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予已知之矣。

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

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

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

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

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

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

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

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译文

黄帝问道:天有五行,分别对应五位,用来产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分别化生五气,用来产生喜怒忧思恐。说到五运相承,都要治理,最终期限到了,周而复始,我已经知道了。我想知道这些与三阴三阳的节气如何相结合?

鬼臾区鞠躬再次拜答说:问得好啊!五运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的纲纪,变化的根源,生杀的根本,神明的府库,怎能不通晓呢!所以事物生长叫做化,事物极点叫做变,阴阳不可测叫做神,神的作用无方叫做圣。变化的运用,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所以天上有气,地上有形,形气相感,从而化生万物。然而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阴阳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征兆;金木,是生成和收藏的终始。气有盛有衰,形有盛有衰,上下相互召唤,损益显现。

黄帝说:我想知道五运是如何主导时间的?

鬼臾区说:五气运行,各自有终期之日,不仅仅主导时间。

黄帝说:请详细说明。

鬼臾区说:我查阅《太始天元册》的文辞说:‘太虚广阔,开始化生之源,万物得到滋生,五运贯穿天地,布散真气,总领坤元,九星明亮,七曜运转,分为阴和阳,分为柔韧和刚强,幽暗和明显各就各位,寒暑变化,生生不息,万物显明。’我传承了十代,这就是所说的。

黄帝说:好。什么是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说:阴阳之气,各有盛衰,所以称为三阴三阳。形的盛衰,指的是五行治理,各有太过和不及。所以开始时,有过剩的向前,不足的跟随;不足的向前,过剩的跟随,知道迎随,气可以预期。顺应天为天符,顺应年岁为岁直,三者相合为治理。

黄帝说:上下相召,是怎样的?

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向上供奉。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向下响应。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所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想要知道天地的阴阳,应该顺应天的气运动不止,所以五年一次右迁;顺应地的气静止守位,所以六年一次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变化由此而生。

黄帝说:上下周纪,有规律吗?

鬼臾区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六期为一备。终地纪,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七百二十气为一纪,总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总共六十年为一周。不及和太过,都能显现出来。

黄帝说:先生的话,上至天气的终了,下至地纪的完成,可以说是详尽了。我希望听后记在心里,上用来治理百姓,下用来修养自身,使百姓明白,上下和睦,德泽流传,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永不终结,可以告诉我吗?

鬼臾区说:至数的机密,细微而迫近,它的来去可见,它的去追可寻,尊敬它的人昌盛,轻慢它的人灭亡,无道而行私,必得天灾,谨守天道,请允许我言其真谛。

黄帝说:善始者必善终,善近者必知其远。这样,至数极而道不迷,所谓明矣。希望先生推而广之,使之有条理,简而不缺,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作为纲领。至数之要,希望全部听到。

鬼臾区说:问得好啊!明乎其道!就像鼓与鼓槌相应,响与声相应一样。我听说,甲己年,土运统领;乙庚年,金运统领;丙辛年,水运统领;丁壬年,木运统领;戊癸年,火运统领。

黄帝说:它们与三阴三阳如何结合?

鬼臾区说:子午年,上见少阴;丑未年,上见太阴;寅申年,上见少阳;卯酉年,上见阳明;辰戌年,上见太阳;巳亥年,上见厥阴。少阴叫做标,厥阴叫做终。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这就是本,称为六元。

黄帝说:光乎其道!明乎其论!请将其记录在玉版上,藏在金匮中,题名为《天元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解

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生成、相互克制,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

五脏: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它们与五气相对应,分别是喜、怒、思、忧、恐。

五运:五运是指五行的运行变化,它们影响自然界和人体健康。

五气:五气是指五行所对应的五种气息,分别是风、热、湿、燥、寒。

喜怒忧思恐:七情是指人的七种基本情绪,与五脏相对应,分别是喜、怒、忧、思、恐。

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指阴阳的六种分类,包括少阴、太阴、厥阴、少阳、阳明、太阳,它们与四季和五行相对应。

太始天元册:《太始天元册》是一部古代天文历法书,记载了天象、历法等内容。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这里的气指的是阴阳之气,多少指的是阴阳的盛衰变化,形指的是五行所代表的物质形态。

上下相召:上下相召是指天地的阴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君火相火:君火和相火是五行中的火属性,君火为主,相火为辅。

六元:六元是指少阴、太阴、厥阴、少阳、阳明、太阳,它们是三阴三阳的六个阶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评注

黄帝的提问揭示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五行与阴阳的相互作用。首先,黄帝提出天有五行,分别对应寒暑燥湿风,而人有五脏,分别对应喜怒忧思恐,这是对自然界和人体内在规律的一种描述。

鬼臾区的回答则是对黄帝问题的深入阐释。他首先强调了五运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表明了五运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核心地位。

鬼臾区进一步阐述了阴阳变化的原理,认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这里的‘化’和‘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而‘神’和‘圣’则是对这种变化力量的高度概括。

在描述五行与阴阳的关系时,鬼臾区指出五行的变化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这里的‘玄’、‘道’、‘化’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不同特性,五味、智慧、神明则是这些特性的具体体现。

鬼臾区还提到了五行在天地间的具体表现,如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这些元素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化生万物。这表明五行不仅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也是万物生成的关键。

在讨论五运之主时,鬼臾区指出五气运行各有终期日,不仅主时,还涉及到《太始天元册》中的宇宙生成和五行布气的描述,这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生成和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

鬼臾区进一步解释了气有多少、形有盛衰的问题,认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有三阴三阳;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故有形之盛衰。这里的‘三阴三阳’和‘五行’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入分析。

在讨论上下相召的问题时,鬼臾区用寒暑燥湿风火等自然界元素来阐述天地的阴阳关系,以及五行在天地间的相互作用,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

鬼臾区还提到了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这是对天地运行周期的一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宇宙时间观念的把握。

黄帝询问如何将五运与三阴三阳合之,鬼臾区的回答则是对五运与三阴三阳关系的具体阐述,如子午之岁、丑未之岁等,这些都是对五行与阴阳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最后,鬼臾区将黄帝的提问视为至数之机,认为敬之者昌,慢之者亡,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的敬畏之心。黄帝要求鬼臾区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这反映了古人对知识传承和体系构建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