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甲乙经》《太素》等并作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太素》作腑)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译文
黄帝问道:现在那些患热病的人,都是属于伤寒这一类疾病,有的痊愈有的死亡,那些死亡的都是在六七天之内,而那些痊愈的都是在十天以上,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巨阳,是所有阳经的总称。它的脉与风府相连,所以它是所有阳经的主气。人受到寒邪的伤害,就会得热病,虽然热势很重但不会死亡,如果同时受到寒邪和热邪的伤害而生病的人,必然无法避免死亡。
黄帝说:我想听听具体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的第一天,巨阳经受到侵袭,所以会出现头痛和腰脊僵硬。第二天,阳明经受到侵袭,阳明经主管肌肉,它的脉通过鼻子,连接到眼睛,所以会出现身体发热、眼睛疼痛和鼻子干燥,无法入睡。第三天,少阳经受到侵袭,少阳经主管胆(在《甲乙经》和《太素》中作骨),它的脉沿着胁肋,连接到耳朵,所以会出现胸胁疼痛和耳聋。三阳经的经络都受到了疾病的侵袭,但还没有侵入内脏(在《太素》中作腑),所以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
第四天,太阴经受到侵袭,太阴经的脉分布在胃中,连接到喉咙,所以会出现腹部胀满和喉咙干燥。第五天,少阴经受到侵袭,少阴经的脉穿过肾脏,连接到肺部,与舌根相连,所以会出现口干舌燥和口渴。第六天,厥阴经受到侵袭,厥阴经的脉沿着阴器,连接到肝脏,所以会出现烦躁、腹部胀满和阴囊收缩。
三阴三阳和五脏六腑都受到了疾病的侵袭,气血运行不畅,五脏不通,就会导致死亡。
那些没有同时受到寒邪侵袭的人:第七天,巨阳经的病势减弱,头痛减轻;第八天,阳明经的病势减弱,身体发热减轻;第九天,少阳经的病势减弱,耳聋有所好转;第十天,太阴经的病势减弱,腹部胀满减轻,食欲恢复;第十一天,少阴经的病势减弱,口渴停止,舌干好转,开始打喷嚏;第十二天,厥阴经的病势减弱,阴囊松弛,小腹部轻微下坠,体内的邪气都消散了,疾病就痊愈了。
黄帝问:治疗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治疗的方法是疏通各个内脏的脉道,疾病就会逐渐减轻。那些在三天内发病的,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那些超过三天的,可以通过泻下法来治疗。
黄帝问:热病痊愈后,有时会留下后遗症,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所有留下后遗症的,都是因为热势很重而强行进食,所以才会留下后遗症。像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疾病已经减轻,但热邪还藏在体内,因为谷气相互冲突,两股热气相合,所以才会留下后遗症。
黄帝问:治疗后遗症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观察其虚实,调整其逆从,就可以使后遗症消失。
黄帝问:患热病时应该禁止什么?
岐伯说:热病稍微好转后,吃肉就会复发,吃得过多就会留下后遗症,这就是应该禁止的。
黄帝问:那些同时受到寒邪侵袭的病人,他们的脉象和疾病症状是怎样的?
岐伯说:同时受到寒邪侵袭的病人:第一天,巨阳经和少阴经同时受到侵袭,会出现头痛、口干和烦躁;第二天,阳明经和太阴经同时受到侵袭,会出现腹部胀满、身体发热、不想进食和胡言乱语;第三天,少阳经和厥阴经同时受到侵袭,会出现耳聋、阴囊收缩、昏厥、水浆不进、失去意识,六天后死亡。
黄帝问:五脏已经受到伤害,六腑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天后就会死亡,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的主导,它的气血旺盛,所以会失去意识。三天后,它的气血耗尽,所以就会死亡。
凡是患伤寒病变成温病的,如果在夏至之前发病,就是温病;如果在夏至之后发病,就是暑病。暑病应该让汗液和热气都排出体外,不要阻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是《黄帝内经》的主要作者之一。
伤寒:中医学中的一种外感病,以寒邪侵袭人体为主要病因。
巨阳: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指太阳经,为诸阳经之主。
风府:中医学中的穴位,位于颈部,是风邪侵袭人体的主要通道。
阳明: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指阳明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相关。
少阳: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指少阳经,主要与胆经相关。
太阴: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指太阴经,主要与脾经相关。
少阴: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指少阴经,主要与心肾相关。
厥阴: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指厥阴经,主要与肝经相关。
荣卫: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营气和卫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五脏: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
六腑: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人体消化、吸收、排泄的重要器官。
汗: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发汗来排除病邪。
泄: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泄泻来排除病邪。
谷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食物的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禁: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在治疗疾病时应该避免的行为或食物。
温:中医学中的概念,指温病,是夏季常见的一种外感病。
暑:中医学中的概念,指暑病,是夏季常见的一种外感病,以暑邪侵袭人体为主要病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评注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这段文字开篇便提出了一个问题,黄帝询问关于热病(伤寒)的治愈与死亡时间差异的原因。这里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机理的探究精神,以及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思考。黄帝的提问,也反映了当时医学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困惑和需求。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岐伯的回答中,首先解释了“巨阳”的概念,将其定位为诸阳之属,并指出其脉与风府相连,成为诸阳的主气。这里的“巨阳”指的是太阳经,太阳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与风府(风池穴)相连,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经络和气血运行的理解。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寒邪入侵人体后,会导致发热的症状,但只要不是同时感受两次寒邪,一般不会导致死亡。这里强调了寒邪入侵的次数与死亡风险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把握。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岐伯接着描述了伤寒病的病程,指出第一天太阳经受邪,导致头痛、腰脊强等症状。这里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症状与经络关系的认识,即头痛、腰脊强等症状与太阳经受邪有关。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经受邪时,表现为腹满、嗌干等症状。这里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脏腑经络与症状之间关系的认识,即腹满、嗌干等症状与太阴经受邪有关。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岐伯对不两感于寒的伤寒病病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巨阳经到厥阴经,依次阐述了各个阶段的症状和恢复情况。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致观察和总结。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
黄帝询问治疗方法,岐伯回答道,治疗应通调各个脏腑的脉象,使病情逐渐好转。这里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即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帝曰:病热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黄帝询问病愈后为何会出现后遗症,岐伯回答道,这是因为病热期间过度饮食,导致热邪未能完全消除,从而留下后遗症。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后遗症成因的认识。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黄帝询问两感于寒的病情表现,岐伯回答道,两感于寒的病情会依次表现为巨阳与少阴俱病、阳明与太阴俱病、少阳与厥阴俱病,病情严重者会在六日内死亡。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预后评估。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黄帝询问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的情况下,为何会在三日后死亡,岐伯回答道,这是因为阳明经血气旺盛,导致不知人事,三日之后气血耗尽,故而死亡。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原因的认识。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最后,岐伯对伤寒转化为温病和暑病的情形进行了说明,指出夏至前后的疾病特点,并强调治疗时应注意发汗,以排出邪气。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转化和治疗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