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译文
五味所入:酸味进入肝脏,辛味进入肺部,苦味进入心脏,咸味进入肾脏,甘味进入脾脏。这就是所说的五入。
五气所病:心脏有问题会表现为打嗝。肺部有问题会表现为咳嗽。肝脏有问题会表现为言语不清。脾脏有问题会表现为吞咽困难。肾脏有问题会表现为打哈欠和打喷嚏。胃有问题会表现为气逆、呃逆和恐惧。大肠和小肠有问题会表现为腹泻。下焦功能失调会导致水肿。膀胱功能不利会导致尿潴留,不能控制会导致遗尿。胆有问题会表现为愤怒。这就是所说的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集中在心脏就会感到高兴,集中在肺部就会感到悲伤,集中在肝脏就会感到忧虑,集中在脾脏就会感到恐惧,集中在肾脏就会感到恐惧。这就是所说的五并,是因为虚弱而导致的精气并聚。
五脏所恶:心脏不喜欢热,肺部不喜欢寒,肝脏不喜欢风,脾脏不喜欢湿,肾脏不喜欢燥。这就是所说的五恶。
五脏化液:心脏转化为汗液,肺部转化为鼻涕,肝脏转化为泪水,脾脏转化为唾液,肾脏转化为唾沫。这就是所说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味会消耗气,气有问题的人不要多吃辛味食物。咸味会消耗血,血有问题的人不要多吃咸味食物。苦味会消耗骨,骨有问题的人不要多吃苦味食物。甘味会消耗肉,肉有问题的人不要多吃甘味食物。酸味会消耗筋,筋有问题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食物。这就是所说的五禁,不要过量食用。
五病所发:阴病会发生在骨骼上,阳病会发生在血液上,阴病会发生在肌肉上,阳病会发生在冬天,阴病会发生在夏天。这就是所说的五发。
五邪所乱:邪气侵入阳分会表现为疯狂,侵入阴分会表现为痹症,与阳分搏击会形成巅疾,与阴分搏击会形成哑症,阳分进入阴分会使人安静,阴分离开阳分会使人愤怒。这就是所说的五乱。
五邪所见:春天出现秋天脉象,夏天出现冬天脉象,长夏出现春天脉象,秋天出现夏天脉象,冬天出现长夏脉象,称为阴出之阳,病人容易愤怒,无法治疗。这就是所说的五邪,都是致命的,无法治疗。
五脏所藏: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所说的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脏主管血脉,肺脏主管皮肤,肝脏主管筋脉,脾脏主管肌肉,肾脏主管骨骼。这就是所说的五主。
五劳所伤:长时间看东西会伤害血液,长时间躺卧会伤害气,长时间坐着会伤害肌肉,长时间站立会伤害骨骼,长时间行走会伤害筋脉。这就是所说的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脏的脉象是弦的,心脏的脉象是钩的,脾脏的脉象是代的,肺脏的脉象是毛的,肾脏的脉象是石的。这就是所说的五脏的脉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注解
五味所入:五味指的是酸、辛、苦、咸、甘五种味道,所入是指这些味道进入人体后,分别影响对应的脏腑。
酸入肝:酸味进入人体后,主要影响肝脏。
辛入肺:辛味进入人体后,主要影响肺部。
苦入心:苦味进入人体后,主要影响心脏。
咸入肾:咸味进入人体后,主要影响肾脏。
甘入脾:甘味进入人体后,主要影响脾脏。
五气所病:五气是指五种内在的生理功能,所病是指这些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的病症。
心为噫:心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打嗝的症状。
肺为咳:肺部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咳嗽的症状。
肝为语:肝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言语不清的症状。
脾为吞: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肾为欠、为嚏: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打哈欠或喷嚏的症状。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胃部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气逆、呃逆或恐惧的症状。
大肠、小肠为泄:大肠和小肠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腹泻的症状。
下焦溢为水:下焦(指肾脏、膀胱等部位)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水肿的症状。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膀胱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尿频或遗尿的症状。
胆为怒:胆的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易怒的症状。
五精所并:五精是指五种精微物质,所并是指这些物质在体内异常聚集。
精气并于心则喜:精微物质聚集在心脏时,可能导致喜的情绪。
并于肺则悲:精微物质聚集在肺部时,可能导致悲的情绪。
并于肝则忧:精微物质聚集在肝脏时,可能导致忧的情绪。
并于脾则畏:精微物质聚集在脾脏时,可能导致畏的情绪。
并于肾则恐:精微物质聚集在肾脏时,可能导致恐的情绪。
五脏所恶:五脏所恶是指五脏对某些外界环境或食物的厌恶。
心恶热:心脏不喜欢过热的环境。
肺恶寒:肺部不喜欢过冷的环境。
肝恶风:肝脏不喜欢风的环境。
脾恶湿:脾脏不喜欢潮湿的环境。
肾恶燥:肾脏不喜欢干燥的环境。
五脏化液:五脏化液是指五脏产生相应的体液。
心为汗:心脏产生汗液。
肺为涕:肺部产生鼻涕。
肝为泪:肝脏产生泪水。
脾为涎:脾脏产生唾液。
肾为唾:肾脏产生唾液。
五味所禁:五味所禁是指患有特定疾病时,应避免摄入相应的味道。
辛走气:辛味会促进气的运行。
咸走血:咸味会促进血液的运行。
苦走骨:苦味会促进骨骼的生长。
甘走肉:甘味会促进肌肉的生长。
酸走筋:酸味会促进筋脉的伸缩。
五病所发:五病所发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可能发生在不同的部位。
阴病发于骨:阴性疾病可能发生在骨骼。
阳病发于血:阳性疾病可能发生在血液。
阴病发于肉:阴性疾病可能发生在肌肉。
阳病发于冬:阳性疾病可能发生在冬季。
阴病发于夏:阴性疾病可能发生在夏季。
五邪所乱:五邪所乱是指五种邪气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的混乱。
邪入于阳则狂:邪气进入阳分可能导致狂乱。
邪入于阴则痹:邪气进入阴分可能导致痹症。
搏阳则为巅疾:邪气与阳分相搏导致巅顶疾病。
搏阴则为瘖:邪气与阴分相搏导致言语不清。
阳入之阴则静:阳气进入阴分可能导致安静。
阴出之阳则怒:阴气从阳分出来可能导致愤怒。
五邪所见:五邪所见是指五种邪气在人体中表现出的脉象。
春得秋脉:春季出现秋季的脉象。
夏得冬脉:夏季出现冬季的脉象。
长夏得春脉:长夏(夏末秋初)出现春季的脉象。
秋得夏脉:秋季出现夏季的脉象。
冬得长夏脉:冬季出现长夏的脉象。
名曰阴出之阳:称为阴气从阳分出来。
病善怒,不治:此类病症容易愤怒,且难以治疗。
五脏所藏:五脏所藏是指五脏所藏的精气神。
心藏神:心脏藏有精神。
肺藏魄:肺部藏有魄。
肝藏魂:肝脏藏有魂。
脾藏意:脾脏藏有意。
肾藏志:肾脏藏有志。
五脏所主:五脏所主是指五脏主管的生理功能。
心主脉:心脏主管血脉。
肺主皮:肺部主管皮肤。
肝主筋:肝脏主管筋脉。
脾主肉:脾脏主管肌肉。
肾主骨:肾脏主管骨骼。
五劳所伤:五劳所伤是指五种过度劳累导致的伤害。
久视伤血:长时间视物伤及血液。
久卧伤气:长时间卧床伤及气。
久坐伤肉:长时间坐着伤及肌肉。
久立伤骨:长时间站立伤及骨骼。
久行伤筋:长时间行走伤及筋脉。
五脉应象:五脉应象是指五脏的脉象特征。
肝脉弦:肝脏的脉象表现为弦。
心脉钩:心脏的脉象表现为钩。
脾脉代:脾脏的脉象表现为代。
肺脉毛:肺部的脉象表现为毛。
肾脉石:肾脏的脉象表现为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评注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这段古文描述了中医理论中的五味归经,即不同的味道进入人体后,会分别影响和滋养相应的脏腑。酸味对应肝,辛味对应肺,苦味对应心,咸味对应肾,甘味对应脾。这种理论体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即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强调了食物对人体健康的调节作用。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此段阐述了五脏所对应的病状。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和嚏,胃为气逆、哕和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这些病状反映了五脏的功能异常,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此段描述了五精(精气、神气、魂气、魄气、意志)的并合状态。精气并于心则表现为喜,并于肺则表现为悲,并于肝则表现为忧,并于脾则表现为畏,并于肾则表现为恐。这是由于身体虚弱,五精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此段说明了五脏对环境因素的厌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些厌恶反映了五脏对环境适应性的要求,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此段阐述了五脏所对应的液体。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这些液体是五脏功能的产物,也是人体排泄废物的重要途径。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此段描述了五味对疾病的影响和禁忌。辛味走气,气病应少食辛;咸味走血,血病应少食咸;苦味走骨,骨病应少食苦;甘味走肉,肉病应少食甘;酸味走筋,筋病应少食酸。这些禁忌体现了中医饮食调养的原则。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此段说明了疾病的发生与阴阳的关系。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此段描述了五种邪气对人体的影响。邪气入于阳则导致狂乱,入于阴则导致痹症,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使人静,阴出之阳则使人怒。这是中医对邪气致病机理的阐述。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此段描述了五种邪气所引起的脉象异常。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这些脉象异常被称为阴出之阳,病状表现为善怒,难以治疗。这是中医对疾病脉象的观察和诊断。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此段说明了五脏所藏的精神元素。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些精神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此段描述了五脏所主的功能。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这些功能反映了五脏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此段说明了过度劳累对五脏的伤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是中医对过度劳累致病机理的阐述。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此段描述了五脏的脉象特征。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这些脉象特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