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译文
黄帝问道:太阴和阳明是相互关联的内外关系,它们与脾胃的脉相联系,当它们生病时表现不同,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阴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变得虚弱,有的地方变得充实,有的地方逆行,有的地方顺行,有的从内部开始,有的从外部开始,因为起始点不同,所以疾病的名称也不同。
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不同的症状。
岐伯说:阳代表天空的气,主要影响外部;阴代表大地的气,主要影响内部。因此,阳道充实,阴道空虚。所以,受到贼风和虚邪的影响,阳气会受到影响;饮食不规律,作息不按时,阴气会受到影响。阳气受到的影响会进入六腑,阴气受到的影响会进入五脏。进入六腑会导致身体发热,不能安卧,表现为喘息。进入五脏会导致胸腹胀满,下为泄泻,久则形成肠澼。
因此,喉咙主管天空的气,咽喉主管大地的气。所以,阳气受到风的影响,阴气受到湿的影响。因此,阴气从足部上行至头部,然后下行至手臂和手指端。阳气从手臂上行至头部,然后下行至足部。所以说:‘阳病者上行至极而下,阴病者下行至极而上。’所以,受到风的影响,先影响上部;受到湿的影响,先影响下部。
黄帝说:脾脏病了,四肢就会失去功能,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四肢都是从胃中获取气,但它们不能直接到达经络,必须通过脾脏才能获取。现在脾脏生病了,不能为胃输送津液,四肢就不能获取水谷之气,气一天天衰弱,脉道不畅通,筋骨肌肉都没有气来滋养,所以就会失去功能。
黄帝说:脾不主管某个季节,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脾是土元素,治理中央,通常在四个季节中分别主管四个脏腑,各十八天轮流主管,不能独自主管一个季节。脾脏总是附着在胃土的精华上。土元素是孕育万物的,效法天地,所以从上到下,从头到脚,不能单独主管一个季节。
黄帝说:脾和胃通过膜相连,但脾能帮助胃输送津液,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足太阴是三阴之一,它的脉贯穿胃,属于脾,络于咽喉,所以太阴能帮助三阴运行气。阳明是表,是五脏六腑之海,也能帮助三阳运行气。脏腑各自通过经络从阳明获取气,所以脾能帮助胃输送津液。四肢不能获取水谷之气,就会日益衰弱,阴道不畅通,筋骨肌肉没有气来滋养,所以就会失去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注解
太阴阳明:太阴和阳明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分别代表人体内的阴气和阳气。太阴属阴,主内,与脾脏相对应;阳明属阳,主外,与胃相对应。它们在人体内相互为表里,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脾胃脉:脾胃脉指的是脾胃的经脉,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脉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生病而异者:指生病时症状不同,可能是由于病因、病机、体质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阴阳异位:阴阳异位指的是阴阳两气在人体内的位置不正常,导致身体出现异常。
更虚更实:指阴阳两气的虚实变化,即阴阳两气在某些情况下会变得虚弱,而在其他情况下会变得充实。
更逆更从:指阴阳两气的运行方向发生逆反,即正常的运行方向发生了变化。
犯贼风虚邪:指受到邪气的侵袭,贼风即指邪风,虚邪即指虚弱的邪气。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指饮食无规律,作息不正常,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六腑:中医理论中的六个腑器,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脏:中医理论中的五个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
䐜满闭塞:指腹部胀满、不通畅的症状。
飧泄:指食物入胃后即腹泻的症状。
肠澼:指肠道疾病,表现为腹泻、便秘等症状。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指喉部主管呼吸,与天气有关;咽部主管食物和水的摄入,与地气有关。
从内,或从外:指疾病的发生可能从体内或体外开始。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指阳病(如风邪)的症状从上往下发展,阴病(如湿邪)的症状从下往上发展。
四肢不用:指四肢不能正常使用,可能由于气血不足等原因造成。
禀气于胃:指四肢通过胃获取所需的气。
经:指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土:五行之一,与脾相对应,象征着养育、承载。
胃土之精:指胃的精华物质,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
法天地:指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运行。
膜相连:指脾和胃之间通过一层薄膜相连。
行其津液:指脾胃通过经络将津液输送到全身。
三阴:中医理论中的三个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三阳:中医理论中的三个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评注
黄帝的提问开启了这段古文的讨论,他首先提出了‘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这一中医理论,强调了阴阳平衡与脾胃功能的重要性。这里的‘表里’指的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脾胃脉’则是指脾胃与血脉的关系,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血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岐伯的回答深入浅出,他解释了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的现象,指出这种变化导致了疾病的多样性。‘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这句话揭示了阴阳与天地之气的关系,阳主外,阴主内,这是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阴阳受邪的不同途径,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这是中医对疾病成因的一种解释。他通过‘入六腑’和‘入五脏’的描述,说明了不同邪气对人体的侵害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症状。
黄帝询问脾病导致四肢不用的原因,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脾胃与四肢的关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的气血供应依赖于脾胃的功能,脾胃病变则会影响四肢的功能。
黄帝又问脾不主时的原因,岐伯以‘脾者土也,治中央’来解释,说明脾脏在五行中属土,土居中央,故不能独主四时。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最后,岐伯解释了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的原因,他指出足太阴脉贯胃属脾络嗌,阳明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二者相互联系,共同为胃行其津液。这一解释展示了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复杂性,以及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