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原文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甲乙经》、《太素》作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为‘后饭’)。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
《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
《金匮》者,决死生也。
《揆度》者,切度之也。
《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
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译文
黄帝问道:人如果患有胃脘痈病,诊断时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观察胃的脉象,胃脉应该是沉细的,沉细说明气逆,气逆的话,人迎脉就会特别旺盛,旺盛到极点就会产生热。人迎脉就是胃脉,如果胃脉逆而旺盛,那么热就会聚集在胃口而不散,所以胃脘就会形成痈肿。
黄帝说:好。有的人在睡觉时感到不安宁,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是因为内脏受到了伤害,或者精气有所寄托时才会感到安宁,所以人们不能忽视他们的疾病。
黄帝说:人为什么不能平躺睡觉?
岐伯说:肺是内脏的覆盖物,肺气旺盛则脉象大,脉象大就意味着不能平躺睡觉,这个道理在《奇恒阴阳》中有论述。
黄帝说:有病厥症的人,诊脉时右脉沉紧,左脉浮迟,那么疾病的主要所在在哪里?
岐伯说:冬天诊脉时,右脉确实应该是沉紧的,这是符合四季变化的。左脉浮迟,这是违背了四季变化的规律。左脉主病在肾,但与肺有关,应当表现为腰痛。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少阴脉贯通肾脏并联络肺脏,现在由于肺脉的变化,肾脏受到了影响,所以肾脏会表现为腰痛。
黄帝说:好。有病颈痈的人,有人用石针治疗,有人用针灸治疗,都治好了,那么真正的治疗方法在哪里?
岐伯说:这是同病异治的情况。对于痈肿的气聚,应当用针灸来开通并去除。对于气盛血聚的情况,应当用石针来泻下。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治。
黄帝说:有病怒狂的人,这种病是从哪里来的?
岐伯说:是从阳来的。
黄帝说:阳气为什么会导致人狂躁?
岐伯说:阳气因为突然受挫而难以决断,所以容易发怒,这种病称为阳厥。
黄帝说:怎么知道这是阳厥呢?
岐伯说:阳明脉通常是活动的,巨阳和少阳脉不活动,不活动却要活动,这是大病的征兆。
黄帝说:治疗这种病怎么办?
岐伯说:减少饮食就会好。因为食物进入体内,会滋养阳气,所以减少饮食就会停止病痛。让他们服用生铁洛制成的饮料。生铁洛能迅速下气。
黄帝说:好。有病的人身体发热,精神不振,出汗像洗澡一样,怕风,气短,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种病叫酒风。
黄帝说:怎么治疗?
岐伯说:用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混合后,用三指撮成小份,作为饭后服用。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是讲气与天的相通,《下经》是讲疾病的变迁,《金匮》是决定生死,《揆度》是切脉求诊,《奇恒》是讲奇特的疾病。所谓奇,是指奇特的疾病不会因为四季变化而死亡。恒,是指普通的疾病会随着四季变化而死亡。所谓揆,是指方切求之,即切脉求诊。度,是指找到病处,用四季的变化来衡量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注解
胃脘痈:胃脘痈指的是胃部发生的痈肿,即胃部发炎化脓的病症。在古代医学中,胃脘痈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与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胃脉:胃脉是指与胃相关的经脉,主要是手太阴肺经和足阳明胃经。在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胃脉的脉象可以判断胃部的健康状况。
人迎:人迎是指颈动脉搏动,在中医诊断中,人迎的脉象可以反映胃部的状况。人迎脉盛通常表示胃热。
藏:藏,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在中医理论中,藏代表人体内部的器官和功能。
精:精,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生殖之精和精气,后者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肺:肺,是五脏之一,主管呼吸和气的交换,同时与情绪、皮肤等有密切关系。
奇恒阴阳:奇恒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疾病发生时的异常变化。
肾:肾,是五脏之一,主管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功能。
少阴脉:少阴脉是指少阴经的脉象,主要与肾脏的功能有关。
颈痈:颈痈是指颈部发生的痈肿,与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
同名异等:同名异等是指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个体或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不同症状。
阳厥:阳厥是指因阳气过盛导致的厥逆症状,表现为身体发热、情绪激动等。
阳明:阳明是指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与消化、吸收等功能有关。
巨阳少阳:巨阳少阳是指太阳经和少阳经,太阳经主管表证,少阳经主管半表半里证。
泽泻:泽泻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泄热的作用。
术:术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利水、温中散寒的作用。
麋衔:麋衔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上经》:《上经》是古代医学著作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人体气机的运行与天时的关系。
《下经》:《下经》是古代医学著作的一部分,主要讲述疾病的症状和变化。
《金匮》:《金匮》是古代医学著作的一部分,主要讲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揆度》:《揆度》是古代医学著作的一部分,主要讲述如何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
《奇恒》:《奇恒》是古代医学著作的一部分,主要讲述奇特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评注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此句开篇即提出问题,黄帝作为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询问关于胃脘痈的诊断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和对疾病诊断的重视。‘胃脘痈’一语,指明了病症的部位和性质,为后文岐伯的回答奠定了基础。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岐伯的回答详细阐述了胃脘痈的诊断方法。‘诊此者当候胃脉’指出诊断时应关注胃脉的脉象。‘沉细’、‘气逆’、‘人迎甚盛’等术语,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细致入微,强调了对脉象变化的观察。‘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则揭示了胃脘痈的病理机制,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进一步提问,关注人的睡眠问题。这一问体现了黄帝对医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关注。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岐伯的回答从中医的角度解释了睡眠不安的原因,认为与内脏损伤和精气寄托有关。‘藏有所伤’、‘精有所之寄’等概念,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黄帝继续提问,关注人的睡眠姿势问题。这一问进一步揭示了黄帝对医学问题的探究精神。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岐伯的回答从肺脏的功能和脉象变化解释了睡眠姿势的问题,指出肺气盛导致脉大,进而影响睡眠姿势。‘论在《奇恒阴阳》中’则表明这一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黄帝提出关于厥证的诊断问题,关注左右脉象的变化。这一问体现了黄帝对厥证的深入研究和诊断方法的探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岐伯的回答从四时变化和脏腑关系解释了厥证的诊断方法,指出冬诊右脉沉紧符合四时变化,而左脉浮迟则与四时相悖,病主在肾,与肺有关,可能导致腰痛。
帝曰:何以言之?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疑问,希望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岐伯从少阴脉的经络关系解释了厥证的病理机制,指出少阴脉贯肾络肺,肺脉异常会导致肾的病变,进而引起腰痛。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黄帝对颈痈的治疗方法表示赞同,并进一步提问,探讨颈痈的真正原因。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岐伯的回答指出颈痈的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同名异等’、‘同病异治’等概念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黄帝提出关于怒狂病的来源问题,关注其病因。
岐伯曰:生于阳也。
岐伯的回答指出怒狂病的病因为阳邪,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疑问,希望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岐伯从阳气的性质和病理变化解释了怒狂病的成因,指出阳气暴折导致难以决断,进而引发怒狂,病名为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疑问,希望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岐伯从阳明、巨阳、少阳等经络的脉象变化解释了阳厥的诊断方法,指出阳明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则为大疾,这是阳厥的征候。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询问治疗阳厥的方法。
岐伯曰:夺(《甲乙经》、《太素》作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为“后饭”)。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岐伯的回答提出了治疗阳厥的方法,包括减少饮食和服用生铁洛为饮。‘夺其食’、‘下气疾’等概念体现了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黄帝提出关于身热解堕等症状的诊断问题,关注其病因。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岐伯的回答指出这些症状的病名为酒风,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命名的特点。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询问治疗酒风的方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岐伯的回答提出了治疗酒风的方法,包括使用泽泻、术等药材。‘后饭’等术语体现了中医的治疗方法。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深之细’、‘聚者坚也,博者大也’等概念,体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细致入微。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此句总结了《黄帝内经》中不同篇章的内容和特点,体现了中医学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奇’和‘恒’的概念,指出奇病和常病的不同之处。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岐伯最后解释了‘揆’和‘度’的概念,强调了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对脉理和病处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