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原文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
入发至项三寸半(此句按别本云:“入发至顶三寸。”当为是),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项中大筋两旁各一。
风府两旁各一。
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
耳前角上各一。
耳前角下各一。
锐发下各一。
客主人各一。
耳后陷中各一。
下关各一。
耳下牙车之后各一。
缺盆各一。
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
髀枢中旁各一。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
面鼽(读注:当作頄,本篇下同)骨空各一。
大迎之骨空各一。
人迎各一。
缺盆外骨空各一。
膺中骨间各一。
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齐广三寸各三;下齐二寸侠之各三。
气街动脉各一。
伏菟上各一。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
目外各一。
鼽骨下各一。
耳郭上各一。
耳中各一。
巨骨穴各一。
曲腋上骨穴各一。
柱骨上陷者各一。
上天窻四寸各一。
肩解各一。
肩解下三寸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
大迎骨空各一。
柱骨之会各一。
髃骨之会各一。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
眉后各一。
角上各一。
下完骨后各一。
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
侠扶突各一。
肩贞各一。
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
发际后中八。
面中三。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
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
膺中骨陷中各一。
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
下阴别一。
目下各一。
下唇一。
龂交一。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足少阴舌下。
厥阴毛中急脉各一。
手少阴各一。
阴阳蹻各一。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译文
足太阳脉气所发的地方,共有七十八个穴位:在两眉头的上方各有一个。从头发开始到颈部上方三寸半的地方(按照其他版本的说法是‘从头发开始到头顶上方三寸’),旁边有五个穴位,每个穴位相隔三寸,这些穴位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浮气存在于皮肤中,这些层次相互交错,共有二十五处。在颈部大筋的两侧各有一个。风府穴的两侧各有一个。从背部下方到臀部尾骨的二十一节中,每十五个节间各有一个穴位,五脏的俞穴各有五个,六腑的俞穴各有六个。从委中穴以下到脚小指旁边各有一个穴位。
足少阳脉气所发的地方,共有六十二个穴位:在两个角上各有两个。在直视上方发际内部各五个。在耳前角上各有一个。在耳前角下各有一个。在锐发下各有一个。客主人各有一个。在耳后陷中各有一个。下关各有一个。在耳下牙车之后各有一个。缺盆各有一个。在腋下三寸,胁下到胠,每八寸各有一个。在髀枢中旁各有一个。从膝盖以下到脚小指次指各有一个穴位。
足阳明脉气所发的地方,共有六十八个穴位:在额头颅骨的发际旁各有三个。在面颊骨的空隙各有一个。在大迎骨的空隙各有一个。在人迎各有一个。在缺盆外骨的空隙各有一个。在胸骨之间的空隙各有一个。在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在胃脘之间各五个;在齐广三寸的地方各三个;在下面齐骨二寸的地方各三个。在气街动脉各有一个。在伏菟上各有一个。从三里以下到脚中指各有一个穴位,分别位于穴位的空间。
手太阳脉气所发的地方,共有三十六个穴位:在内眼角各有一个。在外眼角各有一个。在鼻骨下各有一个。在耳郭上各有一个。在耳中各有一个。在巨骨穴各有一个。在曲腋上骨穴各有一个。在柱骨上陷者各有一个。在天窗上方四寸各有一个。在肩解各有一个。在肩解下方三寸各有一个。从肘以下到手小指本各有一个穴位。
手阳明脉气所发的地方,共有二十二个穴位:在鼻空外廉项上各有两个。在大迎骨空各有一个。在柱骨之会各有一个。在髃骨之会各有一个。从肘以下到手大指次指本各有一个穴位。
手少阳脉气所发的地方,共有三十二个穴位:在鼻骨下各有一个。在眉后各有一个。在角上各有一个。在下完骨后各有一个。在项中足太阳之前各有一个。在侠扶突各有一个。在肩贞各有一个。在肩贞下三寸分间各有一个。从肘以下到手小指次指本各有一个穴位。
督脉气所发的地方,共有二十八穴:在项中央有两个。在发际后中八寸处。在面部中心三寸处。从大椎以下到尾骨及旁边十五个穴位。到骶骨下方共有二十一节,这是脊椎的法则。
任脉之气所发的地方,共有二十八穴:在喉中央有两个。在胸骨之间的空隙各有一个。在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到横骨六寸半处各有一个,这是腹脉的法则。在阴部别一个。在眼下面各有一个。在下唇处有一个。在龂交处有一个。
冲脉气所发的地方,共有二十二个穴位:在侠鸠尾外各半寸,到齐骨一寸;在侠脐下旁各五分,到横骨一寸,这是腹脉的法则。
足少阴在舌下。厥阴在毛中急脉各有一个。手少阴各有一个。
阴阳蹻各有一个。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的地方。
总共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注解
足太阳脉: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目内眦,至小趾外侧端。
七十八穴:指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数量。
眉头:眉毛的末端。
入发至项三寸半:从头发边缘到颈项部的距离,三寸半相当于现代的九点七五厘米。
项中大筋:颈项部的大筋。
风府: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
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从背部到尾骨的二十一节中,每隔十五个穴位有一个。
五脏之俞:五脏的俞穴,是五脏之气输注的地方。
六腑之俞:六腑的俞穴,是六腑之气输注的地方。
委中:位于膝弯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足少阳脉:足少阳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眼外眦,至第四趾外侧端。
六十二穴:指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数量。
两角上各二:两耳尖上各两个穴位。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从眼睛直上到发际线内各五个穴位。
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上各一个穴位。
耳前角下各一:耳前角下各一个穴位。
锐发下各一:锐发下各一个穴位。
客主人:位于耳前,当耳门下直下。
耳后陷中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个穴位。
下关:位于颧骨下缘,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缺盆:位于锁骨上窝处。
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从腋下三寸到胁下至胠,每隔八寸各一个穴位。
髀枢中旁各一:髀枢中旁各一个穴位。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从膝以下到足小指次指各六个穴位。
足阳明脉: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鼻旁,至足第二趾外侧端。
六十八穴:指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数量。
额颅发际旁各三:额颅发际旁各三个穴位。
面鼽:面鼽,即鼻翼。
大迎之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个穴位。
人迎:位于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缺盆外骨空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个穴位。
膺中骨间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个穴位。
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齐广三寸各三;下齐二寸侠之各三:在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的位置,侠胃脘各五个穴位;侠齐广三寸各三个穴位;下齐二寸侠之各三个穴位。
气街动脉各一:气街动脉各一个穴位。
伏菟上各一:伏菟上各一个穴位。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从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个穴位,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阳脉:手太阳小肠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小指外侧端,至目内眦。
三十六穴:指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数量。
目内眦:目内眦,即眼角内侧。
目外:目外,即眼角外侧。
鼽骨下各一:鼽骨下各一个穴位。
耳郭上各一:耳郭上各一个穴位。
耳中各一:耳中各一个穴位。
巨骨穴:巨骨穴,位于肩胛骨上,当肩峰与肩胛冈之间。
曲腋上骨穴:曲腋上骨穴,位于腋窝上,当肱骨内上髁与肩胛骨上角之间。
柱骨上陷者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个穴位。
上天窻四寸各一:上天窻四寸各一个穴位。
肩解各一:肩解各一个穴位。
肩解下三寸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个穴位。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从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个穴位。
手阳明脉: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食指外侧端,至鼻旁。
二十二穴:指冲脉上的穴位数量。
鼻空外廉项上各二:鼻空外廉项上各两个穴位。
大迎骨空各一:大迎骨空各一个穴位。
柱骨之会各一:柱骨之会各一个穴位。
髃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个穴位。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从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个穴位。
手少阳脉:手少阳三焦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无名指外侧端,至目外眦。
三十二穴:指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数量。
眉后各一:眉后各一个穴位。
角上各一:角上各一个穴位。
下完骨后各一:下完骨后各一个穴位。
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个穴位。
侠扶突各一:侠扶突各一个穴位。
肩贞各一:肩贞各一个穴位。
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个穴位。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从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个穴位。
督脉:督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会阴,沿脊柱上行。
二十八穴:指任脉上的穴位数量。
项中央二:项中央两个穴位。
发际后中八:发际后中八个穴位。
面中三:面中三个穴位。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从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个穴位。
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至骶下共有二十一节,这是脊椎的穴位分布方法。
任脉:任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
喉中央二:喉中央两个穴位。
膺中骨陷中各一:膺中骨陷中各一个穴位。
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个穴位,这是腹部脉的穴位分布方法。
下阴别一:下阴别一个穴位。
目下各一:目下各一个穴位。
下唇一:下唇一个穴位。
龂交一:龂交一个穴位。
冲脉:冲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
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个穴位;侠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个穴位,这是腹部脉的穴位分布方法。
足少阴:足少阴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心,至眼内眦。
厥阴毛中急脉各一:厥阴毛中急脉各一个穴位。
手少阴:手少阴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小指内侧端,至心。
各一:各一个穴位。
阴阳蹻:阴阳蹻,是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理论,指阴阳二气在人体中的运行。
手足诸鱼际脉:手足诸鱼际脉,指手和足的鱼际脉。
三百六十五穴:指人体上的穴位总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中医经络学中的穴位分布,体现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详细记载。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此句表明足太阳经的穴位共有七十八个,其中眉头各有一个穴位,体现了中医对头部穴位的重视。
‘入发至项三寸半(此句按别本云:“入发至顶三寸。”当为是),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这里描述了足太阳经穴位的具体位置和分布,‘入发至项三寸半’说明了穴位距离发际线的距离,‘旁五,相去三寸’则描述了穴位之间的距离,‘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则是对穴位气血流动状态的描述。
‘项中大筋两旁各一。风府两旁各一。’这两句说明了足太阳经在项部的大筋两旁和风府穴两旁也有穴位分布,体现了中医对穴位分布的细致观察。
‘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足太阳经在背部和腰部的穴位分布,以及五脏和六腑的俞穴分布,反映了中医对人体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识。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此句描述了足太阳经在下肢的穴位分布,‘委中’是足太阳经的重要穴位,‘足小指旁各六俞’则是对下肢穴位分布的详细描述。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此句开始描述足少阳经的穴位分布,‘两角上各二’说明了该经在头部角部的穴位分布。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这一系列描述了足少阳经在头面部、耳部、颈部等部位的穴位分布,体现了中医对头部和颈部穴位的重视。
‘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髀枢中旁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此句描述了足少阳经在身体两侧和下肢的穴位分布,‘腋下三寸’等描述了穴位的具体位置。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面鼽(读注:当作頄,本篇下同)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齐广三寸各三;下齐二寸侠之各三。’此段详细描述了足阳明经在面部、颈部、胸部等部位的穴位分布,反映了中医对面部和胸腹部穴位的重视。
‘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此句描述了足阳明经在下肢的穴位分布,‘气街动脉’等是对穴位位置的描述。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腋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窻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此段描述了手太阳经在头面部、肩部、肘部等部位的穴位分布。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此段描述了手阳明经在面部、颈部、肘部等部位的穴位分布。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此段描述了手少阳经在头面部、肩部、肘部等部位的穴位分布。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此段描述了督脉的穴位分布,‘项中央二’等是对穴位位置的描述。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此段描述了任脉的穴位分布,‘喉中央二’等是对穴位位置的描述。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此段描述了冲脉的穴位分布,‘侠鸠尾外各半寸’等是对穴位位置的描述。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此段描述了足少阴和手少阴经的穴位分布。
‘阴阳蹻各一。’此句描述了阴阳蹻的穴位分布。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此句说明了手足诸鱼际脉的穴位分布。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此句总结了全文,指出共计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体现了中医经络学的丰富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