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译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陪坐,黄帝说:先生所通晓的书籍和接受的事务非常多,请试着谈谈得失的道理,以及怎样得到,怎样失去。
雷公回答说:按照学术传承,都说十全十美,但有时候也会有失误,请让我听听具体的事例和解释。
黄帝说:你年纪轻轻,智慧还没有达到吗?还是你的言论杂乱无章?人体的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络脉,这些都是人们所知道的,医生所遵循和应用的。但为什么不能十全十美呢?是因为精神不集中,意志不坚定,内外失调,所以时常感到疑惑和危险。诊断疾病时不知道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疗上的第一个失误。
接受老师指导不坚持,随意运用各种非正统的医术,错误地认为这就是医学之道,更改名字来彰显自己的功绩,随意使用砭石,结果给自己留下了病根,这是治疗上的第二个失误。
不适应不同贫富贵贱的生活环境,坐卧的软硬,身体的寒热,不适应饮食的适宜,不分辨人的勇怯,不知道如何类比,足以使自己混乱,不足以使自己明白,这是治疗上的第三个失误。
诊断疾病不询问病史,不知道是因为忧虑、饮食不节、起居过度,或者中了毒,不先了解这些,突然把手指放在寸口脉上,怎么能够准确诊断疾病,随意地给出诊断,最终陷入困境,这是治疗上的第四个失误。
因此,世人的言论,像是驰骋千里之外,不明白尺寸之间的道理,诊断时没有人情味。治疗的方法,需要从容不迫,坐着把脉,如果诊不出五脉,百病都会由此而起,开始时自怨自艾,把责任推给老师。所以,治疗不能遵循规律,把医术丢弃在市场上,随意治疗有时看似有效,愚蠢的人自以为得计。唉!幽深而玄妙,谁知道其中的道理?道理之大,如同天地,与四海相匹配,你不知道道理的深意,把明白当作了晦涩不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祭祀天地、祖先的场所,后来也指朝廷或政府的会议场所。
雷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医生,常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问题。
书受事: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
循经受业: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来学习。
十全:完美无缺,无懈可击。
经脉:中医学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络脉:经脉的分支,连接经脉和器官。
工:医生。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精神不集中,意志不坚定。
外内相失:内外失调。
疑殆:怀疑和犹豫。
阴阳逆从:中医学中指阴阳平衡的规律。
受师不卒:没有完成学业。
妄作杂术:随意地创造不成熟的医疗技术。
砭石:古代用于针灸的石头。
遗身咎:给身体带来麻烦。
贫富贵贱:社会地位的不同。
形之寒温:身体的冷热。
饮食之宜:适宜的饮食。
比类:分类,比较。
忧患饮食之失节:忧虑和饮食不规律。
起居之过度:生活作息的不规律。
毒:毒物,这里指疾病。
寸口:中医学中指手腕内侧的脉搏。
驰千里之外:形容言语或信息传播之广。
尺寸之论:具体的、精确的分析和判断。
诊无人事:诊断疾病时忽略了人的情感和社会因素。
从容之葆:从容不迫,保持稳定。
道:哲学上指宇宙的根本原理或规律。
拟于天地,配于四海:与天地相匹配,与四海相协调。
明为晦:明亮的被当作黑暗的,这是对道的误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评注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这段文字开篇即展现了黄帝与雷公的对话场景,黄帝询问雷公关于得失之意,这是对医术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探讨。黄帝的提问,既是对雷公所学知识的考察,也是对医道真谛的探求。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雷公的回答表明他遵循了医经的学习,但同时也认识到在医术实践中存在失误。他请求黄帝解释这些失误的原因,这体现了他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对医道的敬畏。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黄帝接着询问雷公是否因为年轻而智慧不足,或者是因为知识杂乱无章。黄帝提到了人体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这些都是医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说明黄帝对雷公的知识储备有所了解。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黄帝指出,之所以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是因为医者精神不集中,意志不坚定,内外知识不协调,导致时常怀疑和犹豫。这揭示了医者在实践中需要保持专注和坚定的重要性。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黄帝进一步指出,诊断疾病时如果不懂得阴阳逆从的原理,这是治疗过程中的第一个失误。这强调了中医诊断中对阴阳平衡的重视。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黄帝认为,不坚持师承学习,随意创新杂术,错误地自称有功,滥用砭石等疗法,最终导致身体受到伤害,这是治疗过程中的第二个失误。这警示医者要尊重传统,遵循医道。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黄帝指出,医生如果不考虑患者的贫富贵贱、居住环境、体质寒温、饮食宜忌等因素,不区分患者的勇怯,不了解疾病的类比,就会导致治疗混乱,无法自明,这是治疗过程中的第三个失误。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黄帝认为,诊断疾病时不询问病史,不了解患者的忧虑、饮食失节、起居过度、毒物伤害等情况,就盲目进行寸口脉诊,无法准确诊断疾病,这是治疗过程中的第四个失误。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
黄帝指出,世人在谈论医学时,常常夸大其词,不明真相,诊断时没有人情味。治疗之道应该从容不迫,但若诊脉不准确,导致百病丛生,医者应自我反省,而不是归咎于师傅。
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最后,黄帝总结道,医者如果不能遵循医理,将医术随意丢弃,盲目治疗有时可能见效,但这样的医者内心是愚昧的。黄帝用“窈窈冥冥”来形容医道的深奥,认为医道与天地相配,医者若不能领悟医道,就会将明白当作晦涩。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医道的神秘与医者应有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