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
此皆营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
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
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
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
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
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
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
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
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
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
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
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九针九篇,先生您就按照这个数来写了,一共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意思。经典上说的气的盛衰,左右偏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在荣(应为荥字之误)和输中进行补泻,我已经知道了。这些都是营卫的偏移,虚实的变化,并不是邪气从外面进入经脉。我想知道邪气在经脉中的情况,病人会有什么症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它?
岐伯回答说:圣人制定度量,必定要顺应天地。所以天有固定的星宿度数,地有固定的经水,人有固定的经脉。天地温和,经水就平静;天寒地冻,经水就凝固;天热地热,经水就沸腾;突然暴风兴起,经水就波涛汹涌。
邪气进入经脉,寒冷时血液会凝固,炎热时气会湿润,虚邪因此侵入,也像经水遇到风一样,经脉中的动脉,它的到来,也会时高时低,它在经脉中的流动,是连续不断的。它到达寸口和手部时,有时大有时小,大的时候邪气到达,小的时候就平静。它的流动没有固定的位置,在阴和阳之间,无法度量,所以要仔细观察,三部九候。突然遇到它,就要及早截断它的路径。吸气时进针,不要让气逆,保持安静,让针久留,不要让邪气扩散。吸气时转动针,以得到气为原则。呼气时拔针,呼气完毕后才离开,让大气都排出,所以叫做泻。
黄帝说:对于不足的情况,我们如何进行补法?
岐伯说:必须先触摸并顺着经脉走,切按并分散它,推动并按压,弹击并使之怒张,抓取并使之下降,疏通并取之,向外引导其门户,以闭其神。呼气完毕后进针,保持安静,让针久留,以气到达为原则,就像等待所珍视的东西,不知道天色已晚。其气到达后,自然就会保护自己,等待吸气时拔针,气不能排出,各自停留在原地,推动闭合其门户,让神气保持,大气停留,所以叫做补。
黄帝说:如何候气?
岐伯说:邪气离开络脉进入经脉,停留在血脉之中,它的寒热还没有调和,就像波涛涌起一样,时来时去,所以不常在。所以说,当它来的时候,必须按住它并停止它,停止后再取之,不要遇到它的冲气就泻之。
真气,就是经气,经气过于空虚,所以说‘它的到来不可逢’。这就是说的这个。所以说‘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所以说‘其往不可追’。这就是说的这个。不可轻易发针的人,等待邪气到来的时机再发针泻之。如果提前或推迟,血气已经耗尽,其病不可下。所以说‘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所以说‘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这就是说的这个。
黄帝说:补法和泻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这是攻邪的方法。迅速出针以去除盛血,恢复真气。这是新来的邪气,还没有固定的地方。推它就向前,拉它就停止,逆着它刺,温通血脉。刺出其血,其病立刻就好了。
黄帝说:好。然而真邪相合,波涛不起,如何候之?
岐伯说:仔细触摸循行三部九候的盛衰来调整。观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的情况,审察其病在哪个脏腑并期待其变化。不知道三部九候的,阴阳不能分别,天地不能分辨。用地候地,用天候天,用人候人,调整中府,以确定三部。所以说‘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叫做大惑,反乱大经,真气不可恢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气独存,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道三部九候,所以不能长久。因为不知道结合四时五行,因为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气新来,没有固定的地方,推它就向前,拉它就停止,遇到就泻之,其病立刻就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注解
九针:古代医学中的一种针灸工具,包括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
九篇:指九篇文章,这里可能是指九篇关于针灸或医学的文献。
夫子:对老师的尊称,这里指岐伯。
九九八十一篇:九乘以九等于八十一,表示九篇乘以九篇,总共八十一篇。
气之盛衰:指气的盛衰变化,即生命力的强弱。
左右倾移:指气的流动方向,左右倾斜。
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指通过调节上下的气来平衡左右的气。
有余不足:指气的盈余或不足。
荣:在中医中,荣通常指营养、血气。
输:在中医中,输通常指输送气血的通道。
营卫:中医术语,指营养和保卫身体的物质。
邪气:指外来的、不正常的气,即病邪。
经水:指人体的经络系统。
宿度:指天体运行的度数。
经水安静:指经络系统运行正常。
经水凝泣:指经络系统运行不畅,如气血不通。
经水沸溢:指经络系统过于活跃,如气血过盛。
经水波涌而陇起:指经络系统波动剧烈,如气血剧烈变化。
虚邪:指虚弱且不正常的邪气。
客:入侵,指邪气进入人体。
动脉:指血脉中血液流动的脉动。
寸口:中医脉诊中,位于手腕部的脉搏跳动位置。
手:指手部,与寸口相对。
三部九候:中医脉诊中的术语,指三个区域(寸、关、尺)和九个脉位。
早遏其路:尽早阻止邪气的侵入路径。
吸:中医针灸术语,指进针时吸气。
内针:将针插入体内。
忤:逆,指逆流。
候呼引针:等待患者呼气时将针拔出。
真气:指人体内在的、正常的、健康的气。
真气脱:指人体内在的正常气流失。
扣椎: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这里可能是指敲击或寻找的意思。
大惑:极大的迷惑,指对病情的错误判断。
大经:主要的经络系统。
气贼:指破坏人体正常气的邪气。
夺人正气:剥夺人的正常气。
荣卫散乱:指营养和保卫身体的物质散乱。
真气已失:指人体内在的正常气已经失去。
长命:长寿。
夭殃:短命,灾祸。
合之四时五行:将病情与四季和五行相配合来诊断。
相胜:相互克制。
释邪攻正:驱除邪气,攻击正气。
机道:指针灸的技巧和时机。
发机:发动针灸。
扣椎不发:不发动针灸,即不进行针灸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评注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黄帝此问,表达了对九针九篇之学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对岐伯的学术成就表示敬意。‘九针九篇’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黄帝的‘尽通其意’表明他对这些医学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
这里黄帝提到了中医理论中的‘气’的概念,以及通过调节气的盛衰和左右倾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荣’和‘输’是中医术语,分别指血液和津液,这里黄帝表示他已经明白了如何通过补泻来调节这些液体。
此皆营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黄帝进一步指出,这些调节都是基于营卫之倾移和虚实之所生,而非邪气从外侵入经脉。这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内在平衡而非单纯驱邪的观点。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黄帝提出对邪气在经脉中的表现及其治疗方法的好奇,这体现了中医治疗中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究。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岐伯的回答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认为医学理论必须与天地自然规律相符合。
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这里岐伯将天、地、人三者相提并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岐伯通过比喻,说明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体的经脉和气血。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邪气侵入人体经脉的原因和表现,认为邪气侵入与自然界的风相似,具有不可预测性。
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这里岐伯描述了邪气在经脉中的流动特点,认为其如同波浪般起伏不定,且在脉中缓慢流动。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岐伯指出邪气在寸口和手部的表现,大小变化反映了邪气的强弱。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
岐伯强调邪气在人体中游走不定,无法预测,需要通过观察三部九候来诊断。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岐伯建议在邪气出现时,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其蔓延。
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岐伯介绍了针刺时的呼吸技巧和注意事项,以避免邪气扩散。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这里岐伯描述了泻法针刺的技巧,通过调整针的旋转和呼吸来引导气的变化,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黄帝询问如何处理气血不足的情况。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岐伯回答了黄帝的问题,提出了补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触摸、按揉、弹拨等手法,以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岐伯强调补法针刺时的耐心和专注,认为如同等待贵宾一样重要。
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这里岐伯详细描述了补法针刺时如何引导气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推阖手法来保持气的稳定。
帝曰:候气奈何?
黄帝询问如何观察和判断气的状态。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岐伯解释了邪气在血脉中的状态,认为其如涌波般时起时伏,不稳定。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岐伯建议在邪气来临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阻止其发展,避免使用泻法。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岐伯提出了‘真气’的概念,认为真气是经气的一种,当经气过于虚弱时,邪气无法进入。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岐伯再次强调了在治疗时对邪气的观察和判断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不准确判断,可能会导致真气耗损,邪气再次侵入。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
岐伯建议在邪气到来时再进行针刺治疗,而不是提前干预。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
岐伯指出,如果治疗时机不当,可能会导致血气耗尽,病情加重。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岐伯通过比喻,强调了在治疗时准确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询问补法和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岐伯解释了补泻法的目的是为了攻击邪气,去除过多的血液,恢复真气。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岐伯描述了邪气在体内的状态,以及如何通过针刺来驱除邪气。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岐伯指出,通过针刺可以迅速治疗疾病。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询问在真邪合一时如何观察。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岐伯建议通过观察三部九候的盛虚来调整治疗。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
岐伯进一步指出,要观察身体的左右上下部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定病脏。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
岐伯强调,不了解三部九候,就无法分辨阴阳和天地之间的关系。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岐伯提出了通过观察天地人和中府来调整三部九候的方法。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
岐伯指出,如果不了解三部九候,即使有大的失误也无法纠正,这种情况被称为大惑,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
岐伯批评了错误的诊断和治疗方式,认为这些做法会损害人的正气。
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
岐伯进一步强调了错误治疗对人体的危害,可能会导致正气耗尽,邪气内生,缩短寿命。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岐伯再次强调了三部九候的重要性,指出不了解它们就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治疗。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岐伯指出,如果不了解四时五行与三部九候的结合,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岐伯最后总结道,邪气新来时没有固定位置,需要根据其动向进行相应的治疗,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