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甲乙经》作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问道:为什么肺会引起咳嗽,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有可能引起咳嗽,不仅仅是肺。
黄帝说:我想知道它们的具体情况。
岐伯说:皮毛是肺的外合,皮毛首先受到邪气的侵袭,邪气通过皮毛与肺相合进入体内。如果寒凉的食物进入胃中,通过肺的脉络上行至肺,就会使肺受寒。肺受寒后,内外邪气相合,客居在肺中,就会导致肺咳。五脏各自在它们应该受病的时机会受病,不在其时则将病传给其他脏腑。人与天地相互关联,所以五脏各自在它们应该治理的时机会受到疾病的影响,受到寒气侵袭就会生病,轻微的可能是咳嗽,严重的可能是腹泻或疼痛。在秋天,肺先受到邪气侵袭;在春天,肝先受到邪气侵袭;在夏天,心先受到邪气侵袭;在至阴的时期,脾先受到邪气侵袭;在冬天,肾先受到邪气侵袭。
黄帝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是咳嗽伴有喘息声,严重时可能会吐血。心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心痛,喉咙感觉像有东西梗着,严重时可能会喉咙肿胀,喉咙痛。肝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两胁下疼痛,严重时不能转动身体,转动时两胠下会感到胀满。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右胁下疼痛,阴阴地牵引到肩背,严重时不能活动,活动时咳嗽会加剧。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腰背相牵引而感到疼痛,严重时可能会咳嗽出唾液。
黄帝说:六腑的咳嗽是怎样的?它们在哪里受到病邪?
岐伯说:五脏长期咳嗽后,病邪会转移到六腑。脾咳不愈,病邪会转移到胃。胃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呕吐,呕吐严重时可能会吐出长虫。肝咳不愈,病邪会转移到胆。胆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呕吐胆汁。肺咳不愈,病邪会转移到大肠。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失禁(在《甲乙经》中写作失矢)。心咳不愈,病邪会转移到小肠。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失气,气与咳嗽一起失去。肾咳不愈,病邪会转移到膀胱。膀胱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失禁,长期咳嗽不愈,病邪会转移到三焦。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时腹部胀满,不想吃东西或喝水。这些都是因为病邪聚集在胃,影响到肺,使人多流鼻涕和唾液,面部浮肿,气息逆乱。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脏腑的疾病,要治疗它们的俞穴;治疗腑的疾病,要治疗它们的合穴;治疗浮肿的疾病,要治疗它们的经络。
黄帝说:讲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是中医学的重要人物。
五脏六腑: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肺:中医学中指呼吸系统的器官,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
咳:指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
邪气:中医学中指导致疾病的外来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皮毛:中医学中指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寒饮食:指寒冷的食物或饮料。
胃:中医学中指消化系统的器官,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脉:中医学中指血管,特别是指与脏腑相连的血管。
五脏:中医学中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治时:中医学中指根据季节变化,脏腑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秋:一年四季之一,对应肺脏,中医认为秋属肺。
春:一年四季之一,对应肝脏,中医认为春属肝。
夏:一年四季之一,对应心脏,中医认为夏属心。
至阴:中医学中指最寒冷的季节,对应肾脏,中医认为至阴属肾。
冬:一年四季之一,对应肾脏,中医认为冬属肾。
俞:中医学中指穴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合:中医学中指与脏腑相对应的穴位。
经:中医学中指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浮肿:中医学中指身体组织液过多,导致局部或全身肿胀。
涕唾:中医学中指鼻涕和唾液,是身体排出的废物。
面浮肿:中医学中指面部肿胀,是水肿的一种表现。
气逆:中医学中指气机逆乱,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评注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黄帝在此询问肺为何会导致咳嗽,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机理的探究精神。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不足,外邪易侵,故咳嗽是肺脏功能失调的常见症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岐伯的回答表明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咳嗽并非仅由肺脏一脏所致,而是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的反映。这种观点强调了中医治疗咳嗽时应考虑全身脏腑的协调。
帝曰:愿闻其状。
黄帝进一步询问咳嗽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中医对症状细致观察和记录的传统。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岐伯指出,皮毛是肺的外合,外邪首先侵袭皮毛,进而影响肺脏。这反映了中医对表里关系的认识,强调外邪侵袭时,内脏也会受到影响。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寒食寒饮如何导致肺寒,进而引发咳嗽。这体现了中医对寒邪致病机理的深刻理解。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岐伯提出五脏在特定季节易受邪气侵袭,这反映了中医对季节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此句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季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五脏在不同季节易受邪的规律,体现了中医对季节与脏腑关系的深刻理解。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肺咳的症状描述,体现了中医对咳嗽症状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咳的症状描述,反映了中医对脏腑病变引起的症状的观察。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肝咳的症状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脏腑病变引起的局部症状的观察。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咳的症状描述,反映了中医对脏腑病变引起的全身症状的观察。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咳的症状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脏腑病变引起的腰背部症状的观察。
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黄帝询问六腑咳嗽的情况,体现了中医对脏腑病变全面了解的态度。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岐伯指出,五脏久咳会影响到六腑,这反映了中医对脏腑相互影响的认知。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岐伯指出,五脏六腑的咳嗽症状最终都会影响到胃和肺,导致面部浮肿和气逆等症状。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询问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治疗的重视。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岐伯提出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帝曰:善。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赞赏,体现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