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原文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经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胷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译文
黄帝问道:少阴为什么主管肾脏?肾脏为什么主管水液?
岐伯回答说:肾脏是至阴的器官。至阴就是盛水。肺是太阴,少阴是冬天的脉象。所以它的根本在肾脏,末端在肺,都是积聚水液的地方。
黄帝说:肾脏为什么能聚积水液而生病?
岐伯说:肾脏是胃的关卡,如果关卡不利,就会聚积水液,跟随它的同类。水液上下溢出到皮肤,所以形成水肿。水肿就是聚积水液而生病。
黄帝说:所有的水病都起源于肾脏吗?
岐伯说:肾脏是女性脏器。地气上升,属于肾脏,生成水液,所以称为至阴。如果人勇猛劳累过度,就会出汗,肾汗遇到风,不能进入脏腑,也不能散发到皮肤,停留在毛孔,行于皮里,就会形成水肿,这是由肾脏引起的,称为风水。所谓的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说:水俞五十七处,这是指什么?
岐伯说:肾俞五十七穴,是积聚阴气的地方,水液出入的地方。腰上的五行,行五的,这是肾俞。所以水病向下表现为水肿,大腹,向上表现为喘息不能躺卧,这是表里都生病。所以肺表现为喘息,肾表现为水肿,肺表现为喘息不能躺卧,分属相输都受到影响的,是水气停留的地方。腰上各二行,行五的,这是肾的街。三阴交结于脚。脚踝上各一行,行六的,这是肾脉的下行,称为太冲。所有的五十七穴,都是脏的阴络,水液停留的地方。
黄帝说:春天取络脉分肉,为什么?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治理,肝气开始生长,肝气急躁,风气疾速,经脉常常深入,气量少,不能深入,所以取络脉分肉之间。
黄帝说:夏天取盛经分腠,为什么?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治理,心气开始增长,脉道瘦弱,气量虚弱,阳气留溢,热气熏蒸分腠,内至于经,所以取盛经分腠。皮肤绝后病就去了,这是因为邪气停留在浅层。所谓的盛经,就是阳脉。
黄帝说:秋天取经俞,为什么?
岐伯说:秋天,金气开始治理,肺将要收敛,金将要胜过火,阳气在合,阴气刚开始胜过,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所以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开始衰弱,所以取于合。
黄帝说:冬天取井荥,为什么?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治理,肾脏正闭藏,阳经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所以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所以说‘冬天取井荥,春天不流鼻涕。’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先生说到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俞,我讨论了它的意思,但未能分别其位置,希望听听它的位置,因此也听听它的意思。
岐伯说:头上的五行,行五的,用来驱散各种阳气的逆行。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者,用来泻胸中的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这八者,用来泻胃中的热。云门、髃骨、委中、髓空,这八者,用来泻四肢的热。五脏俞旁五,这十者,用来泻五脏的热。所有的五十九穴,都是热的左右。
黄帝说:人受寒而转化为热病,为什么?
岐伯说:因为寒气盛就会产生热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传说中的始祖,也是中医学的重要人物。
少阴:中医术语,指少阴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之一,与肾脏相对应。
肾:中医学中,肾是一个重要的器官,不仅指肾脏,还包括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水:在中医理论中,水液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肺:中医学中的肺,不仅指呼吸器官,还包括其与呼吸、气化、血液运行等功能。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常在黄帝问医时对答。
胃:中医学中的胃,不仅指消化器官,还包括其与消化、吸收、营养等功能。
皮肤:中医学中的皮肤,不仅指身体表面的组织,还包括其与汗液排泄、防御等功能。
胕肿:中医术语,指脚部水肿。
玄府:中医术语,指汗孔。
肾俞:中医穴位,位于腰部,是肾脏的俞穴。
水俞:中医穴位,与水液相关的穴位。
络脉:中医术语,指经络系统中的细小分支。
分肉:中医术语,指肌肉。
盛经:中医术语,指盛行的经脉。
分腠:中医术语,指皮肤纹理。
经俞:中医穴位,位于经络上的穴位。
井荥:中医术语,井穴和荥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穴位。
热病:中医术语,指因热邪引起的疾病。
五十九俞:中医术语,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
寒:中医术语,指寒邪,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评注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此段对话开篇即点明了黄帝对少阴与肾、肾与水之间关系的疑问。在中医理论中,少阴是六经之一,与肾相对应,肾主水,这里的‘主’字,指的是肾具有管理、调节水液的功能。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探究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岐伯的回答深刻地阐述了肾与水的关系。他认为肾为至阴之脏,具有盛水之能,而肺为太阴之脏,与少阴相对应,两者均与水液有关。这里的‘本’与‘末’指的是肾与肺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肾为水液之本,肺为水液之末,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水液平衡。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黄帝进一步询问肾如何聚水而生病,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认识。他认为肾为胃之关,若关门不利,则水液聚积,进而导致疾病。这里的‘关门不利’指的是肾的气化功能失常,不能正常调节水液。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肾聚水而生病的原因,即肾为胃之关,若关门不利,则水液聚积于皮肤,形成胕肿,进而导致疾病。这里的‘聚水’指的是水液在体内的异常聚集,‘胕肿’则是指水肿。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黄帝询问所有水液是否都生于肾,岐伯的回答指出肾为牝脏,具有生水液的功能,但并非所有水液都生于肾,而是地气上升,属于肾,而生水液。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黄帝询问水俞五十七处的功能,岐伯解释了这些穴位的作用,即肾俞五十七穴是积阴之所聚,水液所从出入之处,与水液密切相关。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黄帝询问春季取络脉分肉的原因,岐伯解释了春季肝气始生,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以调整经脉。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黄帝询问夏季取盛经分腠的原因,岐伯解释了夏季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黄帝询问秋季取经俞的原因,岐伯解释了秋季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黄帝询问冬季取井荥的原因,岐伯解释了冬季水始治,肾方闭,阳经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黄帝询问岐伯关于治疗热病五十九俞的具体位置和意义,岐伯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并解释了这些穴位的作用。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黄帝询问人为何会因寒而传为热,岐伯的回答揭示了寒邪与热邪之间的转化关系,即寒盛则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