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其见深者,必齐(剂的通假字)主治,二十一日已。

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上为逆,下为从。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易,重阳死,重阴死。

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

孤为逆,虚为从。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

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

论要毕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和《奇恒》,它们所指的内容不同,我们该如何使用它们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用来衡量疾病的深浅的。《奇恒》则是描述一些奇特病症的。请允许我讲述一些基本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这些道理都是一致的。精神的变化不可逆转,如果逆转了,就失去了机会。这些基本道理的关键,是微妙而接近的,我将它们写在玉板上,称之为《玉机》。

面部颜色的变化,上下左右各有其重点。颜色浅的,用汤液治疗,十天就能痊愈。颜色深的,必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才能痊愈。颜色非常深,用酒剂治疗,一百天就能痊愈;如果面色枯槁,皮肤脱落,那就无法治疗,一百天后就会死亡。脉象短促,气息断绝,就会死亡;如果是温病虚弱到极点,也会死亡。

面部颜色的变化,上下左右各有其重点。上面出现颜色变化是逆的,下面出现是顺的。女性右侧逆,左侧顺;男性左侧逆,右侧顺。如果是重阳(阴阳两极都过重)或重阴(阴阳两极都过轻)的情况,就会死亡。如果阴阳反常,治疗的关键在于平衡和夺取,《奇恒》和《揆度》都是这样的情况。

脉象搏动不畅,肢体麻木,这是寒热交替的结果,脉象孤立说明气要消散,虚泄则说明血要流失。孤立的情况是逆的,虚泄的情况是顺的。

实施《奇恒》的方法,从太阴开始。如果逆着正常的五行相生相克顺序去做,就会导致死亡;如果顺着正常的顺序去做,就会存活。八风四时的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如果逆行一次,就无法再数了。讨论到这里就结束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传说中的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人。

《揆度》:古代医学著作中的一种,指度量疾病深浅的方法。

《奇恒》:古代医学著作中的一种,指描述奇特病症的医学理论。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尊为中医学的四大圣人之首,与黄帝并称。

度病之浅深:指对疾病的轻重程度进行评估。

奇病:指那些不常见、症状特殊的疾病。

神转不回:指疾病的转归不会逆转,一旦逆转则难以恢复。

机:指疾病的关键时刻或转折点。

至数:指医学中的一些基本数值或规律。

《五色》:古代医学中用来观察和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判断病情。

脉变:指脉象的变化,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汤液:古代中医中的一种药物形式,通常指汤剂。

齐: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药物形式,通常指丸剂。

醪酒: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药物形式,通常指含有药物的酒。

色夭面脱:指面色苍白,形容病情危重。

脉短气绝死:指脉搏微弱,气息断绝,是死亡的表现。

病温虚甚死:指病态发热,虚弱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易:指变化,此处可能指疾病的转化。

重阳死,重阴死:指疾病发展到极端,无论是过于阳盛还是过于阴盛都可能导致死亡。

阴阳反作:指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权衡相夺:指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病情的阴阳失衡情况,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搏脉:指脉象的跳动,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痹躄:指肢体麻木,行动不便。

寒热之交:指寒热交替出现的症状。

脉孤:指脉象孤立,无其他脉象与之相合。

消气:指气机不畅,导致疾病。

虚泄:指气血虚弱,导致出血。

太阴:中医五行学说中的方位之一,代表北方,与冬季、水相联系。

八风:指八方之风,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关。

四时之胜:指四季的气候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逆行:指治疗方法与疾病发展规律相悖。

从:指治疗方法与疾病发展规律相合。

论要毕矣:指讨论到此结束,是总结性的话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评注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此句开篇便点明了黄帝对《揆度》和《奇恒》两部经典的不同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它们的问题。黄帝作为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对医学有着深刻的兴趣和追求,此处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其对医学理论的探究精神。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岐伯的回答简洁明了,分别解释了《揆度》和《奇恒》的含义。《揆度》是衡量疾病深浅的方法,而《奇恒》则是描述奇特的疾病。这里的‘度’和‘言’都体现了古人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对语言表达的精准。

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医学的核心,即‘道’。他认为,要理解疾病的本质,需要掌握《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医学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核心在于‘一’,即对疾病本质的统一认识。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岐伯强调了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时机把握。‘神转’指的是疾病的转变,‘不回’意味着一旦错过时机,疾病就无法逆转。这体现了古人对疾病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岐伯提出了‘至数’的概念,即医学中的最高法则。他认为,这些法则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才能被著录在玉版上,形成《玉机》这部医学经典。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来判断病情。他认为,面色上下左右的变化各有其要领,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岐伯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他认为,病情轻微者可使用汤液治疗,病情较重者需使用药剂,病情严重者则需使用酒剂。这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岐伯提出了两种可能导致死亡的病情,即脉短和病温虚甚。这反映了古人对生命体征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关注。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岐伯继续阐述面色诊断的原则,指出上下、左右的不同含义,以及男女在面色诊断上的差异。这体现了古人对性别差异在医学诊断中的认识。

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岐伯提出了阴阳平衡的医学理论,认为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权衡阴阳的得失。这体现了古人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岐伯通过脉象的变化来诊断疾病,认为脉象的异常可以反映疾病的寒热性质。他提出了脉象孤虚、消气、夺血等概念,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岐伯提出了《奇恒》法的运用原则,即从太阴开始,遵循顺逆原则。他认为,逆行会导致死亡,而从行则能挽救生命。

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岐伯总结了八风四时对疾病的影响,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他认为,一旦逆行,就无法挽回,因此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