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䐃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皮肤有分部,血脉有经络,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它们所生的病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它们的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以及疾病的起始和终结,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想要知道皮肤的分部是以经脉为依据的,所有的经络都是如此。
阳明经的阳分,称为害蜚。上下相同,观察其部位中是否有浮络,都是阳明经的络脉。络脉颜色多青则疼痛,多黑则麻木,黄赤则发热,多白则寒冷,五种颜色都出现,则是寒热交杂。络脉旺盛则进入经脉,阳经主外,阴经主内。
少阳经的阳分,称为枢持。上下相同,观察其部位中是否有浮络,都是少阳经的络脉。络脉旺盛则进入经脉,所以少阳经在阳分主内,在阴分主出,以渗透到内部。所有的经络都是这样。
太阳经的阳分,称为关枢。上下相同,观察其部位中是否有浮络,都是太阳经的络脉。络脉旺盛则进入经脉。
少阴经的阴分,称为枢儒。上下相同,观察其部位中是否有浮络,都是少阴经的络脉。络脉旺盛则进入经脉。它们进入经脉时,从阳分注入经脉;它们外出时,从阴分注入骨骼。
心主之阴,称为害肩。上下相同,观察其部位中是否有浮络,都是心主之络脉。络脉旺盛则进入经脉。
太阴之阴,称为关蛰。上下相同,观察其部位中是否有浮络,都是太阴之络脉。络脉旺盛则进入经脉。
总共有十二经络脉,都是皮肤的分部。因此,所有的疾病在开始时,必定先从皮肤和毛发开始。邪气侵入后,腠理就会张开,张开则邪气进入络脉,留在那里不去,传入经脉,留在那里不去,传入脏腑,最终停留在肠胃。
邪气最初侵入皮肤时,会让人感到毛发竖起,腠理张开,当邪气进入络脉时,络脉就会变得旺盛,颜色也会变化;当邪气进入经脉时,会因为身体虚弱而感到凹陷。如果邪气留在筋骨之间,寒气多则筋会挛缩,骨会疼痛;热气多则筋会松弛,骨会消瘦,肌肉会萎缩,毛发会干枯。
黄帝说:先生所说的皮肤的十二分部,它们所生的病都是什么样的?
岐伯说:皮肤是经脉的分部。邪气侵入皮肤后,腠理就会张开,张开则邪气进入络脉,络脉充满则注入经脉,经脉充满则进入脏腑。因此,皮肤有分部,如果不与邪气相合,就不会产生大病。
黄帝说:讲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人。
皮有分部:指人体皮肤的不同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脉有经纪:脉,指血脉;经纪,指脉络的连接和分布。这里指的是血脉的分布和连接方式。
筋有结络:筋,指肌肉中的筋膜;结络,指筋膜的连接点。这里指的是筋膜的连接点和分布。
骨有度量:度量,指骨骼的大小和形状。这里指的是骨骼的结构和尺寸。
所生病各异:指不同的器官或组织部位可能会发生不同的疾病。
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分别不同的部位,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位置(左右上下),以及阴阳属性,来诊断疾病的起始和终结。
阳明之阳:阳明,中医术语,指胃和大肠的功能,阳,指阳性的、外向的。
少阳之阳:少阳,中医术语,指胆和三焦的功能,阳,指阳性的、外向的。
太阳之阳:太阳,中医术语,指膀胱和肾的功能,阳,指阳性的、外向的。
少阴之阴:少阴,中医术语,指心肾的功能,阴,指阴性的、内向的。
心主之阴:心主,中医术语,指心脏的功能,阴,指阴性的、内向的。
太阴之阴:太阴,中医术语,指脾和肺的功能,阴,指阴性的、内向的。
络盛则入客于经:络脉充满,邪气就会侵入经脉。
阳主外,阴主内:阳性的东西倾向于外部,阴性的东西倾向于内部。
枢持:枢,指关键;持,指控制。这里指的是少阳的功能,控制着人体的某些关键部位。
关枢:关,指关口;枢,指关键。这里指的是太阳的功能,类似于一个关口。
枢儒:枢,指关键;儒,指柔弱。这里指的是少阴的功能,柔弱而关键。
害蜚:害,指伤害;蜚,指飞动。这里指的是阳明之阳的功能,有伤害和飞动的特点。
害肩:害,指伤害;肩,指肩膀。这里指的是心主之阴的功能,有伤害肩膀的特点。
关蛰:关,指关口;蛰,指冬眠。这里指的是太阴之阴的功能,类似于一个关口,有冬眠的特点。
腠理:腠,指皮肤纹理;理,指纹理。这里指的是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纹理。
邪中之则腠理开:邪气侵袭时,皮肤纹理会张开。
入客于络脉:邪气侵入到脉络中。
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气从脉络传入经脉,停留在那里不离开,再传入脏腑,最终停留在肠胃中。
泝然起毫毛:泝然,指突然;毫毛,指汗毛。这里形容邪气侵入时,汗毛突然竖起。
感虚乃陷下:感虚,指感到虚弱;陷下,指下陷。这里指邪气侵入时,身体感到虚弱并下陷。
筋挛骨痛:筋挛,指筋膜紧张;骨痛,指骨头疼痛。这里指筋膜紧张和骨头疼痛。
筋弛骨消,肉烁䐃破,毛直而败:筋弛,指筋膜松弛;骨消,指骨头消瘦;肉烁,指肌肉消瘦;䐃破,指皮肤破裂;毛直而败,指毛发直立并枯败。这里形容邪气侵入导致的身体变化。
皮之十二部:指皮肤上的十二经络脉。
邪客于皮:邪气侵袭皮肤。
不与而生大病也:如果不及时处理,邪气会进一步发展,导致严重的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评注
黄帝的提问,首先从人体的结构入手,提出了皮、脉、筋、骨等不同部位及其所对应的病理变化。这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和细致观察,同时也反映了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局部症状结合的诊断方法。
岐伯的回答,详细地解释了如何通过观察皮部的络脉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他提到‘阳明之阳’、‘少阳之阳’、‘太阳之阳’等,这些名称反映了中医学中阴阳五行的理论,即通过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岐伯进一步说明了不同经络的络脉盛衰与疾病的关系,如‘络盛则入客于经’,‘络盛则入客于经’等,这表明了中医学中经络学说的核心思想,即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在描述络脉的颜色变化时,岐伯提到了青、黑、黄、赤、白五种颜色,这些颜色与中医学中的五行理论相联系,通过颜色的变化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如‘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这种诊断方法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岐伯还提到了邪气入侵人体的过程,从皮毛开始,逐渐深入到络脉、经脉、腑脏,最终影响筋骨。这个过程反映了中医学中邪气入侵的病理机制,以及疾病发展的规律。
黄帝询问皮部的十二经络脉的疾病表现,岐伯的回答强调了皮部作为脉之部的地位,以及邪气入侵皮部后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这进一步强调了中医学中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
最后,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赞赏,这表明了古代医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相互尊重,也反映了中医学作为一门成熟医学体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