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按《太素》为陈)者,其叶发(按《太素》为落)。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箴的通假字)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译文
黄帝问道:天覆盖着地,万物都准备好了,没有什么比人更贵重。人依靠天地之气而生存,遵循四季的变化而成长。君王和百姓,都希望保全自己的身体,但身体的疾病,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其本质,病情拖延日久,深入骨髓,心中暗自忧虑。我想用针灸来治疗这些疾病,应该怎么办呢?
岐伯回答说:盐的味道咸,会使容器里的水流出;弦断了,声音就会沙哑;树木枯萎了,叶子就会掉落。病情严重的,声音会变得嘶哑。人如果有这三种情况,就是内脏已经受损,毒药无法治疗,短针也无法取出,这些都是皮肤受伤,肌肉受损,气血争斗变黑。
黄帝说:我担心他们的痛苦,内心的困惑,反而加剧了病情,无法改变,百姓听到这些,会认为这是残忍的行为,怎么办呢?
岐伯说:人生于地,受命于天,天地之气结合,称之为人。人能够顺应四季的变化,天地就把它当作父母;能够了解万物,称之为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个关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够顺应天地阴阳变化的人,不会失去四季的变化;能够了解十二个关节的道理的人,圣智也无法欺骗。能够掌握八种动态变化,五种胜负更替的人,能够出入自如,即使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就像秋毫在眼前。
黄帝说:人身体有形,离不开阴阳。天地之气结合,分为九个区域,分为四个季节,月亮有大小,太阳有长短,万物同时到来,无法计算,虚实的变化,请问有什么方法?
岐伯说:树木得到金就会砍伐,火得到水就会熄灭,土得到木就会通达,金得到火就会断裂,水得到土就会枯竭。万物都是这样,无法穷尽。所以针灸有五种方法普及于天下,百姓共同食用,却不知道这些。一是治疗精神,二是懂得养生,三是了解毒药的真实作用,四是制作砭石的大小,五是了解脏腑气血的诊断。这五种方法都成立,各有先后。现在末世的治疗方法,虚的补实,满的泄,这些都是众人所共知的。至于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谐如同回声,跟随如同影子,道没有鬼神,独立来去。
黄帝说:我想听听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
岐伯说:所有的针灸治疗,必须首先治疗精神,五脏已经稳定,九候已经完备,然后才能存针,众脉不见,众凶不闻,内外相合,不要以外表为先,可以观察其变化,然后应用于人体。人有虚实,五虚不要接近,五实不要远离,等到应该发作的时候,机会不容错过。手动要专注,针要匀称,静心观察,观察其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深不可测,无法看到其形状。看到乌鸦就是乌鸦,看到高粱就是高粱,看到它们飞翔,却不知道它们是谁。潜伏时如同横弓,跃起时如同发射。
黄帝说:怎样算是虚?怎样算是实?
岐伯说:刺虚的时候要刺其实,刺实的时候要刺其虚。经气已经到达,要谨慎守护,不要失去。深浅在于意志,远近看起来一样。就像站在深渊边,手握老虎,精神不分散于其他事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天地之气:指天地间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中医理论中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
四时之法: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
君王众庶:指统治者和广大民众。
全形:保持身体健康,保全身体形态。
形之疾病:指身体的疾病。
莫知其情:不知道疾病的真实情况。
留淫日深:疾病长期拖延,日益严重。
着于骨髓:疾病深入骨髓,难以治愈。
心私虑之:内心担忧。
针除其疾病:用针灸来治疗疾病。
奈何:怎么办。
盐之味咸:盐的味道是咸的。
其气令器津泄:它的气体会使器物中的液体渗出。
弦绝者:弦断了的琴。
其音嘶败:它的声音变得沙哑。
木敷:树木展开。
其叶发:它的叶子脱落。
病深者:病情严重的患者。
其声哕:他的声音嘶哑。
坏腑:破坏了脏腑的功能。
毒药无治:毒药无法治疗。
短针无取:短针无法取出。
绝皮伤肉:彻底破坏了皮肤和肌肉。
血气争黑:血液和气息变得暗淡。
反甚其病:反而使病情加重。
残贼:残忍的人。
生于地,悬命于天:人出生在地球上,生命由天决定。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之间的气合在一起,形成了人。
应四时:顺应四季的变化。
天子:古代君主的尊称,也指具有至高无上智慧的人。
十二节:指人体十二经络的节段。
八动之变:指人体八种生理活动的变化。
五胜更立:五种胜过其他因素的力量。
虚实之数:指人体虚实的变化。
悬布天下者五:普遍适用的五种方法。
黔首:古代对平民的称呼。
治神:调治精神。
知养身:懂得养生之道。
知毒药为真:了解毒药的真实作用。
制砭石小大:制作砭石的大小。
知腑脏血气之诊:了解脏腑和气血的诊断方法。
众工:众多工匠。
法天则地:遵循天地的法则。
随应而动:根据实际情况行动。
和之者若响:与之相协调的像回声一样。
随之者若影:跟随它的像影子一样。
道无鬼神:道是没有鬼神的。
独来独往:独自来去。
五脏:中医理论中的五个脏器:心、肝、脾、肺、肾。
九候:中医诊断中的九个脉象。
存针:将针留在体内。
众脉不见:所有的脉象都不见了。
众凶弗闻:所有的凶兆都没有了。
外内相得:内外相协调。
无以形先:不要以外表为首要考虑。
玩往来:掌握来去的变化。
五虚:五种虚弱的症状。
五实:五种实证的症状。
经气:中医理论中的经络之气。
深浅在志:深浅取决于意志。
远近若一:远近都一样。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像站在深渊边缘,手像握着老虎。
神无营于众物:精神不要被众多事物所困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评注
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黄帝认为人是由天地之气生成,遵循四时之法,这体现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命观的认识,即人体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岐伯的回答中,‘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落’通过比喻,说明了事物变化的前兆,即疾病初期的征兆。‘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指出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治疗方法将受到限制。
黄帝对病痛的担忧和百姓的反应,反映了古代医者对于医术的慎重态度和对患者心理的关注。岐伯的回答中,‘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再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对人体生理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如‘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等,体现了古代中医的整体观和动态平衡观。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说明了治疗疾病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岐伯提出的‘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为真,制砭石小大,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是古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医者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即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岐伯的回答中,‘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强调了医者应顺应自然规律,根据病情变化灵活施治。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重视精神状态的原则。岐伯的‘深浅在志,远近若一’说明了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专注和冷静,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进一步阐述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即根据病情虚实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强调了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谨慎行事,避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