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原文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懈堕,喘嗽,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肢懈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泄,不衂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太素》作经),是谓至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译文

黄帝坐在那里,召唤雷公问道:你作为学习医术和读书的人,如果能够广泛阅读各种学问,并且能够理解和比较不同的事物,通晓道理,那么你就告诉我你擅长的方面,比如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以及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的过程,这些都是人生来就有的,治疗时的失误,你必须明白,这样才能够达到十分之十的成功,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会被人怨恨。

雷公说:我背诵了《脉经·上下篇》中的很多内容,虽然有所区别和比较,但还未能完全理解,又怎么能完全明白呢?

黄帝说:你试着解释一下五脏的疾病,六腑的不和谐,针灸的失败,毒药的适宜,汤药的滋味,详细地描述它们的状况,全部告诉我,我倒要问问你不知道的。

雷公说:肝虚、肾虚、脾虚,都会让人体重且感到烦恼,应该使用毒药、针灸、砭石、汤药来治疗,或者已经好了或者还没好,我想听听你的解释。

黄帝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却问一些幼稚的问题?我真正是在问一些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我是在问一些深奥难懂的问题,而你却用《脉经·上下篇》来回答,这是为什么?脾虚浮动得像肺,肾小浮动得像脾,肝急沉散得像肾,这些都是医生经常搞混的,但是只要从容不迫,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至于这三个脏器,土、木、水三者相互关联,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为什么还要问呢!

雷公说:这里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感到气短,有呃逆、嗳气,肚子胀,时常惊恐,不喜欢睡觉,这是哪个脏器出了问题?脉象浮而弦,按下去感觉像石头一样坚硬,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再问一下这三个脏器,是为了了解它们的比较关系。

黄帝说:这就是从容不迫的意思。年纪大的人应该关注腑脏,年纪轻的人应该关注经络,年纪壮的人应该关注脏器。现在你说的都不对,八风和热邪,五脏被消蚀,邪气相互传染。脉象浮而弦,这是肾气不足;沉而像石头一样坚硬,这是肾气内滞;感到气短,这是水道不通,身体和气力都在消耗;咳嗽和烦恼,这是肾气逆行。一个人的气,病只在一个脏器,如果说三个脏器都有病,那就不符合常理了。

雷公说:这里有人四肢无力,喘息咳嗽,出血,我诊断认为是伤了肺,脉象浮大而紧,我不敢治疗。粗心的医生使用砭石,病情反而加重,出血停止后身体反而轻松,这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说:你能够治疗的疾病很多,但你对于这个病例却处理错了。比如大雁飞翔,也会冲上天空。圣人治病,遵循法则,保持适度,类比万物,深入理解,从上到下,何必只局限于经络?现在脉象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已经外绝,离开了胃,而归到了阳明。因为二火不能胜过三水,所以脉象混乱而无常。四肢无力,这是脾精不能运行。喘息咳嗽,这是水气与阳明相合。出血,脉象急促,血液无法运行。如果你认为是伤了肺,那就是你的诊断出现了偏差。不进行类比,这就是知识不明的表现。伤肺的人,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发挥作用,真脏受损,经脉断绝,五脏泄漏,不是鼻衄就是呕吐。这两者不相类似,就像天没有形状,地没有道理,白和黑相差很远。这就是我犯的错误,你既然知道了,所以我没有告诉你,明白地引导你进行类比,这就是所谓的诊断轻巧(《太素》称为经),这就是至高无上的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被尊为华夏文明的奠基人。

燕坐:古代的一种坐姿,表示轻松、不拘束。

雷公:古代传说中的神医,此处指代一位医生。

术诵书者:指那些学习医术和诵读医书的人。

杂学:指各种不同的学问,此处可能指医学以外的其他知识。

比类:比较归类,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道理:事物的规律和原则。

五脏六腑:中医学中指人体的主要器官,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胆:位于肝脏下方,负责储存胆汁。

胃: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初步消化食物。

大小肠: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分别负责吸收和排泄。

脾:位于腹腔左上方,负责消化吸收和血液生成。

胞:指女性生殖器官。

膀胱:位于腹腔底部,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

脑髓:指大脑和脊髓。

涕:鼻涕。

唾:唾液。

哭泣:流泪。

悲哀:悲伤的情绪。

水所从行:水液在人体内的流动。

治之过失:治疗过程中的错误。

十全:指治疗得当,效果完美。

脉经:古代医学著作,记载了脉诊的知识。

上下篇:指《脉经》中的上篇和下篇。

针石:针灸和砭石,古代的治疗方法。

毒药:有毒性的药物,用于治疗疾病。

汤液滋味:指药汤的口味和成分。

败:失败,指治疗方法不当。

砭石:古代的一种医疗工具,用于刺激穴位。

刺灸:针灸的一种,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疗疾病。

从容:从容不迫,指处理事情时态度镇定、不慌不忙。

八风:中医学中指引起疾病的八种风邪。

菀热:郁积的热气。

消烁:消瘦,指身体消瘦。

传邪:疾病传播的邪气。

真脏:真正的脏器,指五脏。

坏决:脏器功能衰竭。

经气:经络中的气。

旁绝:经络不通。

漏泄:脏器功能失常。

衂:鼻出血。

呕:呕吐。

狂:狂妄,指治疗方法错误。

引比类:引用比较,指通过比较来类比。

诊轻:轻率的诊断。

至道:最高的道理,指最正确的治疗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评注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此段文字展现了黄帝对医学知识的重视,他要求雷公不仅要阅读医书,还要广泛涉猎杂学,理解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全面地掌握医学知识。黄帝强调的‘十全’和‘为世所怨’是对医者医术高低的评价标准,体现了古代医学的严谨性和对医者道德的要求。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雷公的回答表明他虽然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但仍然觉得自己未能全面掌握医学知识。这反映了古代医学知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以做到‘十全’。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黄帝进一步要求雷公具体阐述五脏的病变、六腑的不和、针灸的失败、药物的适宜性以及汤液的口味等方面,这体现了黄帝对医学细节的关注,以及对雷公医学知识的考验。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雷公的回答显示了他对肝、肾、脾三脏病变的理解,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病因和治疗的探索。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黄帝对雷公的回答进行了批评,指出他虽然博学,但未能深入理解医学的精髓。黄帝强调了对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雷公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病例,并询问黄帝这是哪个脏腑的病变。这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实践性和对病例分析的重视。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黄帝对雷公的病例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诊断错误的原因,并给出了正确的诊断。这体现了黄帝对医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临床经验的丰富。

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黄帝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医学原则,即疾病通常只涉及一个脏腑,而不是多个脏腑同时受累。这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懈堕,喘嗽,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

雷公提出了另一个病例,并表达了自己对治疗的犹豫。这反映了古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谨慎态度。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黄帝对雷公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批评,指出他未能遵循医学原则。黄帝强调,圣人在治病时应该遵循法则,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固守成规。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黄帝对病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脉象的变化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这体现了黄帝对医学理论的深刻理解。

四肢懈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

黄帝进一步分析了病例的症状,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这反映了黄帝对医学诊断的精确性和对病例分析的深入。

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黄帝对雷公的诊断进行了批评,指出他未能正确地运用医学知识。黄帝强调,正确的诊断需要灵活运用类比的方法。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泄,不衂则呕。

黄帝对伤肺的病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体现了黄帝对医学理论的深刻理解。

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黄帝通过对比,强调了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以及医学诊断的复杂性。

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太素》作经),是谓至道也。

黄帝总结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正确的诊断方法应该是灵活运用类比,并强调这种方法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