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原文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

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

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

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

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译文

雷公问道:气的多少,哪一种情况是逆的,哪一种情况是从的?

黄帝回答说:阳气从左边,阴气从右边,老人在上,年轻人在下。因此,春夏季节阳气上升是生机勃勃,秋冬季节阳气下降是走向死亡,反之,秋冬季节阳气上升也是生机勃勃,所以气的多少,逆的情况都是逆的。

问道:气有余的情况会逆吗?

答曰:气上升而不下降,寒冷的逆气会到达膝盖,年轻人秋冬季节会死亡,老年人秋冬季节会生机勃勃。气上升而不下降,会导致头痛和严重的疾病,想要阳气却得不到,想要阴气却看不清楚,五个部位都没有征兆,就像身处旷野,或者藏身于空室,绵绵不绝却不足以维持一整天。

因此,少气的逆会导致人做荒诞的梦,其极端情况会使人迷惑。三阳绝,三阴微,这就是少气。

因此,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色的东西,看到人被斩首血流满地,在适当的时候,会梦见战争。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船只沉没,在适当的时候,会梦见自己潜入水中,感到害怕。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长的草地,在适当的时候,会梦见自己躲在树下不敢起身。心气虚,则梦见救火和阳物,在适当的时候,会梦见燃烧。脾气虚,则梦见饮食不足,在适当的时候,会梦见筑墙盖屋。这些都是因为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结合五种诊断方法,调整阴阳,以在经脉上实施。

诊断有十个方面:脉象诊断,脏腑诊断,肌肉诊断,筋骨诊断,穴位诊断。阴阳之气耗尽,人的疾病就会显现出来。脉象变动无常,阴气散失,阳气偏盛,脉象脱失,诊断没有常规,诊断必须上下结合,度民君卿。接受师傅的教导不完整,使技术不明确,不观察逆从,这就是胡乱行事,持有雌性失去雄性,放弃阴气依附阳气,不知道并合,诊断因此不明确,传承给后世,反而变得清晰。

极度阴虚,天气就会断绝;极度阳盛,地气就会不足。阴阳相交,是至高之人所行之道。阴阳相交,阳气先至,阴气后至。因此,圣人坚持诊断之道,先后观察阴阳,并以此为准,《奇恒之势》共有六十首,诊断合乎微妙之事,追随阴阳的变化,阐明五中之情,其中的论述,取虚实之要,确定五度之事,知道这些就足以诊断。

因此,切脉得不到阳气,诊断就会消亡,得到阳气却得不到阴气,守学不深,知道左边却不知道右边,知道右边却不知道左边,知道上面却不知道下面,知道先却不知道后,因此治疗不会长久。知道丑恶和善良,知道疾病和健康,知道高低,知道坐和起,知道行和止,使用有规律,诊断之道就完备了,万世不会失败。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因此,形弱气虚的人会死亡;形气有余,脉气不足的人会死亡。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的人会生还。因此,诊断有大的原则,坐起有常规,出入有规律,以转动神明,必须清晰和纯净,上观下观,观察八正邪,辨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观察寒温之意,视其大小,结合病情,逆从以得,再知道病名,诊断可以十全十美,不失人情。

因此,诊断时,或视息或视意,所以不失条理,道理非常明显,因此能够长久。不知道这个道理,失去经文和理法,失去言语的期望,这就是失去道。

至阴虚,天气就会断绝;至阳盛,地气就会不足。阴阳并交,是至人之所行。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因此,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注解

气:指人的生命力、活力,也指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动。

逆:指违背常规、正常秩序的状态。

从:指顺从、遵循。

阳:指阳光、积极的、向上的力量。

阴:指月亮、消极的、向下的力量。

老:指年纪大、经验丰富的人。

少:指年纪轻、经验不足的人。

春夏:指春季和夏季,这两个季节通常与生长、活力相关。

秋冬:指秋季和冬季,这两个季节通常与衰落、死亡相关。

厥:指中医学中的厥逆,即气血逆乱。

有余:指气血过多。

厥耶:即‘是否会出现厥逆’。

一上不下:指阳气上升但不下达。

寒厥到膝:指因寒气引起的厥逆症状,症状到达膝盖。

头痛巅疾:指严重的头痛。

五部:指身体的五个部位,通常指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和腰部。

徵:同“证”,指证据、迹象。

绵绵乎属不满日:形容气息微弱,不足以维持一整天。

五藏: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阳物:指阳性的物体或现象。

燔灼:指火烧得旺盛的样子。

筑垣盖屋:指建造墙壁和房屋。

阴阳气尽:指阴阳两气都耗尽。

十度度人:指中医诊断的十个方面。

俞度:指穴位。

阴阳并交:指阴阳两种力量相互结合。

圣人:指道德高尚的人。

奇恒之势:指中医学中描述的异常和恒常的生理现象。

五中之情:指五种情绪,即喜、怒、忧、思、悲。

虚实之要:指疾病中虚和实的关键。

五度之事:指五种度量疾病的方法。

八正邪:指八种正常和异常的脉象。

五中部:指五个身体部位。

按脉动静:指通过触摸脉搏来感知其动态。

循尺滑濇:指观察脉搏的滑利与涩滞。

寒温之意:指寒热的感觉。

视其大小:指观察脉搏的大小。

病能:指疾病的能力或表现。

条理:指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道:指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醜:指丑陋、不美观。

善:指美好、善良。

高:指地位高、成就大。

下:指地位低、成就小。

坐起:指坐和站的行为。

行止:指行动和停止。

纪:指规则、法则。

形弱气虚:指身体虚弱、气息微弱。

脉气不足:指脉搏的气力不足。

形气有余:指身体强壮、气息充足。

大方:指大的方法、原则。

神明:指精神明亮、智慧高超。

逆从:指逆行和顺行。

复知病名:指再次确认疾病名称。

人情:指人的情感、心理状态。

经:指中医的经典理论。

绝理:指失去理论依据。

亡言妄期:指说话没有根据、不负责任。

失道:指失去正确的道路或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诊断方法。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这是雷公向黄帝提问,询问关于气的多少、逆从的问题,引出了下文对阴阳、气逆气从的讨论。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

黄帝的回答揭示了阴阳、老少在身体中的分布规律,即阳属性的事物位于身体的左侧,阴属性的事物位于右侧,老年人身体的上部,年轻人身体的下部。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这里黄帝进一步解释了春夏秋冬四季与阴阳、生死的关系,以及气逆与厥的关系。

问曰:有余者厥耶?

雷公继续提问,询问气有余是否会导致厥。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黄帝的回答指出,气上不下会导致寒厥,年轻人秋冬季节会死亡,老年人秋冬季节会生存。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黄帝进一步描述了气逆导致的症状,如头痛、巅疾等,以及身体状态如同居旷野、伏空室,无法得到阴阳平衡。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黄帝指出,气虚导致的厥会导致人产生妄梦,甚至迷失方向。

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这里黄帝提出了三阳三阴的概念,并指出少气的情况。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黄帝详细描述了肺气虚导致的梦境,以及与兵战相关的梦境。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接着描述了肾气虚导致的梦境,与舟船溺水和恐惧相关的梦境。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这里描述了肝气虚导致的梦境,与菌香生草和不敢起身的梦境。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描述了心气虚导致的梦境,与救火和燔灼相关的梦境。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最后描述了脾气虚导致的梦境,与饮食不足和筑垣盖屋相关的梦境。

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黄帝总结了以上梦境,指出这些都是由于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导致的。

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黄帝提出了五诊调和阴阳的方法,以维持经脉的正常运行。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这里黄帝提到了十度度人的方法,包括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

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黄帝指出,当阴阳气尽时,人体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疾病。

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

黄帝强调了脉动无常、诊无常行的现象,并指出诊断时必须上下观察,以度民君卿。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黄帝批评了那些受师不卒、术不明、不察逆从的人,认为他们的诊断方法是不明确的。

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黄帝认为,正确的诊断方法应该传承后世,并自成一派。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

黄帝提出了至阴虚、至阳盛的概念,并指出至阴虚会导致天气绝,至阳盛会导致地气不足。

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

黄帝认为,阴阳并交是至人的行为准则。

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这里黄帝进一步解释了阴阳交并的顺序。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黄帝提出了圣人的诊断之道,强调了阴阳的先后顺序,以及六十首《奇恒之势》的重要性。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黄帝指出,如果诊断时切阴不得阳,或者得阳不得阴,或者知识不全面,那么治疗就不会持久。

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黄帝强调了诊断时需要知道的各个方面,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

黄帝指出,诊断时需要了解所有多余的信息,同时也要知道自己的不足。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黄帝提出了度事上下、脉事因格的方法。

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这里黄帝指出了形弱气虚和形气有余、脉气不足的情况,并认为这些情况会导致死亡。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黄帝提出了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的情况,并认为这种情况下人体会生存。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

黄帝提出了诊断的大方,包括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上观下观等,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按脉等方法来诊断疾病。

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

黄帝强调了诊断时需要视息视意,保持条理,以及明察秋毫的重要性。

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最后,黄帝指出,如果不了解这些诊断之道,就会失去经纬之理,导致言语妄期,这就是失道的表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