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

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

此之谓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知道针刺的深浅分别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针刺到骨头而不伤到筋,针刺到筋而不伤到肉,针刺到肉而不伤到脉,针刺到脉而不伤到皮,针刺到皮而不伤到肉,针刺到肉而不伤到筋,针刺到筋而不伤到骨。

黄帝说: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

岐伯说:针刺到骨头而不伤到筋的原因是,针尖到达筋的位置就停止,没有触及到骨头。针刺到筋而不伤到肉的原因是,针尖到达肉的位置就停止,没有触及到筋。针刺到肉而不伤到脉的原因是,针尖到达脉的位置就停止,没有触及到肉。针刺到脉而不伤到皮的原因是,针尖到达皮的位置就停止,没有触及到脉。所说的针刺到皮而不伤到肉的情况,是指病在皮层内部,针尖进入皮层内部,没有伤到肉。针刺到肉而不伤到筋的情况,是指针尖穿过肉层到达筋的位置。针刺到筋而不伤到骨的情况,是指针尖穿过筋层到达骨的位置。这就是所说的反向操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是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刺:中医术语,指用针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浅深之分:指针刺的深度应该根据病情和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筋:人体肌肉组织的一部分,由弹性纤维构成,连接骨骼和肌肉,使肌肉能够收缩。

肉: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主要由肌肉、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

脉:中医术语,指血脉,即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

皮:人体最外层的组织,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具有保护身体、调节体温等功能。

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指针刺时只到达筋的层次,而没有达到骨的层次。

至肉而去,不及筋也:指针刺时只到达肉的层次,而没有达到筋的层次。

至脉而去,不及肉也:指针刺时只到达脉的层次,而没有达到肉的层次。

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指针刺时只到达皮的层次,而没有达到脉的层次。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指如果疾病发生在皮肤中,针刺时应该只到达皮肤,而不伤害到肌肉。

过肉中筋也:指针刺时穿过肌肉到达筋的层次。

过筋中骨也:指针刺时穿过筋到达骨的层次。

此之谓反也:指上述的针刺方法是为了避免对深层组织造成伤害,是一种正确的针刺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评注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此句开篇便展现了黄帝对医学技艺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刺浅深之分’一语双关,既指针刺的深度,也暗示了医者对病情深浅的把握。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古人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岐伯的回答,是对黄帝提问的直接回应。此段话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针刺的层次与原则。‘刺骨者无伤筋’等句,强调了在针刺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原则,不可盲目深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疑惑,并请求进一步解释。这体现了黄帝的谦虚态度和对医学知识的严谨态度,也体现了古人对医学理论深入探讨的精神。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岐伯的解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针刺的技巧和原则。‘针至筋而去’等句,揭示了针刺的层次感,即针尖应始终保持在适当的层次,不可越界。‘此之谓反也’一句,总结了针刺的原则,即针刺应遵循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原则,不可逆行,以免造成伤害。

整段古文,体现了古人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刺浅深之分’不仅是针刺技艺的体现,更是医者对待生命的态度。岐伯的回答,既是对黄帝提问的解答,也是对医学原则的传承。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医学价值,更具有哲学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