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原文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译文
黄帝说:医生治病,同一个病症治疗方法却各不相同,但都能治愈,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环境造成的。
所以东方地区,是天地万物开始生长的地方。那里有产鱼和盐的地方,靠近海边,居民以鱼为食,喜欢吃咸的东西,都安居乐业,觉得食物很美味。吃鱼让人体内热,吃盐能控制血液,所以那里的居民皮肤都是黑色的,体质松散,他们得的病大多是痈疮,治疗方法适合使用砭石。所以砭石这种治疗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地区,是出产金玉的地方,多沙石,是天地收敛的地方。那里的居民住在高地上,多风,水土刚强,居民不穿衣服而睡草垫,喜欢吃油腻的食物,所以邪气不能伤害他们的身体,疾病多是从内部产生的,治疗方法适合使用毒药。所以毒药这种治疗方法,也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地区,是天地闭藏的地方。那里地势高,居民住在山陵上,气候寒冷,冰水清澈。那里的居民喜欢在野外生活,以乳食为主,内脏容易受寒,产生满病,治疗方法适合使用艾灸。所以艾灸这种治疗方法,也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地区,是天地长养的地方,阳光充足的地方。那里地势低,水土薄弱,雾露聚集。那里的居民喜欢吃酸的东西,吃腐肉,所以那里的居民皮肤细腻且呈红色,得的病大多是痉挛和痹症,治疗方法适合使用细小的针。所以九针这种治疗方法,也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且湿润,是天地滋生万物的地方,万物众多。那里的居民食物种类多而不劳累,所以那里的病大多是痿厥和寒热,治疗方法适合使用导引和按跷。所以导引和按跷这种治疗方法,也是从中央地区产生的。
因此,圣人将各种治疗方法综合运用,各得其所。所以治疗方法虽然不同但病都能治愈,是因为了解了病情,知道了治疗的大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始祖。
医:古代对医生的称呼,指从事医疗活动的人。
治病:治疗疾病,使患者恢复健康。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被尊为中医学的奠基人。
地势:地理环境,自然地势。
东方:古代中国地理方位之一,指现在的东方地区。
鱼盐之地:指靠近海边,盛产鱼盐的地方。
海滨傍水:靠近海边,靠近水的地方。
食鱼而嗜咸:以鱼为食,喜欢吃咸的食物。
热中:中医术语,指体内有热邪。
胜血:胜过血液,指盐有收敛血液的作用。
黑色疏理:皮肤颜色较深,纹理较粗。
痈疡:中医术语,指皮肤或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砭石:古代用于治疗疾病的石制工具,用于刺破皮肤放出病邪。
西方:古代中国地理方位之一,指现在的西方地区。
金玉之域:指盛产金玉的地方。
沙石之处:指多沙石的地方。
收引:中医术语,指收敛、凝聚。
陵居:住在高地上。
褐荐:用草编成的席子。
华食而脂肥:吃得好,脂肪多。
毒药:古代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有时也指有毒性的药物。
北方:古代中国地理方位之一,指现在的北方地区。
高陵居:住在高地上。
风寒冰洌:寒冷的风和冰冷的气候。
乳食:以乳为食,指婴儿或乳制品。
脏寒生满病:内脏受寒引起的疾病。
灸焫:中医术语,指用艾绒或其他草药燃烧产生的热气治疗疾病。
南方:古代中国地理方位之一,指现在的南方地区。
长养:滋养、培育。
致理:皮肤纹理细腻。
挛痹:中医术语,指肌肉、关节疼痛或拘挛。
微针:中医术语,指用于针灸的细小针具。
中央:古代中国地理方位之一,指现在的中部地区。
平以湿:地势平坦,湿润。
导引按蹻:中医术语,指通过特定的动作和按摩来调节身体。
圣人:古代对有道德、有智慧的人的尊称。
杂合:混合、结合。
治所以异:治疗方法的不同。
病之情:疾病的本质和特点。
治之大体:治疗的大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评注
黄帝在这段古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医学治疗的问题,即为何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治疗的方法各异,但最终都能治愈。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治疗中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岐伯的回答‘地势使然也’揭示了中医治疗中地理环境对疾病和治疗方法的影响。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和宇宙规律密切相关。
文中提到的东方地区,其地理特征为海滨傍水,居民以鱼盐为食,这种饮食习惯导致了居民体质偏热,容易患痈疡等疾病。因此,治疗时采用砭石疗法,这与东方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吻合。
西方地区以金玉之域、沙石之处著称,居民多风,水土刚强,因此不易受邪气侵害,但疾病多生于内。治疗时采用毒药,这也反映了地域特征与治疗方法的一致性。
北方地区高陵居,风寒冰洌,居民以野处和乳食为主,容易患脏寒生满病。治疗时采用灸焫,这是基于北方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医学实践。
南方地区水土弱,雾露聚,居民喜食酸味,体质偏热,容易患挛痹等疾病。治疗时采用微针,这与南方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相契合。
中央地区地势平湿,万物生长,居民食杂不劳,容易患痿厥寒热等病。治疗时采用导引按蹻,这是中央地区特有的治疗方法。
最后,黄帝总结了岐伯的观点,指出圣人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种‘杂合以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整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治疗的地域特色,也反映了中医学在治疗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疾病特点,中医学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