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甲乙经》作急),逢热则纵。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译文

黄帝问道:痹病是如何产生的?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种气候混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痹病。其中,风气占优势的是行痹,寒气占优势的是痛痹,湿气占优势的是着痹。

黄帝说:那五种不同的痹病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冬天遇到这种气候的是骨痹,春天遇到的是筋痹,夏天遇到的是脉痹,阴历五月遇到的是肌痹,秋天遇到的是皮痹。

黄帝说:痹病进入五脏六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岐伯说:五脏都有相应的器官,病久不愈的,就会进入相应的器官。所以骨痹久治不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就会进入肾脏;筋痹久治不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就会进入肝脏;脉痹久治不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就会进入心脏;肌痹久治不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就会进入脾脏;皮痹久治不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就会进入肺脏。所谓痹病,都是因为在其相应的季节,反复受到风寒湿气的侵袭。

所有痹病侵袭五脏的情况:肺痹会导致胸闷、喘息和呕吐;心痹会导致血脉不通,心烦时心下会鼓动,突然上气而喘,喉咙干渴容易打嗝,逆气上升时感到恐惧;肝痹会导致夜间惊恐,多饮,小便频繁,感觉像怀抱着东西;肾痹会导致腹胀,臀部代替脚跟,脊背代替头部;脾痹会导致四肢无力,咳嗽呕吐痰液,喉咙阻塞。

肠痹会导致频繁饮水却无法排出,中气喘息,时常发生腹泻。胞痹会导致小腹膀胱处按压时有疼痛,像用热水浇灌一样,小便涩滞,鼻子流出清涕。

阴气,安静时神志会收藏,躁动时就会消散。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损。

邪气引起的喘息,痹病会聚集在肺部;邪气引起的忧思,痹病会聚集在心脏;邪气引起的遗尿,痹病会聚集在肾脏;邪气引起的乏力,痹病会聚集在肝脏;邪气引起的肌肉萎缩,痹病会聚集在脾脏。各种痹病久治不愈,也会向内侵袭。风气占优势的痹病,患者容易治愈。

黄帝说:痹病有时会导致死亡,有时疼痛持续时间长,有时容易治愈,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痹病进入内脏会导致死亡,留在筋骨之间会导致疼痛时间长,留在皮肤之间则容易治愈。

黄帝说:痹病侵袭六腑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也是由于饮食、居住环境等原因导致的,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六腑也有相应的穴位,风寒湿气侵袭这些穴位,饮食与之相应,沿着穴位进入,各自停留在相应的脏腑。

黄帝说:那用针灸治疗应该怎么办?

岐伯说:五脏有穴位,六腑有合穴,按照脉络的分布,各有相应的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疾病就会痊愈。

黄帝说:营卫之气,也会导致痹病吗?

岐伯说:营气是水谷的精华,调和于五脏,分布到六腑,才能进入血脉。所以营气沿着血脉上下循环,贯穿五脏,联络六腑。卫气是水谷的强劲之气,它的气息急速滑利,不能进入血脉。所以卫气沿着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蒸于膜中,散布于胸腹。逆着卫气的运行就会生病,顺着卫气的运行就会痊愈,不与风寒湿气结合,所以不会形成痹病。

黄帝说:好。痹病有时会疼痛,有时不疼痛,有时感觉麻木,有时感觉寒冷,有时感觉发热,有时感觉干燥,有时感觉潮湿,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疼痛是因为寒气多,有寒气所以疼痛。那些不疼痛或不麻木的,是因为病久深入,营卫运行不畅,经络时断时续,所以不通;皮肤得不到滋养,所以感觉麻木。那些感觉寒冷的,是因为阳气少,阴气多,与病气相合,所以感觉寒冷。那些感觉热的,是因为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过阴气,阳气被阴气阻挡,所以感觉痹热。那些多汗而身体湿润的,是因为遇到了大湿气。阳气少,阴气盛,两种气相互感应,所以出汗而身体湿润。

黄帝说:那痹病不疼痛的原因是什么呢?

岐伯说:痹病在骨上会感到沉重,在脉上血液会凝固不流动,在筋上会弯曲不能伸展,在肉上会感觉麻木,在皮肤上会感到寒冷。所以具有这五种症状,就不会感到疼痛。所有痹病的共同特点,遇到寒冷就会收缩,遇到热就会舒展。

黄帝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岐伯:古代中国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相传为《黄帝内经》的主要作者。

痹:中医学中指因外邪侵袭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等症状。

风寒湿三气:中医学认为,痹证的成因与风寒湿三种外邪有关。

行痹:痹证的一种,以游走性疼痛为特点。

痛痹:痹证的一种,以疼痛剧烈为特点。

着痹:痹证的一种,以沉重、不移的疼痛为特点。

骨痹:痹证的一种,以骨骼疼痛为特点。

筋痹:痹证的一种,以筋脉疼痛为特点。

脉痹:痹证的一种,以血脉不通为特点。

肌痹:痹证的一种,以肌肉疼痛为特点。

皮痹:痹证的一种,以皮肤疼痛为特点。

五脏六腑: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荣卫之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营气和卫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俞:中医学中的穴位,指人体上的特定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合:中医学中的穴位,指人体上的特定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飧泄:中医学中的病名,指腹泻伴有食物不消化等症状。

胞痹:中医学中的病名,指膀胱和胞宫的疾病。

阴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阴寒之气。

阳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阳热之气。

淫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邪气或病气。

瘳: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疾病的好转或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评注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这句话开篇便点明了主题,黄帝对痹病的成因产生了疑问,引出了下文岐伯的回答。‘痹’在中医中指的是一种因外邪侵袭导致的疾病,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对医学知识的探索和对疾病成因的探究。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岐伯的回答揭示了痹病的成因,即风寒湿三种邪气共同侵袭人体,导致痹病的发生。这里的‘三气’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的认识,即外邪侵袭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岐伯进一步解释了不同邪气侵袭导致的痹病类型,行痹、痛痹、着痹分别对应风气、寒气、湿气的侵袭,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岐伯根据季节的变化,对痹病的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与季节关系的认识。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岐伯指出,痹病久治不愈,会内舍于五脏,导致五脏功能受损。这里的‘合’指的是五脏与外邪相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岐伯强调,痹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条件的认识。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岐伯详细描述了不同脏腑痹病的症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岐伯指出,阴气在人体中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若阴气不足,则会导致疾病。同时,饮食不当也会损伤肠胃。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岐伯进一步阐述了不同邪气侵袭导致的痹病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方向。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岐伯强调,痹病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加重,风气胜的痹病相对容易治愈。

‘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岐伯指出,痹病若侵入脏腑,则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若停留在筋骨间,则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若停留在皮肤间,则容易治愈。

‘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岐伯指出,六腑的病变与饮食、居住环境有关,治疗时应针对病因。

‘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岐伯强调,治疗痹病应遵循中医经络理论,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回答了黄帝的疑问,指出荣卫之气若逆乱,也会导致痹病。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岐伯详细阐述了荣卫之气的生理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岐伯指出,荣卫之气若逆乱,会导致疾病;若顺应荣卫之气,则疾病可愈。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黄帝继续提问,岐伯回答了不同痹病症状的成因。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岐伯解释了痹病疼痛和不疼痛的原因,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岐伯进一步解释了痹病寒热症状的成因。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岐伯解释了痹病多汗湿润的原因。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岐伯指出,痹病若出现在骨、脉、筋、肉、皮等部位,则可能不表现为疼痛。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甲乙经》作急),逢热则纵。’岐伯指出,痹病症状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帝曰:善。’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满意,体现了黄帝对医学知识的尊重和对岐伯医术的认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