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肝(《太素》、《甲乙经》作脾),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故得之气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之间,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肾脏的寒气会转移到肝脏(在《太素》和《甲乙经》中写作脾脏),会导致痈肿和少气。脾脏的寒气会转移到肝脏,也会导致痈肿和筋挛。肝脏的寒气会转移到心脏,会引起狂乱和胸中阻隔。心脏的寒气会转移到肺部,会导致肺病。肺病严重时,喝水后尿量会增加到两倍,这种病是无法治疗的。肺部的寒气转移到肾脏,就会形成涌水病。涌水病的特点是腹部按之不硬,水气停留在大肠中,快速行走时会发出濯濯的声音,就像袋子装满了水,这是水病的症状。
脾脏的热气会转移到肝脏,就会导致惊厥和鼻出血。肝脏的热气会转移到心脏,会导致死亡。心脏的热气会转移到肺部,会转化为鬲消病。肺部的热气会转移到肾脏,会转化为柔痓病。肾脏的热气会转移到脾脏,会转化为虚证,伴有肠澼,这种病是无法治疗的。
胞宫的热气会转移到膀胱,会导致小便困难,尿血。膀胱的热气会转移到小肠,会导致大便不通,上焦出现口疮。小肠的热气会转移到大肠,会导致瘕瘕病和沉病。大肠的热气会转移到胃,会导致食欲旺盛但体重减轻,这也被称为食亦。胃的热气会转移到胆,也称为食亦。胆的热气会转移到脑,会导致鼻塞和鼻渊,鼻渊就是鼻涕不断流下,进而可能发展为鼻出血和眼睛不能睁开。
所以这些情况都是因为气厥引起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注解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的五个主要内脏器官,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与五脏相对应,共同构成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功能系统。
寒热相移:指人体内寒热病邪的相互转移,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疾病变化的一种方式。
肾: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与泌尿、生殖、骨骼等功能相关。
肝: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与情绪、视力、筋骨等功能相关。
脾: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与消化、吸收、血液等功能相关。
心: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与精神、意识、血脉等功能相关。
肺: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与呼吸、皮肤、毛发等功能相关。
痈肿:中医术语,指皮肤或软组织化脓性感染,局部红肿热痛。
少气:中医术语,指气虚,表现为呼吸短促,气力不足。
筋挛:中医术语,指筋脉拘挛,活动受限。
狂:中医术语,指精神失常,狂躁不安。
隔中:中医术语,指胸膈不适,有阻塞感。
肺消:中医术语,指肺气虚弱,表现为咳嗽、气短等症状。
涌水:中医术语,指体内水液停滞,表现为腹部按之不坚,行走时腹部鸣响等症状。
胞:中医术语,指子宫。
膀胱:中医理论中的器官之一,与泌尿功能相关。
癃:中医术语,指小便困难,排尿不畅。
溺血:中医术语,指尿液中带血。
鬲肠不便:中医术语,指大肠排便不畅。
口糜:中医术语,指口腔内黏膜溃疡。
虙瘕:中医术语,指大肠中结块,如瘕块。
沉:中医术语,指疾病严重,症状明显。
胃:中医理论中的器官之一,与消化功能相关。
胆:中医理论中的器官之一,与胆汁分泌、情绪调节等功能相关。
脑:中医理论中的器官之一,与精神、意识等功能相关。
辛頞鼻渊:中医术语,指鼻塞流涕,涕液腥臭。
衄蔑:中医术语,指鼻出血。
瞑目:中医术语,指眼睛不能睁开。
气厥:中医术语,指因气机逆乱导致的昏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评注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此句出自《黄帝内经》,黄帝询问岐伯关于五脏六腑之间寒热相互转移的现象。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其提问体现了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和对人体健康的关注。‘五脏六腑’指的是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寒热相移’则是指这些器官之间寒热属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肝(《太素》、《甲乙经》作脾),痈肿、少气。
岐伯的回答中,‘肾移寒于肝’是指肾脏的寒气转移到肝脏,导致痈肿和少气等症状。这里的‘肾’和‘肝’分别代表了中医理论中的肾和肝,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不同的生理功能。‘痈肿’和‘少气’则是具体的病理表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脾脏的寒气转移到肝脏,除了痈肿之外,还会导致筋挛。这里的‘脾’和‘肝’同样代表了中医理论中的脾和肝,‘筋挛’则是由于寒气导致的筋脉拘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肝移寒于心’表明肝脏的寒气转移到心脏,导致狂乱和心悸等症状。‘狂’和‘隔中’都是心脏功能异常的表现,反映了中医对心神关系的重视。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此句描述了心脏的寒气转移到肺部,导致肺气消散。‘肺消’意味着肺功能衰竭,‘饮一溲二’是指喝水后立即小便,是肺气不固的表现,‘死不治’则说明病情严重,无法治愈。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肺移寒于肾’指的是肺部的寒气转移到肾脏,导致涌水症。‘涌水’是指体内水液运行不畅,导致腹部按之不坚,行走时腹部鸣响,如同囊中装满浆液,是水液病的一种。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此句说明了脾脏的热气转移到肝脏,导致惊恐和鼻衄等症状。‘惊衄’是指因惊吓而导致的鼻出血,体现了中医对情志因素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移热于心’表明肝脏的热气转移到心脏,可能导致死亡。这里的‘死’强调了病情的严重性,体现了中医对生命健康的重视。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心移热于肺’指的是心脏的热气转移到肺部,导致鬲消。‘鬲消’是指胸部胀满,呼吸不畅的症状,反映了中医对内脏之间相互影响的关注。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此句描述了肺部的热气转移到肾脏,导致柔痓。‘柔痓’是指肌肉软弱无力,易于抽搐的症状,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变化的细致观察。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肾移热于脾’指的是肾脏的热气转移到脾脏,导致虚损和肠澼。‘虚’是指身体虚弱,‘肠澼’是指肠道疾病,‘死不可治’则说明病情严重,无法治愈。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此句说明了胞宫的热气转移到膀胱,导致癃闭和尿血。‘胞’在中医中指女性生殖器官,‘癃’是指小便不利,‘溺血’是指尿中带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膀胱移热于小肠’指的是膀胱的热气转移到小肠,导致大便不畅和口腔溃疡。‘鬲肠不便’是指大便困难,‘口糜’是指口腔溃疡。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此句描述了小肠的热气转移到大肠,导致虙瘕和沉。‘虙瘕’是指腹部肿块,‘沉’是指身体沉重。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大肠移热于胃’指的是大肠的热气转移到胃,导致食欲旺盛但体重减轻。‘善食而瘦’是指食量大但身体消瘦,‘食亦’是指食欲过盛。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此句说明了胃的热气转移到胆,同样表现为食欲过盛。‘胃移热于胆’反映了中医对脏腑相互关系的认识。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胆移热于脑’指的是胆的热气转移到大脑,导致鼻渊。‘辛頞’是指鼻塞,‘鼻渊’是指鼻涕不断,‘衄蔑’是指鼻出血,‘瞑目’是指视力模糊。
故得之气厥也。
此句总结了上述现象,指出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气厥所致。‘气厥’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气机逆乱,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