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听听刺法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轻有重,刺法有浅有深,都要达到适当的层次,不要超过适当的限度,超过了就会对内部造成伤害,不够则会导致外部阻塞,阻塞了邪气就会随之而入。如果刺法深浅不当,反而会成为大害,内部动荡会影响到五脏,之后会引发大病。因此说:‘疾病有的在毫毛和皮肤纹理之间,有的在皮肤上,有的在肌肉中,有的在血脉里,有的在筋上,有的在骨里,有的在骨髓中。’所以,刺毫毛和皮肤纹理时不要伤及皮肤,皮肤受伤会导致肺内部动荡,肺动荡则会在秋天引发温疟,使人冷得发抖。刺皮肤时不要伤及肌肉,肌肉受伤会导致脾内部动荡,脾动荡则会在四季的第七十二天引发腹胀,使人烦躁不想吃东西。刺肌肉时不要伤及血脉,血脉受伤会导致心内部动荡,心动荡则会在夏天引发心痛。刺血脉时不要伤及筋,筋受伤会导致肝内部动荡,肝动荡则会在春天引发热病,导致筋松弛。刺筋时不要伤及骨,骨受伤会导致肾内部动荡,肾动荡则会在冬天引发腰痛。刺骨时不要伤及骨髓,骨髓受伤则会导致肌肉消瘦,身体会感到酸痛,这种不适会持续不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医典籍中的最高权威。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常被尊为中医学的奠基人。

刺要:针灸治疗的关键点或原则。

病有浮沉:疾病有表里之分,有的病在表,有的病在里。

刺有浅深:针灸治疗时,针刺的深度有浅有深。

各至其理: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

无过其道:不要超过针刺的正确深度。

过之则内伤:针刺过深会损伤内脏。

不及则生外壅:针刺过浅会导致外部气血瘀滞。

壅则邪从之:气血瘀滞会为邪气入侵提供机会。

反为大贼:错误的针刺方法反而会加重病情。

内动五脏:内脏受到刺激。

后生大病: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毫毛腠理:皮肤的表层和毛孔。

皮肤:人体的最外层,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肌肉:包裹在骨骼周围,负责运动和维持姿势。

脉: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筋:连接骨骼和肌肉的结缔组织。

骨:构成骨骼系统的基础。

髓:骨髓,存在于骨骼中,负责产生血细胞。

秋病温疟:秋天容易发生的温疟病。

泝泝然寒栗:形容寒战的样子。

脾: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

腹胀:腹部膨胀的感觉。

不嗜食:没有食欲。

心: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负责泵送血液。

心痛:心脏疼痛的感觉。

肝: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代谢和解毒。

春病热而筋弛:春天容易发生的热病,导致筋肉松弛。

肾: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

冬病胀腰痛:冬天容易发生的腰痛和腹胀。

销铄胻酸:形容身体消瘦和肌肉酸痛。

体解㑊然不去也:形容病痛难以去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评注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黄帝询问岐伯关于刺法的要领,体现了古代医学对刺法重要性的认识。‘愿闻’二字表达了黄帝对岐伯医术的敬仰和求知的渴望,也反映了古代医学传承中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刺要’则直接指向了刺法的核心,即刺法的原则和技巧。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岐伯的回答深入浅出,首先指出疾病有表里之分,治疗刺法也应相应有深浅之别。‘各至其理’强调刺法应针对病理进行,‘无过其道’则是对刺法原则的强调,即不可过度,以免造成内伤。‘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阐述了过度和不足都会导致不良后果,过则伤内,不及则邪气壅塞。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岐伯进一步指出,刺法如果浅深不当,反而会成为大敌,内动五脏,导致严重疾病。此句强调了刺法技巧的精确性和重要性,警示医者在施术时必须谨慎。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岐伯引用古语,指出疾病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从毫毛腠理到骨髓,每个部位都有可能发病。此句强调了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提示医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全面考虑。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

岐伯接着说明了不同部位刺法不当的后果。‘刺毫毛腠理无伤皮’指出刺法应避免伤及皮肤,否则会内动肺气,导致秋季出现温疟等症状。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皮肤与肌肉的关系,指出皮肤受伤会内动脾脏,导致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岐伯继续说明肌肉与血脉的关系,指出肌肉受伤会内动心脏,导致夏季出现心痛等症状。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此句揭示了血脉与筋的关系,指出血脉受伤会内动肝脏,导致春季出现热病和筋弛等症状。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岐伯进一步说明筋与骨的关系,指出筋受伤会内动肾脏,导致冬季出现腰痛等症状。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也。’

最后,岐伯指出骨与髓的关系,指出骨受伤会内动骨髓,导致身体出现销铄、胻酸等症状,难以治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