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病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胷胁支满,无积者,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
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
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不已,刺外踝下三痏。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胷中、喘息而支胠、胷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
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
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
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
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
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
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
不已,复刺之如法。
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
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
欬者温衣饮食,一日已。
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
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耳聋,刺手阳明。
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齿龋,刺手阳明。
不已,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
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
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此缪刺之数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叫做缪刺的治疗方法,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什么是缪刺呢?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人体,首先会停留在皮肤和毛发上;如果停留不去,就会进入孙脉;如果仍然不去,就会进入络脉;如果还是不去,就会进入经脉;如果继续深入,就会内连五脏,散布在肠胃,阴阳两气都会受到影响,五脏也会受到伤害。邪气从皮肤和毛发进入,最终会到达五脏,这样治疗时就要针对经脉。现在邪气停留在皮肤和毛发上,进入孙络,停留不去,导致经络阻塞不通,不能进入经脉,而是流溢到大的络脉中,从而产生奇特的疾病。邪气侵入大的络脉,左边注入右边,右边注入左边,上下左右都与经脉相连,分布到四肢末端,疾病没有固定的位置,不进入经脉的穴位,这就叫做缪刺。
黄帝说:我想知道缪刺的具体方法,是左边取右边,右边取左边,是这样吗?它与巨刺有什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入经脉,左边盛则右边病,右边盛则左边病;也有变化的,左边病还没好,右边脉却先病,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巨刺,必须针对经脉,而不是络脉。所以络脉的病痛与经脉的位置不同,所以叫做缪刺。
黄帝说:我想知道缪刺的具体方法,应该怎么取穴?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络脉,让人突然心痛、腹胀、胸胁胀满,没有积聚的,就在然谷穴前方刺出血,像吃饭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不好,就左边取右边,右边取左边。新发病的,五天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少阳络脉,让人喉咙痛、舌头卷曲、口干心烦、手臂外侧疼痛、手不能举到头部,就在手中指和无名指指甲上刺,距离指甲尖像韭菜叶那么长,各刺一次,强壮的人立刻就好,年老的人过一会儿也好。左边取右边,右边取左边。这是新病,几天就好了。
邪气侵入足厥阴络脉,让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就在足大趾指甲上与肉交接的地方各刺一次,男性立刻就好,女性过一会儿就好。左边取右边,右边取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阳络脉,让人头部、颈部、肩膀疼痛,就在足小趾指甲上与肉交接的地方各刺一次,立刻就好。如果不好,就在外踝下刺三下。左边取右边,右边取左边,像吃饭的时间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阳明络脉,让人胸中气闷、喘息、胸胁疼痛、胸中发热,就在手大拇指和无名指指甲上刺,距离指甲尖像韭菜叶那么长,各刺一次。左边取右边,右边取左边,像吃饭的时间就好了。
邪气侵入臂掌之间,导致不能弯曲,就在踝后刺,先用手按住疼痛的地方,然后刺,根据月亮的盈亏来决定刺的次数,月亮初生时刺一次,第二天刺两次,十五天刺十五次,十六天刺十四次。
邪气侵入足阳蹻脉,让人眼睛痛,从内眼角开始,就在外踝下半寸处各刺两次。左边刺右边,右边刺左边,像走了十里路那么久就好了。
有人从高处坠落,恶血留在体内、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先喝下通利的药物。这是上伤厥阴脉,下伤少阴络。就在足内踝下,然骨前的血脉上刺出血,刺足背上的动脉。如果不好,就在三毛上各刺一次,见血立刻就好。左边刺右边,右边刺左边。
经常感到疼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在肌肉之间疼痛的地方刺,根据月亮的盈亏来决定刺的次数。使用针的人,根据气机的盛衰来决定刺的次数,如果超过天数,就会耗散正气,如果不到天数,气就不会被泻出。左边刺右边,右边刺左边,病就好了。如果不好,就按照这个方法再次刺。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让人鼻出血、上齿冷,就在足中指和无名指指甲上与肉交接的地方各刺一次。左边刺右边,右边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少阳络脉,让人胁痛不能呼吸、咳嗽出汗,就在足小指和无名指指甲上与肉交接的地方各刺一次,不能呼吸立刻就好,出汗立刻停止。咳嗽的人温暖衣服饮食,一天就好了。左边刺右边,右边刺左边,病立刻就好。如果不好,就按照这个方法再次刺。
邪气侵入足少阴络脉,让人喉咙痛不能进食、无缘无故容易发怒、气上冲胸,就在足下中央的脉上各刺三次,总共刺六次立刻就好。左边刺右边,右边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阴络脉,让人腰痛、牵引少腹、不能仰卧呼吸,就在腰尻的解部,两胂之上,这是腰俞。根据月亮的盈亏来决定刺的次数,发针立刻就好。左边刺右边,右边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阳络脉,让人拘挛、背痛、牵引胁部而痛,就从项部开始刺,多次刺脊椎两侧,快速按住感觉疼痛的地方,刺旁边三下,立刻就好。
邪气侵入足少阳络脉,让人留在枢中痛、大腿不能举起,就用毫针刺枢中,如果感觉冷,就长时间留针,根据月亮的盈亏来决定刺的次数,立刻就好。
治疗各经的病,如果经过的地方没有病,就使用缪刺。耳聋,刺手阳明。如果不好,就刺它通向耳朵前面的脉络。牙齿蛀坏,刺手阳明。如果不好,就刺它进入牙齿中的脉络,立刻就好。
邪气侵入五脏之间,其病表现为脉引痛、时来时止。观察病情,就在手足指甲上缪刺,观察脉象,出血,每隔一天刺一次;如果一次刺不好,就刺五次。
缪刺引起的疼痛传到上齿,牙齿和嘴唇寒冷疼痛,观察手背的脉血,去除它,在足阳明中指指甲上刺一次,手大拇指和无名指指甲上各刺一次,立刻就好。左边取右边,右边取左边。
邪气侵入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络脉,这五络都汇集在耳中,向上络左角,五络都枯竭,让人全身脉络都跳动,但身体没有知觉,状态像尸体,或者叫做尸厥。就在足大趾内侧指甲上刺,距离指甲尖像韭菜叶那么长;然后刺足心;然后刺足中指指甲上一次;然后刺手大拇指内侧,距离指甲尖像韭菜叶那么长;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的末端,各刺一次,立刻就好。如果不好,就用竹管吹其两耳,剪掉左角的一寸头发,烧掉,喝一杯美酒;如果不能喝,就灌下去,立刻就好。
所有的刺法:首先观察经脉,然后根据脉象来刺,审察虚实来调整;不调整的,就刺经脉;有疼痛但经脉没有病的,就使用缪刺;然后观察皮肤上的血络,全部取出来。这就是缪刺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注解
缪刺:缪刺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指的是在身体的一侧进行针刺,以治疗另一侧的疾病。这种方法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认为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传递,因此通过刺激一侧的经络可以影响另一侧。
邪:指疾病的原因,即引起疾病的因素,如风邪、寒邪、湿邪等。
皮毛:指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孙脉: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细小分支,是经络的组成部分。
络脉: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中等分支,也是经络的组成部分。
经脉: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是经络的组成部分。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重要的内脏器官。
肠胃: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和肠。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两个相对概念,代表人体内部的两种相反但相辅相成的力量。
经俞:指经络上的穴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部位。
巨刺:巨刺是另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与缪刺类似,但针刺方向相反,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然谷:穴位名,位于足背部。
喉痹:指喉咙肿痛,吞咽困难。
舌卷:指舌头卷曲,不能伸直。
口干心烦:指口干舌燥,心情烦躁。
臂外廉痛:指手臂外侧疼痛。
足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足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手阳明:指手阳明大肠经,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臂掌之间:指手臂和手掌之间的区域。
足阳蹻:指足阳蹻脉,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目痛:指眼睛疼痛。
内眦:指眼角内侧。
堕坠:指从高处坠落。
恶血:指积聚在体内的瘀血。
腹中满胀:指腹部胀满。
前后:指大小便。
利药:指具有通便作用的药物。
厥阴:指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少阴:指少阴肾经,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齿龋:指牙齿腐烂。
少阳:指少阳胆经,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嗌痛:指喉咙痛。
善怒:指容易发怒。
气上走贲上:指气逆上行。
腰尻:指腰部和臀部。
腰俞:指腰部的一个穴位。
拘挛:指肌肉紧张,不能舒展。
背急:指背部肌肉紧张。
枢中:指腰部的一个区域。
髀:指大腿。
枢:指腰部的一个穴位。
毫针:指细小的针灸针。
鬄:指剃头发。
燔治:指用火烧治疗。
美酒:指优质的酒。
数:指次数。
视:指观察。
调:指调整。
痛:指疼痛。
血络:指血管中的细小分支。
足阳明:指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评注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黄帝此问,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治疗方法的探讨与追求。缪刺,即缪刺法,是一种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在身体的一侧进行针刺,以治疗另一侧的疾病。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岐伯的回答,详细阐述了邪气入侵人体的过程,从皮毛到孙脉、络脉、经脉,最终影响五脏,说明了疾病的发展规律。这也体现了中医的病理观,即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岐伯指出,邪气从皮毛进入人体,最终影响五脏,因此治疗时应当针对经络进行治疗,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岐伯进一步说明了邪气在经络中的流动受阻,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病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岐伯对缪刺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即邪气在大络中流动,影响四末,不进入经俞,这就是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黄帝进一步询问了缪刺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与巨刺的区别。这体现了黄帝对中医治疗方法的深入探究。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岐伯对巨刺进行了解释,即邪气在经络中,一侧盛则另一侧病,或一侧病而另一侧先病,此时应使用巨刺法。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岐伯指出,络病痛处与经脉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以下内容为岐伯对各种缪刺法的具体描述,包括针对不同经络和症状的针刺部位、方法等。
这些描述详细而具体,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丰富经验和技巧,同时也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