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甲乙经》、《太素》无此四字,为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气之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译文

黄帝问道:人怀孕后,到了九月时突然失声,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络脉络断了。

黄帝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岐伯说:胞络是连接肾脏的,少阴脉贯穿肾脏,连系着舌根,所以不能说话。

黄帝问:那应该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不用治疗,到了十月就会恢复。《刺法》说:‘不要损伤不足之处,也不要增加有余之处,以帮助病状恢复,然后调整。’所谓‘不要损伤不足’,是指身体瘦弱,不需要用锐利的石刀;‘不要增加有余’,是指腹中有形物应该排出,排出来后精气外泄,病就会集中在中部,所以说病状形成了。

黄帝说:有一种病,病人胁下有满闷的感觉,气息逆乱,连续两三年都不好,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种病叫做息积。这种病不影响进食,不能针灸治疗。治疗息积需要导引和服药,但药物不能单独治愈。

黄帝说:有人身体、大腿、小腿都肿起来,腹部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种病叫做伏梁,这是风邪的根源。风气溢出大肠,停留在盲肠上,盲肠的源头在腹部下方,所以围绕腹部周围疼痛,不可移动,移动后会导致水溺涩滞的病。

黄帝说:有人脉搏数而急促,筋脉紧张显现出来,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叫做疹筋。这种人的腹部一定紧张,脸色苍白或发黑,病情就会加重。

黄帝说:有人头痛,连续几年都不好,这是怎么得的?叫什么病?

岐伯说:应该是受到了大寒的侵袭,寒气内至骨髓,骨髓以脑为主,脑部逆行所以导致头痛、牙齿也痛,这种病叫做厥逆。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有人口中有甜味,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

岐伯说:这是五气过盛的表现,叫做脾瘅。五味入口后,藏在胃里,脾负责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所以口中会有甜味。这是由于过量食用甜美的食物而导致的,这个人一定经常吃甜食而且身体肥胖。肥胖的人容易内生热气,甜食容易让人中满,所以气会上溢,转化为消渴。用兰草来治疗,可以去除陈旧之气。

黄帝说:有人口苦,取阳陵泉(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口苦的,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

岐伯说:这种病叫做胆瘅。肝是中的将军,取决于胆,咽是它的使者。这个人经常犹豫不决,所以胆虚,气上溢,导致口苦。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胆募和俞穴,治疗方法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黄帝说:有癃病的人,一天要上十几次厕所,这是不足的表现。身体像炭一样热,颈部和胸像被夹住一样,人迎脉搏急促,喘息气息逆乱,这是有余的表现。太阴脉微细如发,这是不足的表现。这种病的病根在哪里?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在太阴,盛在胃,影响到肺,这种病叫做厥,是不可治疗的。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五有余二不足。

黄帝说:什么是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说:所谓五有余,是指五种病气的过盛;二不足,是指两种病气的不足。现在外部有五有余,内部有二不足,这个人的身体既不外表也不内在,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死亡的原因。

黄帝说:人生来就有巅疾这种病的,叫什么病?是从哪里得的?

岐伯说:这种病叫做胎病。这是在母亲腹中时得的,当时母亲受到了极大的惊吓,气上冲而不下,精气并居,所以孩子出生后会有巅疾。

黄帝说:有一种病,症状像有水一样,摸脉发现脉象大而紧,身体没有疼痛,体型不瘦,不能吃,吃得少,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叫做肾风。肾风导致不能吃,容易惊吓,惊吓过后心气衰弱的人会死。

黄帝说:讲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人文初祖。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人物。

重身:指怀孕。

瘖:同“哑”,指不能说话。

胞:指子宫。

络脉:中医术语,指经络的分支。

肾:中医术语,指人体的重要器官,与泌尿、生殖、骨骼等功能相关。

少阴之脉:中医术语,指与肾脏相关的经脉。

舌本:指舌根。

疹:中医术语,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如皮肤上的疹子。

息积:中医术语,指一种疾病,表现为胸胁部有肿块,呼吸不畅。

导引:中医术语,指通过动作、呼吸等来调整身体的方法。

服药:指服用药物。

伏梁:中医术语,指一种疾病,表现为腹部有肿块,疼痛。

肓: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种器官,位于腹部。

疹筋:中医术语,指一种疾病,表现为筋脉紧张。

厥逆:中医术语,指一种疾病,表现为突然昏厥,气息逆乱。

口甘:中医术语,指口中感觉甜。

脾瘅:中医术语,指一种疾病,表现为口甜,食欲不振。

津液: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血液、淋巴液等。

消渴:中医术语,指一种疾病,表现为口渴、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症状。

兰:中医术语,指一种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胆瘅:中医术语,指一种疾病,表现为口苦。

胆募、俞:中医术语,指治疗胆瘅的方法。

癃:中医术语,指小便不利。

溲:同“尿”,指排尿。

人迎:中医术语,指颈部的脉搏。

喘息:中医术语,指呼吸急促。

厥:中医术语,指突然昏厥,气息逆乱。

巅疾:中医术语,指一种疾病,表现为头部剧烈疼痛。

胎病:中医术语,指母亲在怀孕期间或分娩时对胎儿造成的影响。

肾风:中医术语,指一种疾病,表现为肾脏功能异常,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评注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黄帝此问,旨在探讨人体在特定时期出现的异常现象。‘重身’指孕妇,‘九月’指孕期九月,‘瘖’即哑。此句反映了古代医学对孕期疾病关注之深。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病因,‘胞’指胞宫,‘络脉’指脉络,‘绝’指断绝。表明孕妇九月时,胞络脉络断绝,导致胎儿不能言语。

帝曰:何以言之?

黄帝追问原因,岐伯进一步解释,指出胞络与肾、少阴脉相连,而少阴脉贯肾、系舌本,因此导致不能言语。

曰:治之奈何?

黄帝询问治疗方法,岐伯回答‘无治也,当十月复。’,说明此病无需治疗,待十月分娩后自然康复。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此句表明岐伯认为此病无需治疗,只需等待十月分娩后自然康复,体现了古代医学对疾病自然恢复的认识。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岐伯引用《刺法》中的观点,指出治疗疾病应遵循‘无损不足,益有余’的原则,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损伤不足之处,同时增益有余之处,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黄帝询问胁下满气逆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疾病,岐伯回答‘病名曰息积。’,指出此病为息积病,说明古代医学对疾病命名的准确性。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息积病的治疗方法,指出此病不影响饮食,不宜使用灸刺,治疗应结合导引和药物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黄帝询问身体髀股胻皆肿且环齐而痛的疾病,岐伯回答‘病名曰伏梁。’,指出此病为伏梁病,说明古代医学对疾病命名的准确性。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岐伯解释伏梁病的病因,指出此病为风邪所致,风邪溢于大肠,着于肓,导致环齐而痛,强调疾病的治疗应避免过度干预。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黄帝询问尺脉数甚、筋急而见的疾病,岐伯回答‘此所谓疹筋。’,指出此病为疹筋病,说明古代医学对疾病命名的准确性。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岐伯进一步解释疹筋病的症状,指出患者腹部必急,若出现白色或黑色症状,则病情严重。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黄帝询问头痛数年不愈的疾病,岐伯回答‘病名曰厥逆。’,指出此病为厥逆病,说明古代医学对疾病命名的准确性。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岐伯解释厥逆病的病因,指出患者因遭受大寒侵袭,寒邪内至骨髓,导致脑逆,进而引发头痛和牙齿疼痛。

帝曰:善。

黄帝表示赞同,此句体现了古代医学交流中的相互尊重。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黄帝询问口甘病的名称和病因,岐伯回答‘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指出此病为脾瘅,并解释了病因。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岐伯详细解释了脾瘅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指出此病为五气之溢,与饮食有关,治疗应以兰草为主,以消除陈气。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黄帝询问口苦病的名称和病因,岐伯回答‘病名曰胆瘅。’,指出此病为胆瘅,并解释了病因。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岐伯解释了胆瘅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指出此病与肝、胆有关,治疗应以胆募、俞为主,治疗原则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有所记载。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黄帝询问癃病的相关症状和病因,岐伯回答指出此病为太阴病,并解释了病因。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太阴病的严重性,指出此病为厥病,无法治愈,属于五有余二不足的病症。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黄帝询问五有余二不足的含义,岐伯回答解释了这一概念,指出五有余和二不足分别指五病气之有余和病气之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气之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五有余二不足的概念,指出此病症表现为身体内外均有不足和有余,导致病情严重。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黄帝询问生而有病巅疾的疾病名称和病因,岐伯回答指出此病为胎病,并解释了病因。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岐伯解释了胎病的成因,指出此病与母亲在孕期受到惊吓有关,导致胎儿精气逆行,引发巅疾。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黄帝询问痝然如水状、脉象大紧、身体无痛、形不瘦、不能食、食少的疾病,岐伯回答指出此病为肾风。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岐伯解释了肾风的成因和症状,指出此病与肾脏有关,患者不能进食,易惊恐,若惊恐后心气痿弱,则可能导致死亡。

帝曰:善。

黄帝表示赞同,此句体现了古代医学交流中的相互尊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