状,包括身体沉重、肌肉无力等,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症状的深入探讨。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岐伯继续描述了肺病的症状,包括喘息、咳嗽等,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最后,岐伯描述了肾病的症状,包括腹部肿胀、身体沉重等,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症状的全面分析。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岐伯在这里根据五脏的颜色和五行属性,给出了相应的饮食建议,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岐伯继续给出了肺和脾的饮食建议,反映了中医治疗中根据五行属性调整饮食的原则。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最后,岐伯总结了五味的特性,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段话概括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即使用毒药来攻邪,以五谷为基础进行调养,五果、五畜、五菜为辅助,以达到补精益气的目的。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

岐伯强调了五味的调和作用,即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五味,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最后,岐伯总结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即根据四时变化和五脏功能,选择合适的五味进行治疗。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