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译文

黄帝问道:制作五谷汤液和醪醴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必须使用稻米,用稻柴来煮,稻米要完整,稻柴要坚实。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这样的做法顺应了天地之和,高低适宜,所以稻米能够完整,稻柴能够坚实:砍伐和采集的时间得当,所以能够达到坚实。

黄帝说:上古的圣人制作汤液和醪醴,为什么制作了却不使用呢?

岐伯说:自古以来,圣人制作汤液和醪醴,是为了预防疾病!上古时期制作汤液,是为了预防而不是服用。到了中古时期,道德稍微衰落,邪气时常侵袭,服用这些汤液可以完全避免疾病。

黄帝说:现在的人不必服用这些汤液,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现在的人,必须使用药物来攻治体内,使用石针艾草来治疗体表。

黄帝说:如果身体衰弱,血液枯竭,而治疗效果不佳,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精神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黄帝说:什么叫做精神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

岐伯说:针石疗法就是。如果精神不振,意志不坚定,那么疾病就无法治愈。现在精神衰败,神志离开,营卫之气无法恢复。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贪欲无止境,忧患不断,精气衰败,营卫之气耗尽,所以神志离开,疾病无法治愈。

黄帝说:疾病在开始的时候,非常微小,非常精深,必须先在皮肤上形成结块。现在的好医生都说是疾病已经形成,叫做逆症,那么针石无法治疗,良药也无法触及。现在的好医生都掌握了方法,遵守规律,亲戚兄弟的病情远近都常在耳边听到,五色的变化每天都在眼前看到,但疾病仍然没有治愈,为什么会不早些治疗呢?

岐伯说:疾病是根本,医生是标,根本和标的不相符合,邪气就无法被消除,这就是所说的。

黄帝说:有的疾病不是从毫毛处开始发生的,而是五脏的阳气耗尽,津液充满全身,但精神却独自存在,精气内耗,气力外散,身体无法再穿衣服,这是四肢急促而内脏受动,是气在体内受阻而表现在体外的症状,治疗应该怎么办?

岐伯说:要平衡治疗,去除陈旧的病根,轻微活动四肢,穿上温暖的衣服,用针灸刺激患处,以恢复身体的形态。打开鬼门,清洁府藏,按时服用精气;五阳已经分布,疏通洗涤五脏,所以精气自然生成,身体自然强壮,肌肉骨骼相互保护,强大的气息才能平息。

黄帝说:讲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注解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基本粮食。

汤液: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药液,通常指将草药煎煮后所得的液体。

醪醴:古代的一种酒,醪指较浓的酒,醴指甜酒。

稻米:稻谷的籽实,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稻薪:用稻杆等稻谷的副产品作为燃料。

天地之和:指自然界阴阳五行的和谐平衡。

高下之宜:指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种植作物。

上古圣人:指古代的贤明之人,通常指传说中的帝王或圣贤。

邪气:指导致人体疾病的外邪,如风、寒、湿、火、燥等。

毒药:指具有毒性的药物,用于治疗疾病。

镵石针艾:古代治疗疾病的方法,镵石指用石头制成的医疗器械,针指针灸,艾指艾草,用于艾灸。

形弊血尽:指身体极度虚弱,血液枯竭。

神不使:指人的精神状态不佳,无法正常发挥身体机能。

营卫:中医术语,营指营养,卫指保护身体不受外邪侵害。

嗜欲无穷:指人的欲望没有止境。

营泣卫除:营泣指营气不足,卫除指卫气被耗尽。

鬼门:中医术语,指人体体表的门户,如汗孔、毛孔等。

洁净府:指清洁的排泄器官,如肠道、膀胱等。

权衡:指平衡,这里指治疗疾病时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

宛陈莝:指陈旧的、有害的杂质。

四极:指身体的四肢。

巨气:指人体中的强大生命力。

五阳:中医术语,指五种正阳之气,即心、肝、脾、肺、肾的阳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评注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黄帝此问,体现了古代对食物、药物与生命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五谷汤液’与‘醪醴’均为古代的药酒,黄帝询问制作方法,意在探求如何通过饮食调节来维护健康。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制作药酒的原料与火候的重要性。‘稻米’与‘稻薪’均为上乘之选,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物的尊重与利用。‘完’与‘坚’二字,不仅描述了原料的品质,也暗示了制作过程中对火候的精准把握。

帝曰:‘何以然?’

黄帝的追问,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好奇与探究。岐伯的回答则是对制作方法的进一步解释,强调顺应天地之和、高下之宜的重要性。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阐述了制作药酒的理论基础,即顺应自然规律,把握时机,以达到最佳效果。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黄帝此问,揭示了上古圣人对汤液醪醴的重视,以及其不为所用的原因。这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健康的重视,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岐伯的回答指出,上古圣人制作汤液醪醴,是为了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中古时期,道德衰落,邪气盛行,汤液醪醴则成为万全之策。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黄帝的疑问,反映了时代变迁对医学的影响。岐伯的回答则是对当时医学现状的概括,指出当今之世,汤液醪醴并非必需。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当时医学治疗方法的转变,即以内服药物为主,外治为辅。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黄帝此问,关注的是治疗效果与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岐伯的回答则是对治疗失败的总结,指出治疗失败的原因。

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治疗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神不使’,即患者精神状态不佳,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神不使’的原因,即患者精神状态不佳,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这反映了古人对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视。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黄帝此问,关注的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岐伯的回答则指出,疾病初期虽微,但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岐伯曰:‘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的回答,强调了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即使医生技艺高超,若患者不重视早期治疗,则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把握疾病的本质,即‘病为本’,而医生的治疗方法为‘标’。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黄帝此问,关注的是疾病治疗的具体方法。岐伯的回答则是对疾病治疗原则的阐述,强调治疗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阴阳平衡。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岐伯的回答,详细阐述了疾病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恢复形态等,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全面思考。

帝曰:‘善。’

黄帝的称赞,是对岐伯回答的肯定,也体现了古代医学思想的深邃与丰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